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分析与优化对策

2025-02-01 00:00:00葛小荥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食品检验关键因素优化对策

摘 要:食品检验质量控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公众健康和食品产业发展。本文从人员、设备、方法和环境4个关键因素出发,分析其对检验数据准确性和检测效率的影响。同时,提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人员培训考核、完善设备校准维护以及规范检验流程标准等优化对策,旨在推进质量管理的动态优化和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提升食品检验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检验;质量控制;关键因素;优化对策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Key Factors in Food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GE Xiaoying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Center, Dalian City Pulandian District Market Supervision Affairs Service Center, Dalian 116200, China)

Abstract: Food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is the basic link to ensure food safety, which directly affects public heal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In this paper, four key factors are analyzed, including personnel, equipment, methods and environment, on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inspection data.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improve equipment calibr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standardize the inspection process standards, aiming to promote the dynamic optimiza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spection technolog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ood 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

Keywords: food inspe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factor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实施,以及“十四五”规划中对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战略部署,食品检验质量控制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1]。随着食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加工工艺日趋复杂化,检验机构面临着检测项目多样化、技术要求精细化和结果准确性有待提升等挑战。此外,随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的发布实施,对检验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新型污染物检测技术不断涌现,复杂基质干扰因素增多,传统的质量控制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食品检验发展需求,急需向智能化、标准化方向转型。

1 食品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食品检验质量控制是构筑食品安全防线的核心技术支撑,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质量控制是确保检测数据准确性、精密度和重现性的关键要素。通过建立计量溯源体系、实施能力验证和开展实验室间比对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升检验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2)检验质量控制是实现风险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的技术基础。通过建立标准物质验证体系、关键控制点监测和检验过程确认等质量控制机制,可有效提高风险识别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制订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案和干预措施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3)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强化检验机构公信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方法学验证、不确定度评定和质量控制图分析等先进质控手段,可以实现检验过程的量化管理和持续改进,确保检验数据具备法律效力和社会公信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监管决策的科学性,还可以为构建“智慧监管”模式奠定基础。

(4)检验质量控制是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引擎。随着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等机构对相关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已成为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促进产业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2 食品检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分析

2.1 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是影响食品检验质量的首要要素,主要涉及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操作规范性和质量意识等。从专业素质角度分析,检验人员的理论知识储备、实验技能水平和对方法学的掌握直接决定了检验过程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复杂基质分析、痕量物质检测和新型污染物筛查等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中,检验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技术操作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标准曲线制备、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参数优化等关键环节,人员因素往往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主要来源。

2.2 设备因素

检测设备的性能状态和计量特性是保障检验质量的物质基础。从仪器设备管理视角来看,主要包括设备计量性能、功能完整性和运行稳定性3个维度[2]。高精度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的灵敏度、分辨率和重现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设备的计量溯源性是确保检测数据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包括检测下限、线性范围、重复性等关键性能指标均需符合方法学要求。此外,辅助设备如天平、移液器、温控系统等的稳定性也是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设备运行状态的波动可能导致基线漂移、峰形异常、信噪比降低等问题,进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2.3 方法因素

方法因素是食品检验质量控制的技术核心,主要包括检验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检测方法的选择性和特异性决定了目标物的识别准确度,尤其在多基质复合体系中,方法的抗干扰能力直接影响定性定量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学验证过程中,提取效率、净化程度、基质效应和方法空白等关键参数制约着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在痕量物质分析中,前处理方案的优化程度体现在基质分离效果、目标物稳定性和干扰物去除能力等方面。同时,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和重现性等计量学特征参数构成了评价方法可靠性的基本

要素。

2.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构成了检验质量控制的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环境参数和污染防控两个层面。温度、湿度、气压等理化参数的变化会引起仪器基线漂移、响应值波动和色谱分离效果改变。在光谱分析和色谱分离过程中,环境参数的波动会导致峰形变化、保留时间偏移和分辨率下降。空气中的微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源通过沉降、吸附等途径影响样品完整性。实验室的气流组织、压差分布和通风设计关系到防交叉污染的效果,对微生物检验和痕量分析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此外,电磁场强度、振动频率和光照强度等物理参数会引起精密仪器的测量偏差,最终影响检验质量。

3 食品检验质量控制的优化对策

3.1 建立健全检验质量控制体系

(1)建立健全检验质量控制体系需构建“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在质量控制计划环节,应制订包含标准物质使用、质控样品分析、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等内容的年度质控方案[3]。通过建立质控图分析系统,设定警戒线和控制线,实施X-Rs控制图、累积和控制图等统计控制工具,对检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在质量控制实施层面,建立分层次的质控措施体系(表1)。

(2)针对不同检测项目特点,构建差异化的质控方案。对于理化检验,应实施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建立计量溯源体系;对于微生物检验,应开展阳性/阴性对照验证,实施培养基性能评价;对于仪器分析,应建立仪器性能验证档案,包括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质谱仪灵敏度核查等专项质控措施。此外,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可建立检验数据审核制度,实施“四级审核”机制:检验人员自查、专业负责人审核、质量负责人复核、授权签字人批准。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建立原始记录可追溯性管理,实现检验数据全程质量控制。

