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创作了大量漫画作品。可惜的是,1959年9月至1963年12月,天津和上海出版的丰子恺画集中,仅仅收录了极少部分漫画,大部分散落在当时的报刊上。甲辰盛夏,几经周折,我在《丰子恺新中国漫画》一书中看到了丰老的漫画彩图《咏黄陂六中师生造林》。一位研究专家给我讲述了丰老创作此画的来龙去脉——
1954年10月,丰子恺从《湖北日报》看到黄陂六中师生绿化校园的报道后,立即联想到自己1922年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音乐、图画兼英语教师时,同朱自清、朱光潜等年龄相仿的同事于教学之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景。他在该校创作的最有名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幅漫画作品,既传承恩师李叔同教授的绘画技艺,又借鉴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笔法,勾勒出房舍廊前的景致,廊上是卷上的竹帘,廊下有木桌茶具,画面大片留白,一弯浅浅的月牙儿高挂。清幽的夜色,清雅的房舍,清静的心境如泠泠的古琴声在画幅间飘扬,表达了小杨柳屋友人相聚后的心境。此画经朱自清和俞平伯合办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发表后,画家声名鹊起。郑振铎见到此画后,与丰子恺一拍即合,“TK”(子恺)的画开始在郑主编的《文学周报》及《宇宙风》上连载。郑振铎率先冠以“漫画”,中国开始有了“漫画”这一文艺类别,丰子恺也赢得了“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的美誉。
丰子恺看着《湖北日报》,又勾起了抗战期间在武汉的难忘记忆。那是1938年4月29日,丰子恺亲眼看见日军数十架战机分多个编队向武汉袭来,中国空军飞行员陈怀民及其战友迎头痛击,一举击落日机二十一架,取得了自抗战以来最辉煌的战果。他激动不已,夜不能寐,激情填词一首《望江南》:“闻警报,逃到酒楼中。击落敌机三十架,花雕美酒饮千盅,谈话有威风。”
又一天,丰子恺在武汉市郊看到一棵遭人砍伐、只剩主干的大树,一夜春风春雨后,光秃秃的枝干又重新抽枝发芽了。他想:这不正是中国抗战的现状吗?于是,他迅速把这个场面勾勒出来,同时题诗云:“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成为他创作的大量鼓舞人心的抗战漫画之缩影。
丰子恺始终保持着一种可贵的平民意识,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新中国的中小学新气象,寄望新时代的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从劳动中获取生活的乐趣和做人的道理。他为松江小学的作画题诗如此,为黄陂师生绿化校园之事而一气呵成的《咏黄陂六中师生造林》漫画更是这样。漫画中的题诗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犹如一首甜美的童谣。诗画交融,寓情于景,寓理于境,诗境和画境相互得到升华。全诗云:
小小儿童见识高,造林种树有功劳。
今朝嫩叶青枝好,他日参天上碧霄!
“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仔细观赏这幅漫画,布局严谨明快,上半部分为题诗,下半部分作画,诗情画意,寓意深刻。
画作以一株修长的青枝绿叶树苗为中心,又与上半图题诗墨迹穿插避让;左边站立的男老师双手扶着树干,指导学生植树,老师背后放着用于浇灌树苗的一桶水;右边蹲着的女同学按照老师的指导,手持铲子专心致志地为树苗培土。
“诗是能言画,画为不语诗。”丰老的这幅漫画巧妙地利用校园的生活元素,营造出了一个能捉摸、可感知的艺术境界,充分表达了艺术教育家对新中国少年的殷切期望。此画经《湖北日报》首发后,广受喜爱。同学们尤其喜欢漫画的题诗,纷纷在校园传抄、吟诵。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丰老笔下的树苗长成高大挺拔、冠形优美的梧桐树林后,我八年如一日每天穿行其间,不禁联想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以及唐人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课外活动,我多次组织学生以梧桐树为题材,举行征文与朗诵比赛,赞扬梧桐的高洁与美好品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耘心。欣赏丰老漫画的诗句“今朝嫩叶青枝好,他日参天上碧霄”,让我联想到丰老十分喜欢的陶渊明的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诗异曲同工:寄语青少年珍惜大好时光,与时俱进,不断攀登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