回家,华北豹

2025-02-05 00:00:00王剑英
瞭望东方周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和顺县豹子华北

山西晋中太行山,猫盟设置的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一只华北豹在晨晖中走下一块岩石

在太行山的针阔混交林中,一只编号为M2的华北豹抬起强健的前肢,准备跃上岩石。它卷起长尾,仿佛在宣示对周边林地的统治权。日前,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带豹回家8周年特展”上,真实还原了这一场景,介绍文字写道:M2是太行山“豹王”,巅峰时期家域面积高达300平方千米;在统治这片荒野的11年里,M2留下了无数史诗般的故事,留下了无数在山西和顺县的山林中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的身影。

“带豹回家”,意思是以豹之名,修复荒野,重新连通被人类活动所割裂的生态廊道,让现存的华北豹种群得以从山西、河北沿着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自然扩散,重回阔别20余年的北京老家,并重建人与自然荒野的紧密联结。

“华北豹的回归,将是整个华北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和功能完整的一个指标或者象征。”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李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猫盟与当地村民合作,租下这片田地,种植玉米、绿豆、黑豆、苦荞、向日葵等十多种农作物,在获得农产品收益的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与庇护所,项目取名为“豹乡田”。

旗舰物种

“带豹回家8周年特展”多角度展示了华北豹民间保护工作的尝试、探索与展望。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猫盟是展览主办方之一,该组织以科学保护虎、豹、云豹、金猫等中国12种本土野生猫科动物为目标。

豹,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大型猫科动物。在中国,分布着豹的四个亚种,华北豹是唯一一个仅生活在中国的豹亚种,国际上也称其为“中国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华北豹是目前华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最顶端的物种。”猫盟公共倡导部门负责人、“带豹回家8周年特展”策展人曹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关注华北豹,就是关注华北的山地森林,关注华北地区人们的环境权益。”

曹睿介绍,在保护生物学领域,对旗舰物种的保护意义深远,它是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北极熊代表北极冰盖和极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长江江豚代表长江水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藏羚代表青藏高原辽阔草原的完整性。“豹的存在,意味着森林里拥有完整的食物链,小到松鼠,大到野猪和鹿,它们都有适合自己的家园。”

早在2006年,猫盟前身三北猫科动物研究所就开始了对山西境内华北豹种群的探寻。

2017年,猫盟正式发起“带豹回家”公益众筹;3年后又开启月捐,越来越多的月捐人成为志愿者,加入到保护行动中。

2021年,“带豹回家”项目入选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在多方助力下,猫盟在山西平遥天鹭湖文创园建设的“豹子森林博物馆”,现已进入试运营阶段,共有80961位“博物馆合伙人”参与,该博物馆公益众筹项目共筹得资金50万元。

位于太行山中段与太岳山交汇处的山西省和顺县,是华北豹种群交流和扩散的交通要道,拥有至关重要的华北豹核心源种群。近年来,该县已累计识别出89只华北豹成年个体,有“华北豹第一县”之称。

家在江苏的青峰(化名)于2020年成为猫盟志愿者,主要负责回收、整理野外布设的红外相机数据。5年间,他在和顺县留下了诸多和华北豹相关的美好记忆。

青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猫盟在和顺县共布设有400台红外相机,每2个月回收1次数据,并通过斑纹对华北豹进行个体识别。“每次整理数据,每台相机里都有数百张甚至上千张照片,需要一张张‘硬’看”。

如今,青峰对和顺境内数只“出镜”较多的华北豹已相当熟悉。“豹子极为优雅、迷人,它们什么时候生育、何时搬家、幼崽又扩散到哪里了,我们随时都在跟踪。”青峰说。

豹肥人富"

2024年11月7日,猫盟首席执行官黄巧雯在朋友圈里晒出9宫格照片——丰收的农作物、热腾腾的饭菜、村民的笑脸,并配文:“豹乡田的第一顿丰收宴,自己种的大黄米、甜糯玉米和豆子是最受欢迎的。忙前忙后的团队还没吃上,但是看到老乡喜笑颜开就很开心!”