(3)在持续改进机制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质量控制效果评估体系,通过质控数据趋势分析、控制图预警统计、能力验证结果评价等方式,识别质量控制薄弱环节。②建立纠正预防措施程序,针对质量控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制订改进方案并跟踪验证效果。③定期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确保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3.2 强化检验人员的培训与管理

实施分级分类的检验人员能力培养体系,按照“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实操考核-定期评估”的模式开展培训[4]。建立专业知识培训矩阵,涵盖检验原理、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等模块,针对不同岗位制订差异化培训计划。

(1)在理论培训方面,开展食品理化分析、微生物检验、色谱和质谱分析等专业课程培训。通过案例教学、技术研讨和在线学习等多元化方式,强化检验人员对方法学原理、质量控制要点和结果判定规则的理解。

(2)在技能培训环节,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由高级技术人员对新人进行一对一指导。设置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实训、仪器维护保养实践和质量控制实操等培训项目。通过模拟样品分析、盲样考核和能力验证等方式,评估培训效果。关键技术操作考核要求如表2所示。

(3)在人员资质管理方面,建立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体系。通过理论考试、实操考核和技能竞赛等方式,定期评估检验人员的专业能力。设置检验人员能力等级,建立以技术能力为导向的晋升通道。对关键岗位人员实施授权管理,明确授权范围和职责界限。建立检验人员业务档案,记录培训经历、考核结果和能力验证表现。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将培训考核结果与绩效考评挂钩,调动检验人员提升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3.3 完善检测设备的校准与维护

(1)构建检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设备选型、安装验收、使用维护到报废更新的各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5]。建立设备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按照精密程度和使用频率,将检测设备划分为A、B、C 3级,分别实施不同的校准周期和维护要求。制订设备校准计划,对计量特性要求较高的A级设备(色谱仪、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每季度进行一次校准;B级设备(分光光度计、pH计、电子天平等)每半年校准一次;C级设备(温度计、玻璃量器

等)每年校准一次。部分设备的校准内容如表3所示。

(2)实施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建立日常维护、定期保养和预防性维护3级维护体系。日常维护包括仪器清洁、检漏、气路检查等;定期保养涉及真空系统维护、离子源清洗、色谱柱老化等;预防性维护则针对关键部件进行更换和升级。

(3)建立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系统,通过建立设备运行日志,记录使用时间、操作参数和性能指标。实施故障诊断与预警机制,对设备性能指标进行趋势分析,提前发现潜在问题。针对精密仪器,建立标准物质定期检测制度,通过监测仪器响应值、分离度、信噪比等参数,评估设备性能稳

定性。

(4)制订设备故障应急预案,建立备用设备清单和应急处置流程。通过与设备供应商建立长期维护合作机制,确保设备故障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维修。同时,建立设备档案管理系统,完整记录设备的验收、校准、维护、故障和维修等全过程信息,实现设备管理的可追溯性。

3.4 优化检验流程的标准与规范

(1)建立分类分级的检验流程标准体系,依据检测对象、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的特点,制定样品管理、前处理操作、仪器分析和结果报告等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在样品管理环节,规范样品的接收、编号、保存和处置流程,建立样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样品全程追溯。

(2)优化样品前处理流程,建立基于样品基质特性的前处理方案选择指南。对于固体样品,规范粉碎、过筛、均质等物理预处理步骤;对于液体样品,明确过滤、离心、萃取等分离纯化操作规范。制定交叉污染防控措施,建立样品前处理环境和器具的清洁度控制标准。规范仪器分析流程,制定包括系统适用性测试、工作曲线制备和样品测定的标准操作程序。建立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的标准工作流程,规范进样序列设置、质量轴校准周期和仪器性能验证要求。制定光谱分析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仪器预热时间、背景扫描频率和基体干扰消除等参数设置规范。

(3)完善检验报告的审核流程,建立多级审核制度。规范检验结果的判定流程,制定检出限、定量限和线性范围的确认标准。建立检验数据的存档要求,规范原始记录、仪器谱图和相关支持性数据的保存格式和期限。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样品登记、检测排程、数据采集和报告生成的自动化管理。通过电子化管理手段,降低人为差错,提高检验流程的可追溯性。同时,定期开展流程优化评审,根据技术发展和质量要求,及时更新和完善检验流程标准。

4 结语

食品检验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员、设备、方法和环境等多个要素。通过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强化检验人员培训管理,完善设备校准维护制度,优化检验流程标准规范,能够有效提升检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未来,食品检验质量控制将向着标准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如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质量管理效率,借助自动化技术降低人为误差,运用大数据分析强化质量监控,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磊.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食品工业,2024(1):44-46.

[2]高元娇,王金花,王曼霞,等.PDCA循环法在食品检验过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24(17):

197-201.

[3]白筱.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J].食品界,2021(3):86.

[4]何梦梦,杜玉琼,沈阿倩.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细节问题分析[J].现代食品,2024,30(14):30-32.

[5]邴素霞,史亚楠,孙瑞,等.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控制[J].甘肃科技,2021,37(12):38-39.

作者简介:葛小荥(1994—),女,满族,辽宁新宾人,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安全、食品检验、食品质量。

猜你喜欢
食品检验关键因素优化对策
探讨如何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提高食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控制措施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8:44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简析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5:19:54
高校跆拳道教学的影响因素及优化对策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7:31
提升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若干研究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探讨
简析建筑工程节能检测的关键因素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特产研究(2015年1期)2015-04-12 06: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