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5-01-28 00:00:00黄麒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产区规模化小麦

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生、促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产业,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口粮品种,落实小麦高质量生产和发展,能够兼顾粮食丰收和粮食安全,夯实应对风险挑战的“压舱石”。因此,明确小麦生产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依托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科学对策,能持续提升小麦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从而加快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步伐,推动我国从粮食大国跃升为粮食强国。

一、小麦生产现状

(一)总体产量稳定

我国小麦种植区域比较广泛,涉及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种植面积稳定在2390万hm2,从小麦生产现状来看,小麦的总体产量呈现稳定之势,近十年连续丰收,总产量逐年提高。国家统计局在2022年对全国25个夏粮生产省(市、区)的调查显示,当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 739万t,比2021年增长1.0%,即增加147.4万t,其中,小麦总产量高达13 576万t,比2021年增加128.6万t。对我国小麦生产贡献最大的5个主产区依次是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安徽省及江苏省,这5个产区的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5%左右,小麦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5%。这5个产区也是商品小麦的重要调出区,其中,河南省小麦产量尤为突出。例如,在2021年的夏粮产量统计中,除山东省、安徽省、河北省、江苏省之外,河南省的小麦总产量比其他20个省(市、区)高出224.4万t,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量1 165.5 kg·hm-2。截至2023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指出,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6500万t,其中,小麦单产、总产量都稳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我国小麦总产量整体向好、稳中略增,是全球第一的小麦生产大国。在需求方面,自给率较高,进口依赖度较低。

(二)规模化种植程度低

现阶段,在我国各大主产区小麦生产过程中,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为主,农户个体占地面积较小,短期内无法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小麦规模化种植程度较低,阻碍小麦产能的进一步提升。首先,小麦种植的规模化程度不高,引发小麦品种多、乱、杂的问题,不同品种的小麦有不同的种植需求,在机械化作业过程中,农户需要对设备进行频繁调整,以满足小麦的种植需求,导致小麦生产效率受到影响。其次,小麦种植缺乏规模化的种植管理,影响小麦产区的品种布局。品种布局应与区域的生态特点、生产条件、产量水平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但是目前从小麦的生产来看,由于欠缺统筹性规划,部分产区小麦种植结构过于单一,一旦遇到市场波动或不可控情况,小麦产能就会有所下降。最后,小麦生产规模化种植程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农户播种面积分散,缺乏面积较大的小麦种植农村合作社,技术普及难度相应增加,部分农户仍在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经验,阻碍小麦生产品质和产量的提高。

(三)防灾减灾体系有待完善

小麦生育期长达230天,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区域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生产可能会遭受低温寒流和高温干热风等多种自然灾害。例如,河南省处于华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容易出现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和高温天气,在小麦的灌浆期和乳熟期,会发生“烂场雨”“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在2023年5月末,河南省遭遇暴雨袭击,加上高温天气,导致小麦泡水、发霉,这场天灾给农户带来较大损失;江苏省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冷热空气交替频繁,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经常出现降雨量增多的情况,这与当地小麦生长的抽穗扬花期高度吻合,气候灾害容易导致小麦感染赤霉病。由此可见,自然灾害是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就小麦生产现状而言,相应的防灾减灾体系还有待完善。一方面,部分小麦种植户为了压缩生产成本,对田间防灾害设施建设缺乏足够重视,降低了小麦生产的抗灾害能力;另一方面,部分小麦主产区还缺少健全的灾害防控预警机制和技术体系,致使小麦生产难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小麦总产能受到不利影响。

(四)科研创新能力偏弱

对小麦生产来说,不断提升育种技术是确保小麦新品种培育和产量增加的必要举措,这对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麦生产现状来看,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科研力度,增加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但是在小麦育种方面,整体的科研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一方面,目前的小麦育种研究还需依靠品种间杂交的常规育种技术,随着商业化育种需求的扩大,小麦杂交组合的科研局限在大面积高产品种的范围内,导致小麦新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不断提升,缺乏原创的小麦品种研发。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小麦产业的科研工作是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来开展的,但随着企业在小麦育种和新品种推广等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不断增强,企业也逐渐成为小麦生产技术的研发主体之一,而现阶段的科研投入主要还是针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由于研发基础薄弱、经费不足等问题,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尚未形成品种选育、示范推广、产品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不利于优良小麦品种的繁育和审定,从而制约小麦总产能的提升。

