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传染疾病的发生会对养殖行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干扰和影响,从养猪场的传染病暴发情况来看,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患病风险比较高,且防治难度较大,因此,养殖户需要对这一类型传染病给予高度重视,依据气候变化和猪群的生长及免疫情况,及时设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全过程、全覆盖式的防治工作体系。
一、发病原因
从既往的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病案例的调查情况来看,这一类型传染病的发病原因涉及多个方面。首先,在对猪群进行日常饲养管理时,受猪舍设计水平、通风、温度以及出入制度等方面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猪舍内出现细菌的滋生和蔓延,继而出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集中暴发,如果没有做好猪舍的饲养管理工作,导致猪舍卫生条件比较差、清扫消毒不到位等,也会加重细菌滋生,导致猪群患病。其次,饲料喂养方案也会影响猪群的免疫能力。如果喂养方案与猪群的生长需求不相符,就会增加患病概率。因此,在制订猪群喂养方案时,需要依据猪群的生长需求及发育情况,为其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撑,使其生长发育情况和免疫能力都处于比较理想的管控范围内。例如,当母猪处于哺乳期或者仔猪处于断奶期,猪群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差,容易出现细菌的携带问题以及遭受细菌侵犯问题,进而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因此,需要针对上述特殊猪群,及时调整饲料喂养方案。最后,应激反应、疫苗接种以及饲养管理不当等,也是比较常见的猪群患病原因。
二、综合防治措施
(一)饲养管理标准化
为了建立高标准的猪副嗜血杆菌病综合防治工作体系,养殖户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先对养猪环境进行监督管理,并将其予以标准化转变,利用多种途径尽可能维持猪舍的安全卫生,避免出现细菌的滋生或蔓延等情况。在对猪舍饲养管理进行日常操作时,需要定期对舍内的粪便、尿液等进行处理,尤其是需要注意地面、墙壁等位置的消毒工作。在选用消毒剂时,也应当定期更换消毒剂类型,避免细菌对消毒剂出现耐药性,造成消毒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设计消毒时长及频率时,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环境的变化情况,在夏季需要适当增加消毒频次,并增加通风时长,避免出现室内温度过高或湿气过重等问题,尽可能降低病菌的出现概率。
根据猪群的生长情况和发育特点,养殖户需要以分层的方式对饲养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尤其是要注意饲养密度的把控,避免出现由于饲养密度过大而造成的猪副嗜血杆菌病暴发等问题。在冬季气候温度比较低时,需要增强猪舍的保暖效果,而在夏季则需要通过洒水等方式,避免猪群中暑。在调整饲料配比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猪群的生长需求及发育需要,灵活制订蛋白质、矿物质等物质的配比方案。如果需要更换饲料时,则应以缓慢、交替的方式进行,避免因为突然更换饲料种类而造成猪群应激、机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二)安全防控科学化
安全防控的实施范围也会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暴发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养殖户需要注意养殖场以外人群及车辆的进出问题,如果外来人员因不可抗力必须进入养殖环境,则需要对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外来细菌对猪群的感染。从既往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暴发案例来看,病猪自身携带致病菌是主要的发病原因,因此,在常规养殖情况下,养殖户应秉持自繁自养的原则规范选择种猪。在引进外来种猪时,则需要选择正规渠道正规厂家,对预选种猪的生长情况、免疫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严禁从疫区及周边区域完成种猪的引入。选定引入种猪后,还需要通过反复核验检验证明、事前隔离饲养等方式,尽可能降低细菌病毒的暴发概率。
(三)计划免疫标准化
疫苗作为实现猪副嗜血杆菌病计划免疫的主要手段,具备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对猪群进行计划免疫时,技术人员需要先将疫苗试剂充分摇匀,并以颈部为注射区域进行肌注。一般情况下,一头成年猪一次注射剂量为2 mL,参照180天1次的方式进行规模化免疫接种。母猪需要在产前、产后等特殊时期重复进行免疫接种。同时,还需要注意疫苗接种后猪群的应激情况及不良反应等,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四)治疗措施精细化
一旦在检测过程中发现猪副嗜血杆菌病,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病猪的治疗,可以将金霉素等优质抗生素以饲料混合的方式进行喂养,如果出现饲喂方式治疗效果不佳等问题时,则可以考虑更换方案,通过药物注射方式将盐酸多西环素等直接注入病猪体内。同时,综合考虑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暴发情况,还可以将替米考星、柴胡注射液等药物作为防治猪副嗜血杆菌病手段,进一步增强疾病治疗效果。
作者简介:刘强(1979—),男,河南方城人,大专,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工作。
(责任编辑"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