当天的豹乡田丰收宴在山西和顺县马坊乡乐毅村举行,来自3个村子平均年龄66岁的74位村民齐聚一堂,共庆丰收。

在太行山脉中,散落的农田与森林生态系统高度嵌套。豹乡田是一片80余亩的田地,位于马坊乡乐毅、小南沟和饮马池三个村子的交界地带、由山脊围成的沟谷之中,是野生动物能够高度利用的区域,附近常有华北豹出没。

2023年,猫盟与当地村民合作,租下这片田地,种植玉米、绿豆、黑豆、苦荞、向日葵等十多种农作物,以形成多样性丰富的农作物群落,并采用有机种植方式,不使用地膜、杀虫剂、除草剂,在获得农产品收益的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与庇护所,项目取名为“豹乡田”。

“这是动物‘食堂’,我们不仅不驱赶,还欢迎它们来吃。”曹睿介绍。2024年秋收时,团队特意留下1/3的农作物未做收割。

“不用除草剂、杀虫剂,田里的昆虫就会多,吃虫的鸟类随之增多,草食性的狍子等野生动物也多了。狍子是豹子的主要猎物,它们的频繁活动意味着这片田会让豹子生活得更好。”青峰介绍。他曾于2024年7月去豹乡田夜巡,一个晚上就看到了10多只狍子。

豹乡田的监控曾拍摄到,一块不到2亩的田里,最多曾同时出现了11只狍子;2024年2月9日,一只母豹带着3只幼崽路过豹乡田,其中1只幼崽冲进田里,捕获了一只野鸡。

2024 年11 月7 日,热闹的豹乡田丰收宴上,老乡们喜笑颜开(王烁/ 摄)

豹肥人富是豹乡田项目的另一个初衷:当地村民能够直接、可持续地获取经济效益,发展与保护不再冲突。

75岁的齐千堂是小南沟村村民,2024年,他有了个新身份——豹乡田管家。

齐千堂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猫盟共聘用了12名本地村民为豹乡田管家,负责日常巡护和管理,每人每年可领取劳务费1000元。此外,他家有6亩地租给了豹乡田项目,每亩地每年可获得350元租金;如果以打零工方式参与种植、除草、收割等,劳务费为每天120元。

“豹乡田涉及3个村子共42户人家,留守村里的几乎都是老年人。豹乡田让这42户人家都挣到了钱。2024年,平均每户增收2500余元。”齐千堂表示,“这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我们从心里感恩。”

2024年11月,《豹乡田》猫盟团队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最佳公益环保精神奖”。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这片农田连接起太行山脉南北两座大山,成为野生动物觅食和向外扩散的绿色通道。这里产出的农产品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可观的收入,也为他们带来了观念的蝶变。”

李晟认为,城市里的年轻人如果想和大自然建立联系,相比去博物馆看标本、观赏科普纪录片、听讲座等方式,豹乡田是一个更感性、更有参与感和获得感的实践。同时,该项目也让当地人从外界获得更多保护华北豹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在猫盟微店“豹星球”上,有“豹乡田:支持中国的农民、中国的豹”链接,提供为野生动物开办新鲜食堂、修建过街通道、修建过冬旅馆、增加卧室等“豹乡田守望”项目以及“豹乡田共建”等公益认购,守望者和共建者将获得猫盟提供的专属证书、勋章、印章指环、丰收礼包等回馈。目前,已完成1400多份认购。

山西示范"

带豹回家项目主要涉及山西、河北和北京3个省(直辖市)。

“山西是带豹回家项目的起点,当地林草部门和猫盟等团队一起做了很多事情,很有示范意义。”李晟评价,“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将境内现有华北豹种群尽力保护好,为将来持续输出打下了基础。”

华北豹现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等8省份。据国家林草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测算分析,目前,山西省的华北豹种群数量超过680只,居全国第一;可识别个体从2019年的132只增加到2024年的222只。在山西11个地级市中,9市均有华北豹分布。

2022年,山西启动华北豹种群及栖息地资源专项调查。

202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启动“迎豹回家”计划,以百花山、灵山及其周边区域为重点,持续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山西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王裔飞介绍,此次调查,在全省抽取了35个关键分布区域,抽样区域达到5704平方公里,布设自动相机2413台,有效监测点位达1820个,并新增基因检测和卫星跟踪。3年来,调查收集的影像数据文件已超过155万份。

