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苏宜兴自古是紫砂陶主要生产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紫砂陶器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方面成就卓著,宜兴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宜兴形成了以生产紫砂壶为主导产品及其他日用紫砂产品的紫砂产业带,本文分析了宜兴紫砂壶的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宜兴;紫砂壶;产业
1 紫砂陶产业发展概况
宜兴陶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宜兴古称阳羡,是闻名中外的“陶都”。早在73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从事农业和制陶业的原始居民。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宜兴陶瓷发展了主要五类品种:紫砂、青瓷、均陶、精陶、彩陶,被誉为宜兴陶艺的“五朵金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信息的传播,消费者普遍对紫砂的认知度高,资本大量向紫砂行业涌入,宜兴艺术陶瓷产业形成了紫砂一支独大的局面,以紫砂壶为大宗,兼有紫砂日用品和陈设艺术品的紫砂陶产业发展起来。据宜兴陶瓷行业协会数据统计,宜兴紫砂及其配套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10万多人,产业多以家庭作坊为主,前店后厂形式经营,年产值100亿,成为藏富于民的产业。宜兴紫砂突出了发源地文化特征,成为宜兴的城市名片。2006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宜兴紫砂”被国家行政管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宜兴紫砂”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紫砂壶成为宜兴市具有标志性的特产;2018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和“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入选文旅部和工信部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宜兴紫砂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宜兴丰富的紫砂矿石资源,为制作紫砂陶提供了物质基础,宜兴的紫砂泥矿泥质细腻、粘着性高、具有弹性、可塑性强,成为制陶主要原料,原材料产地的优势产生了宜兴以紫砂壶代表的紫砂艺术。紫砂泥的优良性质在人们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被认识,紫砂泥是双重的气孔结构,具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一定的气孔率,其物理与化学特性使其制作的茶壶耐高温,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保证茶汤的香气,紫砂壶成为宜兴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宜兴紫砂也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成为紫砂壶代名词。
2产业特色优势
2.1文化优势
紫砂壶作为饮茶的器皿,与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以紫砂为原料制作的茶壶具有透气不透水的特性,泡出的茶芬芳扑鼻,泡茶时间长不易馊,而且茶壶使用越久,茶油渗入壶壁细孔中,茶壶经过长期的氧化过程,日久便可累积出光泽,色泽光润古雅,适合观赏把玩。宜兴地处江南一带,是江苏最大的茶叶产区,自唐代以来阳羡茶叶被列入贡茶,阳羡茶开始广为人知。在宋朝时期,饮用团茶,制作团茶费工费力,流行于文人、贵族之间,明代朱元璋废除团茶,饮散茶,以撮泡法为主要形式,采摘后的茶叶以搓、揉、炒、培制成后用茶壶盛茶,再以沸水冲泡注入茶杯,开启了新的饮茶方式。[1]饮茶方式的改变使饮茶文化在普通百姓中流行开来,推动了相对朴素的紫砂壶茶具的发展。宜兴是明清两代人文聚集地,浓郁的江南人文氛围孕育了深厚的茶文化,文人品饮过程中的审美趣味,很大一部分是由茶器的器物之美构成。明清两代文人参与紫砂壶制作中来,文人的介入使紫砂壶发展了集陶文化、茶文化、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诸多艺术于一体,具有浓郁的中国审美风格的紫砂审美文化,从造型、壶面装饰、色彩讲究形、神、气兼备,因此紫砂壶从单纯泡茶器具的实用功能,兼具了文化性和艺术性,还展示了文人的审美情怀,宜兴紫砂壶从造型到审美具有浓厚的人文文化特征,成为中国传统陶艺的代表。历代产生了许多名家大师的作品,具有收藏价值,有了“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说法,其所展现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稀缺价值,加之紫砂壶的泡茶的各种优势,使紫砂壶成为收藏和投资的热门对象。
2.2技术优势