二、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

(一)实施绿色化种植,确保产量持续提高

目前,虽然我国小麦总产量呈现稳中微增的趋势,但每年的粮食需求也呈刚性增长,除河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等产粮大省之外,其他省的粮食自供率下降,小麦生产只有将高产作为核心目标,才能保障供给安全有效。小麦生产追求的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因此,小麦产区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绿色化种植,确保小麦单产、总产量持续提高,不断增强我国粮食的自供能力。一方面,小麦产区应坚持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等绿色发展原则,重点落实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以及中低产区农田的改造,发挥本地环境和资源优势,做好土壤污染的治理,加快培肥地力,提高小麦产区土、肥、水、药的利用率,为小麦生产能力的提升提供多重保障和支持。例如,河南省在小麦绿色种植方面就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截至202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5.33万hm2,另外,积极推进小麦种植绿色防控以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节水、节肥、节药、节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使更多的“靠天田”变成了“高产田”,以此实现小麦产量的连年提高。另一方面,小麦产区应顺应“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发展导向,大力种植优质、高产、多抗、适广的小麦品种,综合考虑区域内的生态条件,以及对小麦品种特性的要求,从品种的抗寒性、抗病性和稳产性等角度入手,选准、选好小麦品种,确保产量水平和地理水平相匹配,熟期与适宜播期相适应,抗旱性符合本地的灌溉条件等,通过实施绿色种植,兼顾小麦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从而推动我国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规模化种植,改进小麦生产模式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传统分散式的小麦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期小麦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小麦产区必须加快推动规模化种植,从根本上提高种植效率,带动小麦的集约化生产。一方面,应该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自愿的前提下,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着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粮食经营主体,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扩大小麦连片种植面积,最大限度发挥规模化种粮主体的示范作用,促进现代粮食生产新技术的集成和转化。例如,河南省延津县在实行小麦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2019年以来,优质小麦种植成为延津县的主导产业,该县获批并成功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政策和平台的支持下,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将土地资源整合集中起来,同时完善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强化种植管护指导,坚持“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基本原则,打造小麦生产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的新型模式,一度刷新我国冬小麦的单产记录,也使该县成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另一方面,规模化的小麦种植还需要以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为依托,小麦产区在建设规模化高产示范基地的同时,应关注种植技术的更新迭代。比如,推行全程机械化种植,以及高效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基础技术,落实对种粮大户的技术应用培训,夯实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的技术支撑,从而革新小麦生产模式,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的目标。

(三)建立抗灾害体系,降低自然灾害影响

自然灾害给小麦生产带来较大的威胁,虽然气候环境的变化属于不确定因素,但只要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就能最大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针对小麦生产发展面临的自然灾害问题,小麦产区应该加快建立完善的抗灾害体系,降低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从而立足抗灾保丰收,全方位提高小麦生产的品质、效益和产量。首先,农业农村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围绕抗灾减灾的需求,在兴建水利农田等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比如完善麦田的排水和灌溉设施,开好麦田“三沟”,保障内外“三沟”相通、排灌通畅,从而更好地防止小麦种植的旱涝灾害。其次,各地农业部门应该加强对小麦生产抗灾害技术的宣传和培训。比如在防控“干热风”时,由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科学使用营养调节剂,改善小麦植株的生理机能,从而提高小麦对“干热风”的抗性。最后,小麦生产抗灾害体系建设要特别强调“灾前预防、灾中防控、灾后补救”,天气条件具有变化多端的特点,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各小麦产区必须抓紧构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以及农情监测系统,借助遥感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小麦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进行预测和预判,提升自然灾害的风险预警能力,以便及时采取应对和补救措施。例如,河南省将智慧农业、智能灌溉、苗情监测等数字技术应用于小麦生产的自然灾害防控,不仅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的转型升级,还真正做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常年能丰产、丰年多增产”,从而成为小麦生产防灾防害体系的有力依托。

(四)推进产学研融合,优化小麦育种技术

育种是小麦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命脉,然而科研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会制约小麦育种技术的突破和更新,进而影响小麦总产能的稳步提高。目前,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主要由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负责,但这两个主体缺乏系统化的育种试验基地,造成产、学、研脱节。为此,各小麦产区必须聚焦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小麦生产的产、学、研融合工作,以此优化小麦育种技术。一方面,各地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做好引领工作,支持小麦育种科研单位和相关高校建设小麦新品种试验基地,加强良种繁育工作,以及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促进育种科研成果的高效生成。另一方面,要增大对小麦生产企业的科研扶持力度,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例如,通过共建创业园、共建“产—供—销”一体化实体、开展成果分享活动等方式,促进“产—学—研”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河南省2023年成功举办的“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就是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最佳示范,不仅构建了科技创新的大格局,也使科研和市场形成合力,加快小麦育种技术的成果转化,从而助推我国小麦生产的长足稳健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麦生产的总体产量保持在稳定略增的状态,但规模化种植程度低、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科研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小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各小麦产区必须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实施绿色种植,保证小麦产量的持续提升,加快构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小麦生产模式,建立健全抗灾害体系,规避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推进“产—学—研”融合,提高小麦育种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效率,从而使我国小麦生产跨上新的发展台阶。

作者简介:黄麒(1989— ),女,湖北孝感人,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转基因科普宣传工作。

(责任编辑" "于海)

猜你喜欢
产区规模化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8:28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金桥(2021年10期)2021-11-05 07:23:28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0
哭娃小麦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7:04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收藏界(2019年3期)2019-10-10 03:16:48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18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20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