在2023年发布的《山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中,提出实施华北豹保护工程,推进华北豹的栖息地修复、猎物种群恢复、饮水点建设、生态廊道连通等工程。

山西和顺县,豹子活动地点距离人类定居点最近仅有500米距离,当地豹咬死小牛的事件时有发生,人兽冲突事件一度高发。

2015年,猫盟在和顺县马坊乡推行“豹吃牛”生态补偿项目。次年起,和顺县将该补偿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截至2021年底,该项目共计向村民补偿了291头牛的损失,赔偿总额34.8万元。2022年,和顺推行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由县林业局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总保额120万元,其中省级奖励补助40万元。

近年来,和顺县内针对华北豹的报复性猎杀行为几近绝迹。

“老豹子队”是和顺保护华北豹的另一大亮点,这是在多方合力下成立的志愿村民队伍。

齐千堂是“老豹子队”的首批成员之一,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队伍刚成立时,只有5人,现在已发展至19人。“老豹子队”的主要工作是巡山,布设、维护红外相机,收集相机影像资料,拆除捕猎电网和铁丝套,并将发现的盗猎线索提供给公安部门。

“老豹子队”成员的平均年龄约60岁,但个个身手矫健。青峰和曹睿不约而同地表示钦佩:“和这些老哥一起巡山,我们经常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2015年,和顺县华北豹种群密度为1.2只/百平方千米,2023年已提升至1.6只/百平方千米。

林下补栎

北京是带豹回家项目的终点站,也是华北豹的“老家”,但这里已经20余年没有发现豹的确凿踪迹。2013年,在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记录到近年来离北京最近的野生华北豹影像,其距离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20余公里。

眼见华北豹又走到“家门口”,202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启动“迎豹回家”计划,以百花山、灵山及其周边区域为重点,持续推进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次年,发布“迎豹回家”标识(LOGO)和吉祥物“小豹北北”。

华北豹偏好以松树和栎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植被。在北京实施的众多生态举措中,李晟特别赞赏“林下补栎”行动——在单一树种营造的大片人工林中,补栽以栎树为主的阔叶树。

栎树又名橡树,是华北地区原生温带森林中的关键阔叶树种,根深叶茂,其生物量大、枯落物多、种子产量大且营养高,能够为众多生物提供优质栖息地和丰富食物资源。

“林下补栎是改造单一人工林、提高人工林生态效益、修复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有益于华北豹回归后健康生存。”李晟表示,“建议将该举措推广至带豹回家项目的沿线区域。”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北京平原生态林共计补植栎树166.8万株。

带豹回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华北豹栖息地的割裂和碎片化。由于村镇发展、工程建设等原因,现存的华北豹各种群较为孤立和分散,不利于其扩散、迁移。长此以往,将导致华北豹小种群内近亲繁殖程度加剧,遗传多样性丧失。2024年6月,在山西340省道孝义段,1只华北豹在横穿马路时被车撞伤,再次引起人们对生态廊道的关注。

猫盟团队经过多年走访调查,估算带豹回家项目相关区域约为4万平方千米。目前,在山西境内分布有2个规模比较大的华北豹核心源种群,在山西和河北交界处有1处可供扩散个体短期停留、栖息的踏脚石栖息地,在北京和河北交界处有2片潜在栖息地修复区域。

李晟表示,当下最要紧的是山西、河北、北京三地形成联动,打破行政区域的界线,整合资源和需求,在整个华北地区系统布局,共同助力华北豹“回家”。“借着带豹回家这个契机,沿线各地可主动恢复、重建更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这个过程带来的环境改善,将比几只豹子带来的生态功能意义更重大。”

猜你喜欢
和顺县豹子华北
寻找豹子
和顺县科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那只天真的豹子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10
华北玉米市场将进入筑底期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0-27 03:10:36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三个农产品进入全国名特优新序列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8:54
百里挑一的小豹子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
文教资料(2017年20期)2017-10-24 07:58:52
Literature Review on Context Translation Mode
小豹子
对山西省和顺县农村养老事业现状的思考
山西农经(2015年2期)2015-07-12 09: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