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作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成效
(一)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
焦作市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布局,在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焦作市是全国著名的粮食高产区,粮食种植面积为28万hm2左右,总产量稳定在200万t。
焦作市是“中国优质小麦之都”、全国知名的优质小麦种子生产基地。焦作市小麦种子繁育面积为6.67万hm2,
约占全河南省良种繁育基地的1/4,年产优质小麦种子5亿kg,销售辐射整个黄淮海冬麦区,年推广良种面积为233.33万hm2,带动农民增收上亿元。
(二)推动乡村产业科技化、品牌化发展
1.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有58家。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60家,市级107家。培育了一批以斯美特、天香、怀山堂、旭瑞等为代表的本土知名企业,并引进了蒙牛、辅仁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涌现了大咖食品、京华食品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
2.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全市小麦、玉米、四大怀药年加工量分别达350万t、300万t、40万t,牛奶、生猪年加工量分别达119.5万t和286万头。小麦面粉及方便食品、玉米淀粉及淀粉糖、乳制品及肉类食品、调味品及饮料的生产量居全省前列。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焦作市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023年,全市农民合作社有6359家,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有317家。其中,国家、省级、市级合作社分别为26家、52家和239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7323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67家(省级43家),经营土地面积约6.2万hm2,从业人员2.99万。
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创新流转方式,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夯实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根基。当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为9.53万hm2,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57.82%,其中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面积为6.43万hm2,占流转面积的67.45%,促进了197个村实现流转。
3.打造农业产业联盟。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引导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合同价收购+二次分红”等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发展联盟。全市80%左右的龙头企业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综合体。
二、焦作市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产业层次相对不高,农业产业多以粗加工为主,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占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比例低,与郑州市、漯河市等农业产业化发展先进地市相比差距较大;农业品牌不响,农产品品牌多、小、散,在全国有名的品牌数量少且同质化严重,其品牌影响力仅停留在局部地域,走出去的品牌不多。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难
目前,全市基本农田占耕地总面积比例约90%,很多县(市、区)已面临无补划空间的严峻形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落地缺乏政策支持,导致建设用地审批困难,如农产品初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配套建设用地因不符合规划而难以获得保障。
(三)沿山村庄农田灌溉能力不足
由于沿山村庄打井需要在300 m以上,成本较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不够,导致部分沿山村庄农田灌溉能力不足,部分水渠年久失修,如果遇到干旱季节,会导致粮食减产。
三、发展建议
(一)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并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省级怀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载体,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培育省级知名农业品牌。
(二)满足乡村产业用地需求
结合村庄的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倒逼集约节约挖潜。有关部门应出台支持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满足乡村产业振兴建设项目的需求。
(三)提高沿山村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提高沿山村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投入标准,或在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升级,切实改善沿山村庄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作者简介:寇娇娇(1988— ),女,河南焦作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民科技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 "刘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