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思考

2025-02-01 00:00:00罗锡文
高教探索 2025年1期
关键词:人文协同科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结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是指导我国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对《决定》中提出的“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理念深有感触,也非常认同。下面,我简单谈一谈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一、“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内涵

“协同”强调的是不同主体或主体的不同部分协调一致,共同向一个方向努力,实现整体价值增值和功效放大的目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协同使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组成部分之间减少冲突或内耗,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功能耦合体,并实现整体的良性发展。

《决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不是随意的,或偶然的。我理解,这个新提法针对性地指出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和有机融合,影响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影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影响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

我认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内涵有三点:一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同等重要,相得益彰,不可偏废,不可无序;二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要密切衔接,合理布局,有序调控,协调发展;三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发生以前,人类社会的教育长期以人文教育为主导。随着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爆发,以及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的逐步显现,科技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人文教育因缺乏直接的外显效用而日益式微。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科技人才非常匮乏,因此,国家一直重视和强调科技教育的发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现在虽然不再提这个口号了,但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并没有明显改观,科技教育在老师、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地位依然根深蒂固,不可撼动。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美西方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极限施压,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更加凸显,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强化,人文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从近年来学科专业调整和招生规模来看,新增的主要是科技类专业,撤销的主要是人文类专业,理工类招生规模的增长远高于文科类,人文教育的发展岌岌可危,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越来越严重。这种教育发展现状与时代潮流存在严重的错位,不容乐观,令人忧虑。我想,《决定》之所以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应该是注意到了我国当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以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割裂、画地为牢的问题。

首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优化,特别是随着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将逐渐减少,除了对高端科技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外,普通的技术技能型岗位将大幅减少,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将会大大增加,这也正是人文教育大有作为的地方。因此,过度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中低端的科技人才可能面临供过于求的窘境。

其次,从科技事业发展来看,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让世界变得更好,让人类生活更美好。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些尖端的科技问题面临着伦理危机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唯科学主义”的甚嚣尘上将消解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能给人类文明带来灭顶之灾。

再次,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各有侧重,功能互补,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唯有有机协同,相互配合,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从个体的充分发展来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人不仅需要通过科技教育获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力量,更需要通过人文教育获得对人、社会、自然的价值的思索和理解,以及意义的追寻。如果说,科技教育授人以技,那么人文教育则授人以道。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才是整全的教育,是术道合一的教育。

三、“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方法与路径

第一,要转变观念,加强顶层设计。科技人文是一体的,本质上不可割裂。一个属于物质文明,一个属于精神文明,两种文明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载体,高度弘扬人文教育的价值,逐步扭转科技教育“一边倒”的现象,让全社会认识到人文教育的“无用之用”、长久之用和可堪大用。要强化系统思维,从教育体系的各阶段整体规划和有序推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有效控制科技教育的无序扩张,适当支持人文教育的发展。在意识上须认识到,科技教育不可松懈,人文教育亦须革新,加强新文科建设,积极回应文科如何革新的问题。

第二,强化高校的创新职能,培育科研精神。高校的职能本质上是创新。要想拥有与世界发达国家科技发展相抗衡的竞争力,我们需要努力夯实“根技术”,大力加强基础学科的投入与建设;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须柔化人才评价制度,着力于培养一大批具有科研志趣、科学探究精神的科研人才。

第三,要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培养方案。要进一步拓宽学科专业口径,加强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系列共同必修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金课”,以及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夯实学生文理交叉互融的知识结构。引导和支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有意识地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的渗透融合。

第四,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大类培养。我国目前的学科专业越分越细,越分越多,不利于学科交叉,以及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要加强学科专业目录的管理,促进相关或相近学科专业的重组,大幅减少学科专业的数量,在保持学科专业数量大体稳定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学科专业方向、增设课程组来实现学科专业内涵的更新,坚定不移地推进大类培养,扩大学生专业、课程的自主选择权,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奠定基础,拓展空间。

第五,要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供更灵活的学习通道。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封闭性有余、开放性不足,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健全。学生一旦从学校毕业,除了常规的升学渠道,难以获得更便捷、更灵活的学习渠道和机会。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加快,人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能力,丰富精神生活,这也是促进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有效方式。因此,要扩大现有教育体系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社会人士开放,让更多有需求的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

收稿日期:2024-12-05

作者简介:罗锡文,华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510642)

猜你喜欢
人文协同科技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科技在线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