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食品质量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而检测技术的应用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分析了当前食品质量检验中检测技术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技术选择未能充分考虑食品特性、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检测技术的准确性与效率偏低,以及检测过程的规范性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依据食品种类合理选择检测技术、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引入先进检测技术以及规范检测流程等改进对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流程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Food Quality Inspection
ZHANG Rui
(Food and Drug Safety Service Center of Suqian Sucheng District,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Food quality inspection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in ensuring food safety, and the quality of detection technology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inspection resul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issu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detection technologies in food quality inspection, including the failure to adequately consider food characteristics when selecting detection methods, the inconsistent technical skills of operators, the low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insufficient standardization of detection processes.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the paper proposes several improvement measures: selecting appropriate detection technologies based on the types of food, regularly conducting technical training, introducing advance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standardizing detection procedures. These suggestions aim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food quality inspect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food safety; detection procedures
食品质量检验作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其检测技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然而,当前食品质量检验中仍存在检测技术选择不当、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检测精度和效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因此,提升食品质量检验中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以期为食品质量检验技术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1 食品质量检验中检测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选择未考虑食品特性
在食品质量检验中,检测技术的选择是决定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许多食品质量检验在技术选择上未能充分考虑食品的特性,导致检测效果不理想。食品种类繁多,每种食品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的特性均存在差异。不同食品的水分、脂肪含量、蛋白质成分、酸碱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对不同检测方法的适应性。对于含水量较高的食品如水果和蔬菜,使用标准的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进行分析,样品中水分会干扰分析过程,导致成分分离不完全或不准确。类似地,在检测含有高油脂成分的食品如油炸食品时,如果使用常规的索氏提取法或简单的溶剂萃取法提取脂质,可能会导致脂质成分损失或分析误读,从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1.2 检测人员操作技术参差不齐
在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质量。然而,当前许多检验机构面临检测人员操作技术参差不齐的问题。①由于检验行业存在人员流动性大、培训不足等问题,很多操作人员未能接受系统、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一些新入职或经验较少的检测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出现误读仪器数值、标定不准确、数据记录不规范等失误,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②部分检验人员经验丰富,但由于工作强度大、技术手段不断更新,他们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掌握程度往往不足,存在技术操作更新滞后的情况。
1.3 检测技术准确性和效率较低
在食品质量检验中,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然而,当前部分检测技术存在准确性不足和效率较低的问题。许多传统的检测方法,如滴定法,虽然能够提供一定的检测精度,但在面对复杂样品时,其准确性往往难以保证。特别是在处理多成分、多组分食品时,容易受到干扰,导致检验结果产生较大误差。此外,除了准确性问题,部分检测技术还存在效率低的问题。以微生物检测为例,传统的培养法需要在温控条件下培养数天,才能得出细菌的生长情况[1]。这种检测方法虽然准确,但检测周期较长,容易导致检验工作无法及时完成,特别是对于批量大、周转快的食品生产企业而言,检测周期过长会直接影响生产和流通。
1.4 检测过程规范性不足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检验流程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检验机构仍存在流程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的情况。①尽管国家和行业协会对食品质量检验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检验人员未能严格按照规范化流程操作。例如,在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部分检验人员会忽略样品的储存温度、容器的清洁程度等规定的标准条件,这些细节都会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②在检测技术的应用上,不同检验机构、不同技术人员对同一检测方法的理解和执行过程可能存在偏差。比如,在使用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成分时,若操作人员未能严格控制流动相的浓度、柱温等参数,会导致分离效果差、定量不准确[2]。即使在同一实验室内,技术人员的个人差异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③许多检验机构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仪器设备的校准、日常维护以及人员的操作规范性等方面的管理较为松散,使得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合规情况。尽管一些大型食品检验机构已逐步建立起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但对于中小型检验机构,尤其是地方性、非重点检验机构而言,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往往没有明确规范。这不仅会影响检验数据的可靠性,严重时甚至影响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
2 食品质量检验中检测技术应用效果的提升对策
2.1 依据不同食品类别,合理选用检测技术
