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经楼,一直被视为太原市关公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实,唱经楼还是太原科举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
唱经楼始建于明代初期,重修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扩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增建春秋阁,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现存唱经楼和主殿为明代所建,春秋阁和通廊为清代建筑。唱经楼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唱经楼名字的来历,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版《阳曲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布政司前,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左布政刘鲁重修,相传前明秋榜揭晓,唱五经魁首于此,故名。”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正式设立山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辖五府三直隶州,即太原、大同、平阳、潞安、汾州五府,辽、沁、泽三州。太原作为山西布政使驻地,是当时科举乡试的发榜地。唱经楼就是明代科举制度的产物。明代科举分三级进行,即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地点在布政使驻地,就是今天的省城。考试后的第十天,发榜揭晓。发榜的前一天,在唱经楼的楼上由书吏唱第几名某某、某府、某县、某生等。唱毕写正榜,榜由第六名写起,写完末一名,再题写前五名,由第五倒写至第一,称为“五经魁首”。“五经魁首”写毕,写副榜。全榜写毕,书吏高唱前五名“五经魁首”的姓名,继而在唱经楼门前由众人簇拥最终到达贡院(位于今文瀛湖南),将金榜张贴于贡院门前,宣唱金榜活动结束。所以,唱经楼对于了解古代科考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唱经楼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以唱经楼为主,由正殿、春秋阁、通廊相结合,平面布局呈“工”字形。
唱经楼由长廊与正殿相连接,为一座两层的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顶部为十字歇山顶,顶面覆盖孔雀蓝琉璃瓦剪边;一层为五魁厅,面阔、进深各三间,南向明间设卷棚抱厦;二层为唱经阁,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重檐设平座,檐下施双翘五踩斗拱,座上周围设清道光八年(1828年)高浮雕游龙牡丹纹孔雀蓝琉璃栏板。建筑结构及建筑造型独特大方。
因为关公一生喜读《春秋》,所以春秋阁已成为专门纪念关公的建筑物。春秋阁在正殿东侧,为二层建筑,一层为三间窑洞式,里面供奉的是道教“三清”神祇塑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元始天王,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历代神仙通鉴》称其为“主持天界之祖”。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原称“太上玉晨大道君”,全称“一气化三清上清居禹余天真登上清境元气所成日灵宝君灵宝天尊妙有上帝”,简称“太上道君”“玉晨道君”,灵宝派则称“太上道君”。道教天神,“三清”尊神之第二位,在道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大多手捧如意,最早为道教上清派尊神。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后,相传居住在大罗天上太清仙境。两侧墙上的壁画同样精彩绝伦、高雅华贵。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设单步梁,单檐硬山顶前廊式建筑。二层的塑像为忠义关公、文昌帝君、先师孔子的坐像。这三尊塑像有着特殊的寓意。文昌帝君,又称更生永命天尊、梓潼帝君、雷应帝君、七曲灵应天尊、保德宏仁大帝、宝光纯一天尊,全称“九天定元保生扶教开化主宰长乐永佑灵应大帝”,是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即文昌星,被古人奉为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关公是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三尊塑像文昌帝君居中,孔子、关公位居两侧。
春秋阁的旁边是正殿。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设单步梁,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虽经清代重建,主体风格仍保留明代特色。现存古建筑均使用琉璃瓦屋脊。
为纪念太原城2500年的悠久历史,在太原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著名古建筑专家冯冬青先生依其旧制,在其故址,于2003年2月至2005年8月重新修复了唱经楼。
(作者系夏县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