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现有耕地16.87万hm2,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4.67万hm2左右,年产量在10亿kg以上,占全省粮食年产量的1/50,占南阳市小麦年产量的1/5。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河南省粮食核心主产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小麦年用种量约3000万kg。
一、邓州市小麦育种现状
邓州小麦育种以自主研发为主,立足现有育种材料,引进外来各种育种材料和先进技术,采用杂交育种、X射线和60 Co-γ射线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系统育种同步进行的方法从事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各类作物选育,良种选育和育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品种选育成果丰硕。
(一)组建专业团队,提升小麦育种研发能力
邓州市组建了高素质育种团队,成立了邓州市种业实验室,建成了河南省抗病耐热小麦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阳市小麦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新品种选育核心基地,增强种业研发能力。
(二)加强内引外联,提升小麦育种创新能力
邓州市和知名种业企业合作,引进推广酒粮专用和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作物育种与测试研发平台,与黄淮南片区9家科企单位共建立了国家HHN小麦科企创新联合体、与河南省14家科企单位建立了河南丰优联合体,进一步提升种业创新能力。
(三)加快品种选育,提升育种自立自强能力
农业科研人员提升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攻关能力,加快品种选育步伐,已获得小麦种质资源5000多份,培育抗病耐热新品系60多个。自主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认定)的农作物品种21个,包含弱春性小麦品种8个、半冬性小麦品种4个、玉米品种2个、棉花品种2个、花生品种2个、谷子品种2个、高粱品种1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认定)品种7个,通过省级审定品种14个。2022年以来,新通过国家审定小麦品种1个(先麦22,国审麦20220140),省级审定小麦品种3个(邓麦298,豫审麦20220027;先麦23,豫审麦20220036;育麦8号,豫审麦20220049)。
(四)推进成果转化,提高种业科技贡献率
邓州市坚持需求导向,深入开展县、院、企合作,推动外地强企、科研院所与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紧密结合,构建商业化种业体系,优化种业研发、良种繁育、展示推广等环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熟化落地。选育的“先麦”系列等农作物新品种,丰富了邓州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和基因库,促进了新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在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得到大面积示范推广。同时,通过良种繁育和与之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为新品种的示范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带动农民增产增收。2022年,全市小麦均增收在5%以上,主推品种增产在10%以上,种业科技贡献率达10%。
二、当前邓州小麦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一)种质资源引进、评价与利用不足
随着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小麦的需求不断加大。需要进一步引进、评价和利用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加快小麦优质品种研发和推广。
(二)小麦育种科研创新后劲不足
邓州市运用常规育种技术,先后育成了先麦8号、先麦10号、先麦12号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品种,在常规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全省领先。但从发达地方种业发展来看,现代生物育种方法(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已经取代常规育种方法成为育种的主要手段,邓州目前还缺乏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条件,科研创新后劲不足。
(三)种子企业竞争力弱
邓州市种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全市注册资金3000万元、具备“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仅有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一家。虽然在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育种条件不完善、制种基地标准不高、生产加工能力不足、仓储加工检验设备更新缓慢、智能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成果转化滞后等问题。
(四)政策环境优势不明显
邓州小麦育种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但种子企业发展受到政策、人才和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制约。一是种业高端人才相对缺乏。受传统思想观念及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农业人才引进难,留住和稳定更难。二是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需要资金的支持。邓州市种子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企业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而针对种业的财政政策少,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少,融资渠道狭窄;企业因为没有过多的固定资产作抵押或担保,银行贷款难。三是成果转化需要政策的扶持。种业企业受限于资金压力,无法增加研发投入以提升育种创新能力,无法提高智能化发展水平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无法通过并购等资本活动壮大业务。新品种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无依托和技术支撑,无法满足企业的跨省乃至国际化竞争和发展的需求。
三、邓州小麦育种发展建议
(一)加大基础投入,提高育种创新水平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麦育种投入力度,将邓州市种业实验室运行、科研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增加基础性研究经费。加大科研投入,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搜集、保护、鉴定;建设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小麦育种科研人员保障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安心从事基础性研究。
(二)开展联合攻关,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加强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先天下种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卡脖子”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以农作物为重点,在双单倍体(DH)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组选择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支撑、以效益分享为纽带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模式加强种业人才建设,提升种业人才素质。加强兼职研发人员的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等制度创新,促进种业创新人才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合理流动。制定落实育繁种奖励政策,督促企业重视对研发人员的有效激励,稳定和不断壮大企业创新团队,实现种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构建商业化种业体系
强化邓州市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有序引导各类资本流入优质种企,扶持本地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加强种业研发,建设新品种选育核心实验基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对标国际领军种业企业水准,购置更新现代化智能加工设施,提升仓储能力,引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突出全链条自动化作业、智能化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种子加工生产线和国内一流的高标准育繁种基地,加快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及优势特色品种,提升邓州市种业发展规模和竞争优势。
作者简介:岳正伟(1974—),男,河南邓州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检疫工作。
(责任编辑" "程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