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2025-02-01 00:00:00罗海鸥
高教探索 2025年1期
关键词:营造美育人文

《论教育》一书,首篇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这是全书四十七篇文稿中篇幅最长、全面系统阐述教育的重要文章。全文着重就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五个重大问题,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做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这对我们认识和理解我国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能担当强国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部分,总书记对美育十分重视,提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配齐美育教师,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下面,我就新时代如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谈几点思考。

人类已进入一个新时代。以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迅速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更新着人们的常识和认知,重组着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方式、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

教育系统因AI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正在打开一种无限可能的新的发展空间,重构一种新的生态体系,而且其未来发展难以预测。AI时代学什么、怎样教?为了帮助教育系统跟上时代步伐,2024年11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两个能力框架,一个针对学生,一个针对教师。

2024年12月,由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英国举行,大会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高等教育重构”为主题。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大会致辞中明确表示,高等教育进入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时代。

由此可见,Al无疑给教育,尤其是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为此,党中央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部署。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关键是,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大力提高人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育的核心在于塑造人格与灵魂,其目的是陶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最终目标是提升文化自信,塑造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我们要以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重新审视科技、人文以及审美的本质特征,从新时代、新科技、新人文、新审美出发,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发掘和把握科技、人文和审美及其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及其差异性,系统重构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的原理原则、方法路径、体制机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和能力的同时,着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能担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AI时代带来的挑战。

美育,不仅靠学校、靠课堂、靠教师,而且靠家庭、靠社会、靠生活在趣味高雅和境界高尚的环境。为此,要努力营造美的环境,让学生生活在品味高雅的环境里。美育具有生活性、全民性,必须加强全民美育,让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没有“围墙”,打通课堂美育和环境美育的屏障,把美育作为系统工程,统筹构建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一体设计、分段(部)实施的大美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家庭美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美育不只是学弹琴、学画画,要注重培养孩子感知美、体验美、爱好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素养和能力。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审美意向强加给孩子,要多让他们自主选择,发挥想象力,这样有利于孩子个性养成,自由而全面发展。长辈要以身作则,营造美的环境,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感受大自然和社会的美好事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养美的品味,感受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以及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多元创造之美。

注重和加强社会美育。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名人故居等公共文化机构,甚至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学校可以主动和它们携手合作,使之成为美育的课堂,构成全民大美育系统。尤其是美术馆、博物馆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要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用大美丹青向世人昭示思想的高度、历史的厚度、情感的温度和艺术的深度,使之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殿堂,更是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美育的殿堂。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除了配好配齐美育教师、开设好美育课程、编好美育教材外,要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持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国内与国际的统一,从中去感知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和享受美,按照美育的规律,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首先,要加强和改进校园建设。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共同营造出了一所大学的面貌和精气神。在享受工业化、城市化便利的同时,必须注重保留和振兴乡村,让那些温暖着童年的记忆、扎根着大地的历史、浸润了文化的时空、维系着血脉的乡愁,长久氤氲在我们心中。而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命的大学,必须在这方面成为自觉者、先行者和示范者。四川美术学院遵循上述理念,按照体现生态环境文明、展示中国气象和教育意蕴、以“出人才、出成果”为目的、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公共场所四方面的要求,以极低的成本建设了虎溪校区,使这个建在大城市的校区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成为中国大学营造传统回归与超越的范例,并作为亚洲唯一单位,荣获首届世界公共艺术奖。

其次,要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景观营造。文化景观的本质,是观其景,品其文,悟其蕴,明其道。造园、造景,都是为了育人,必须展示中国思想文化和大学历史里的代表人物和本真精神。大学文化景观,是凝固的哲思、沉默的灵魂、无言的大师、先行的文明、交流的场所,为涵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营造了良好氛围,是学生文化素质和品德养成的隐性大课堂,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这是属于人的灵魂的教育,也是用美心来唤醒人心的美育。高水平的院校应有高品味的文化景观。我在岭南师范学院和广东开放大学任职期间,按照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秉承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时空,以景感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师法自然、大拙至美”的营造原则,依据“低成本、大空间、多功能、可持续”的营造思路,以传统朴实的树石为营造主材,营造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景观,把校园物质空间变为精神空间,生活空间转化为教育空间,学习空间拓展为审美空间,初步实现了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景在哪里、教育在那里的理想境界。广大师生置身其间,可以感受到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通过观景品文、悟蕴明道,进而感悟到什么是文化的根、教育的本和技术(学术)的魂。

第三,要重视和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方式、新渠道来传播美、创造美、陶养美。可用年轻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Al传播艺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如2024年9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举办“弘扬奥运精神,传递榜样力量”活动,邀请华科大三位奥运冠军昌雅妮、郑钦文、孙梦雅回校,学校给她们送的礼物就是由AI创作的表现她们奥运夺冠瞬间的绘画,受到她们的喜爱和师生的高度评价。郑钦文说,这是她收过的最好的礼物。

总之,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要陶养高尚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人们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今天,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看作是自己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充分实现。

猜你喜欢
营造美育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58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美育教师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