宜兴紫砂壶是宜兴茶具的主要代表,从泥料的采掘、加工、成型到烧成有着严密的生产程序。制作茶壶的原料是紫砂泥,主要成分是砂质粘土和铁质氧化物,因为具有砂的特性,水少则干,水多则散,泥料不具备流动性,这使紫砂泥不能像陶瓷一样拉柸成型。紫砂壶的制作首先是紫砂壶泥料的制作,首先将开采的泥矿露天堆放,经风吹雨打数月进行自然风化,等泥矿成为自然松散颗粒,再用石磨或轮辗机碾碎,用不同规格的筛网筛选后,加水拌匀成湿泥块,俗称生泥,再用木槌反复敲打,成为可以制作陶的熟泥。最早的紫砂壶多为徒手捏塑,紫砂壶的制作工序包括了拍打、塑形、用牛角片对表面抛光等一系列的手工操作,像紫砂壶中的“凭空拍打”、“围合成型”、“相接组合”是成型工艺的主要方式,这些工艺造就了紫砂壶形式的丰富多样,在历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下,产生了诸多制壶高手,其工艺形式逐渐丰富,形成了一套秩序严谨的紫砂工艺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后来收藏市场对紫砂的追捧,紫砂成为回报利润高的行业,从事紫砂技艺的艺人也从最初的数百人,逐渐发展到数万人,民间传统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紫砂的审美和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宜兴逐渐形成了以紫砂壶为主导产品,以及各种缸坛、花盆、砂锅等的紫砂产业带,具备了一定的产业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
3产业面临的问题
3.1市场混乱
从投资收藏领域看,投资收藏知名制作者的紫砂壶作品成为保值增值的重要因素,制作者知名度的高低也决定作品的价差。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普及,以及直播平台的宣传,紫砂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但消费者以及投资者多不具备紫砂壶的专业知识,对手工壶,机车壶,注浆壶难以区分,加之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提供产品诸如材料、等级的鉴定标准,因此销售紫砂壶所配套的制壶的大师的收藏证书、制作者的职称证书成为购买者的识别产品品质的重要方式,而且带有证书的产品与不带证书的产品价格差很大。这种信息差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紫砂艺人对大师评审、荣誉称号、职称认定尤为重视,虽然大师评审、荣誉称号、职称评定使从业人员不断提高技艺,创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但在“大师”“非遗”评定的热潮下,艺术性与珍贵性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考量标准,知名艺人的制作手工壶也多被定义为高端消费品,消费者也将制壶者身份或影响力作为辨别产品好坏的依据。二是这种对紫砂壶知识认知的信息差,导致紫砂壶销售者为了获取更高利润,在互联网、直播间等销售平台上,将机车壶、注浆壶描述成纯手工制壶,更有通过资本操作,拥有行业职称和荣誉的从业人员,将自己的印章签订合同租卖给紫砂相关产业的公司,将代工壶说成大师亲手制作的乱象。[2]
3.2 理论滞后
在传统农耕社会和手工业时期,宜兴紫砂泥料资源充足,紫砂壶制作成本不高,多为人工和时间成本。自上世纪90年代左右到2000年左右,紫砂壶市场快速发展,宜兴紫砂从业人员从最初的的几百人左右发展到几万人,紫砂产业已成为整个丁蜀镇的支柱产业。但是开放生产之后,对紫砂泥料的需求就越来越大,由于缺乏管理,导致黄龙山紫砂原矿滥开滥采,造成资源严重浪费。2005年4月宜兴市政府颁布实施了“禁采令”,暂时冻结对紫砂矿的开采,实现紫砂资源的科学利用。过度开采导致优质泥料稀缺,现存的优质泥料多靠上辈人囤积的库存泥料,紫砂壶泥料可以主要分为红泥、绿泥和紫泥三种,除了这三种基本泥料,还有小红泥、黑泥等陶土原料,紫砂泥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双气孔结构,好泥料的透气性尤为突出,但在制作产品中对优质泥料分级分档没有统一的标准。紫砂行业不处于“充分竞争”领域,在充分竞争领域,任何产品质量、价格都有理有据,紫砂壶的艺术属性、手工特点使其成为非标品,在行业里对紫砂原材料、工艺等优劣的认知多靠有经验的从业人员总结的个人经验,而这种个人经验很难形成一套简单、规范的的标准,消费者想买到满意度高的产品多需要熟人推荐。虽然半手工壶、灌浆壶、机车壶能高效批量生产,目前没有制定出与时俱进的紫砂技术标准,紫砂壶行业缺乏一个通行的紫砂产品质量管控体系,缺乏紫砂器具的完整质检指标体系,使得整体紫砂行业的发展无序化,相关部门监管难度较大。
3.3产业化水平低
不同于高端市场的收藏功能,普通消费大众更注重实用功能,价格亲民成为扩大消费者群体的重要方式,降低产品成本与提高生产效率成为推动紫砂陶产业化重要因素,小作坊的生产方式以及注重艺人个人风格和技艺的审美方式,使整个行业小而散,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导致紫砂企业未形成规模效应,企业规模结构以中小传统手工艺陶瓷企业为主,面向市场单一,客户规模不大。因为紫砂矿物原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制壶所有生产工序都由工人纯手工完成,一把手工壶的成本价值,主要是人工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虽然为了平衡大量的市场需求与手工生产周期长之间的矛盾,半手工壶、机车壶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的紫砂产业虽围绕宜兴形成产业集聚,但是以个体、小作坊生产销售的形式集聚,地缘集聚而非形成规模企业,这就导致生产与销售的分散化,产业化水平较低。
4对策建议
4.1鼓励材料技术创新