食品检测机构应当根据不同食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和风险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检测技术。①对于高风险食品,如肉类、海鲜等易腐食品,应优先选择高灵敏度、快速反应的检测技术,如实时荧光PCR技术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从而迅速检测出细菌、病毒、病原微生物等潜在危害,减少食品安全隐患[3]。②对于水果、蔬菜等食品,检测机构可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或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这些
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度,适用于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成分[4]。GC-MS和HPLC不仅能够分离复杂食品中的多种成分,还能提供精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保食品的化学成分符合安全标准。③对于乳制品和饮料等液态食品,食品检测机构应结合其液态特性,选择分光光度法和近红外光谱法(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等适合液体样品的检测技术,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乳制品中的成分,如脂肪、蛋白质、乳糖含量,以及饮料中的糖分、酸度等指标[5]。同时,近红外光谱法还具有无损检测的优点,能够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检测。
2.2 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检测人员专业能力
为了提升食品质量检验中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食品检测机构必须加强对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应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课程,以确保检测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技巧。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检测仪器和技术层出不穷,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质谱、自动化分析系统等,这些新技术能够大幅提高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但要确保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对检验人员进行充分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在培训内容制定方面,食品检测机构应注重提升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的强化,确保检测人员理解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及其重要性,能够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合理选择和操作检测技术;②仪器操作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对于一些高精度的检测设备,检验人员应掌握仪器的校准、维护、故障排查等操作技能,确保仪器设备能够正常稳定运行,减少因设备问题导致的检测误差;③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培训应包括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及结果解释等方面的内容,以帮助检测人员有效解读检测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或错误,并做出合理分析。
2.3 引入先进检测技术,提高食品质量检测精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高新技术逐渐在食品质量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食品检测机构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以提升食品质量检验的精度和效率。①应引进符合行业标准、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准确性的技术。比如,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该技术在复杂样品或低浓度污染物的检测中表现尤为突出,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分析数据,有效识别和定量分析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添加剂以及重金属等[6]。②食品检测机构还应引入和应用自动化检测技术。引入自动化高通量筛查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时检测大量样品,提高检测效率并减少人工误差。特别是对于需要重复检测的常规项目,如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自动化技术能够大幅提高检测的工作效率。
2.4 规范食品检测技术使用流程
为了提升食品质量检验的效果,食品检测机构必须高度重视规范化操作流程的建设和执行。规范的技术使用流程不仅有助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能有效提高检验效率、降低操作误差、保障食品安全。①食品检测机构应制定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操作规程,并确保每一位检测人员都严格遵守[7]。这些规程应涵盖样品采集、预处理、分析方法选择、仪器使用、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②在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对设备操作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8]。检测机构应当制定详细的仪器使用手册,并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校验和维护。对于色谱仪、质谱仪等精密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掌握设备的基本操作规范,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校验,确保设备在精度范围内运行。③食品检测机构应加强质量控制并落实验证程序是否合规。每一项检测技术的实施都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测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符合质量要求。建议机构通过质量控制样品、样品重复性分析、盲样测试等手段,定期对检测人员的操作流程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每一项检测任务的标准化执行。
3 结语
食品质量检验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检测技术应用中仍存在技术选择不当、操作不规范、准确性和效率偏低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食品检测机构应根据不同食品特点合理选择检测技术、加强人员培训、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并完善操作流程。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为食品检测提供有力支持。食品检测机构应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不断提升检测能力,确保食品安全水平的稳步提高,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邓茂.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食品,2024,30(4):15-17.
[2]王嘉驿.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24(17):91-93.
[3]黄姝玲.基于多重实时荧光PCR技术快速检测海产品异尖线虫[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2,42(6):122-129.
[4]李晓慧,李建洪,王洪萍,等.植物源性食品中化学性危害物质的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23,42(10):1357-1369.
[5]黄璐,王富豪,郭鲁平,等.基于近红外光谱法的绿豆淀粉和蛋白质无损快速检测[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9):187-191.
[6]罗勇,周雷,田春香.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多个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21):140-142.
[7]黄群芳.食品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中外食品工业,2024(1):53-55.
[8]许岩.食品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食品,2024(2):71-73.
作者简介:张瑞(1988—),男,江苏宿迁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检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