材料是构成产品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工艺的核心取决于材料,自宜兴市政府实施“禁采令”后,艺人使用的现存泥料多靠上辈人囤积的库存泥料。随着社会对紫砂陶的需求增加,紫砂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泥料的稀缺使原材料价格高涨,也导致了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对紫砂原材料的保护应用,鼓励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也该被纳入紫砂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式中。这包括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新工艺的探索和实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合成材料被广泛地利用,如在泥料中加入不同的化工原料调配出不同的色泥品种,对丰富泥料品种起到重要作用。鼓励紫砂企业与科研机构、设计师和艺术家合作,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新的工艺技术,创新紫砂制作的方式和材料,推动探索新型紫砂原材料和环保工艺,提高紫砂作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2强化产业优势
传统手工艺在手工业时代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现代工业社会,手工艺逐渐失去了社会生存的土壤,人们更关注的是手工制品的艺术属性,但传统手工艺脱离了日常生活应用环境,就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必然是艺术性与商业性相融合,产品的市场化是促进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方式之一,手工制品因为人工成本高以及艺术性特征,往往被定位于“高端”市场,满足少数、高端的消费群体。但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产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如果要满足大众消费需求,需要批量化生产,使之成为普及性产品,批量生产的机车壶主要面对大众消费者,机械化生产可以保证产量,一定程度的支持机车壶的发展,实现产业化发展,紫砂壶行业才能传承不息。宜兴紫砂陶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多以小作坊、家庭为生产单位需要进一步探究产业发展路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注入活力。
4.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宜兴紫砂技艺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作为独特地方技艺传承,主要是靠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紫砂制作技艺需要长期摸索实践,多靠实践中得出的经验知识和悟出的手工技术技巧。以前从事手工的紫砂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多以技术为主,很少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现代市场经济下的行业发展,民族手工艺传承不仅仅是工艺技术的传承,还需要品牌建设、产品开发、技艺传承创新,尤其是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为工匠储备新生力量,是保证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紫砂壶制作青年人才培养,要从传统工艺入手,使之热爱自己的传统,坚守传承,同时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新产品。加强青年工艺师的培训与文化传承,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如设置专业课程、工作坊和商业培训项目等,吸引年轻人参与,发展电商群体,进而促进紫砂行业创新发展。
4.4规范产品质量管控体系
针对目前消费者对紫砂原材料和成型工艺的不了解,紫砂壶销售者将工业化的紫砂壶说成手工壶,引导消费者追捧技术职称等销售行为,严重损害了整体紫砂壶产业的良性发展。[3]宜兴紫砂壶可以以国家标准GB/T 10816-2008《紫砂陶器》对紫砂产品的各项质量性能提出明确要求为参照,确定宜兴紫砂壶的质量标准属性,比如泥料来源、泥料种类、金属氧化物名称和占比、明确泥料标准和工艺团体标准,由政府主导搭建服务平台,建立网上商品信息备案系统和信息追溯系统,每件产品具备检测报告、制作者身份信息或工厂信息。对手工制壶和工业化制壶进行区分,引导市场建立诚信规则,避免买家与卖家信息不对称,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建立良好的宜兴紫砂品牌声誉和消费者认可度。
参考文献
[1]陈沁,饮茶与论器:现代茶文学视角下的文人器用审美观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12.
[2]蒋益,网络零售紫砂壶产品质量三级管控体系实证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J].2020 .9(24).211-213.
[3]吴高莉,互联网时代宜兴紫砂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及困境.《商场现代化》[J].2021.10. 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