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创”教育的困境与实践探索

2025-01-26 00:00:00韦艳艳韦慧旋林翠英杨七九
高教学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双创人才培养创新

摘"要: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特别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双创”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我国创新成效的有效路径,加强“双创”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数智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但学术界针对“双创”教育赋能新质人才的研究相对匮乏。鉴于此,该文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在厘清新质人才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双创”教育促进新质人才的机遇与挑战,据此提出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数智思维型”人才驱动“双创”教育发展以培育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发挥出“双创”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创”教育;新质人才;创新;数智时代;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3-0072-04

Abstract:Inthecurrenteraofrobustdevelopmentofnewproductiveforces,innovationhasemergedastheprimarydrivingforcefordevelopment.Thereisacriticalneedforstrategictalentscapableofcreatingnewproductiveforcesandapplication-orientedtalentsproficientinmasteringnew-qualityproductionmaterial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withinhighereducationservesasaneffectivepathwaytocultivateinnovativetalents,ac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andapplic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andenhanceChina'sinnovationoutcomes.Strengthening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representsacrucialmeasuretopromotecomprehensivereforminhighereducationandelevatethequalityoftalentcultivation,addressingthenewdemandsfortalentdevelopmentinthedigitalandintelligentera.However,researchon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sempowermentofnew-qualitytalentsremainsrelativelyscarcewithinacademiccircles.Thispaperaimstodiscuss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ofpromotingnewqualitytalentsinthecontextofnewqualityproductivityandtheconnotationandcharacteristicsofnewqualitytalentsisclarified.Thepaperproposesthatthedevelopmentof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educationshouldbedrivenbycultivating\"composite\"talentsand\"digitalthinkingtype\"talentstocultivateinnovativetalentsthatmeetthefuturesocialneeds.Thisapproachseekstooptimize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sroleinempowering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whileultimatelypromotingtheirhealth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new-qualitytalents;innovation;digitalandintelligentera;cultivatetalents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高阶生产力形态[1]。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时代洪流中面临的必然选择,是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和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崛起,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标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新质人才概念应运而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视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紧密关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核心[2]。2024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3]。创新是实现一个国家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才的重任。面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形势,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双创”教育,如何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转型升级中主动服务于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要求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即新质人才,成为时代赋予“双创”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旨在立足新质人才培养视角,厘清新质人才的内涵及特征,阐明双创教育与新质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关系,着力论述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双创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复合型”和“数智思维型”人才维度提出发展双创教育以培育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展开阐析。

一"新质人才的概念及特征

(一)"新质人才的关键内涵

新质生产力与新质人才密切相关。要弄清新质人才的内涵,首先我们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出发。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中央财办将其解读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注重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质态,并基于这三个要素的高质量优化组合,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特征[4]。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而创新依靠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的高素质、高品质、高技能,这就要求当今教育要着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可以说,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中最为活跃且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主体。新质人才是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现数智时代富技术特质的创新恒常型人才,是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技术具身型人才。侧重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双创教育,本质上与新质人才的内涵吻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质人才是当务之急[5]。

(二)"新质人才的特质分析

那么,适应和支撑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新质人才具有什么样的关键特征呢?我们认为存在两个方面的特质。一方面,新质人才理应是具有数智能力的专业人才。新质生产力时代,数字化技术在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传统产业得以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面对新兴产业,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专业或岗位,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数字化能力,具有人机共生思维与较强的AI渗透技能。换句话,只有具有数智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够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和目标相匹配,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新质人才理应是具备学科间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面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产业变革,高校唯有培养锻造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厚基础宽口径的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应对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相互叠加、演化、升级,促进新的现代产业的再发育和转型升级,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双创”教育作为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它不仅强调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强调要着力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显然,培养具备学科间专业知识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与“双创”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双创”教育:机遇与挑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素质和结构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质人才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能否蓬勃发展的核心变量。双创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新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适应数智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首先,新质人才培养有益于教师教学模式创新。“双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高校教师开展双创教育提供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双创”教师通过应用智能教学系统、个性化学习路径等先进技术创新教学,可以更好地分析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性特征,更加精准地识别和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大学生,能够精准地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需求。然而,当前出现了人工智能依赖现象。人工智能依赖是指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过度依赖智能技术,以至于减少或忽略了自身的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导致个人及社会发展受到限制甚至逆退的现象[6]。例如,学生撰写创新创业申报书或商业计划书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面对可以方便地提供“一切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式的人工智能时,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人工智能工具执行任务和解决问题,而非自身思考和判断。一旦学生倾向于依赖人工智能工具寻求答案时,这可能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社交技能与表达能力,这与双创教育目标背离。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和推动“双创”教育的变革,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和社会的挑战,杜绝让智能问答简单取代思维过程。其次,新质人才培养有益于推进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MR(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时空场景,构筑了线上线下、现实与虚拟、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融合互动的学习体系,重塑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学校新形态[7],使得“双创”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评估学生,结合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生提供如案例教学、模拟实训等,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双创”教师数字化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基础理论灌输式教学为主,不利于新质人才培养。最后,新质人才培养有益于优化“双创”教育资源配置。针对高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优质双创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公平而广泛传播和共享。例如,教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多样的“双创”教育资源,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资源进行学习。还可以通过聘请企业家为“双创”导师等方式,壮大“双创”教育师资队伍。遗憾的是,由于地域、经费等限制,高校之间、不同学科间,资源分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校专职教师作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主体,存在创业实践经验缺乏、市场认知不足、教学内容陈旧及更新不及时和学用脱节等问题,限制了教学实际效果,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影响了新质人才培养。

三"“双创”教育:高校落实新质人才培养的根本选择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向新质产业有效输出新质人才的关键。“双创”教育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们理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理解与实践“双创”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产业适应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撬动高校“双创”教育改革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复杂的交叉复合型问题,包括国家要解决的各种“卡脖子”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或专业能够解决的,所以需要培养锻造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通过“双创”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然而,当前数智能力渗透下的创新性专业人才仍然不足,难以支撑起一个包括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内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体系。面对传统“双创”人才教育模式造成的人才培养和供给能力不足,今天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要形成新的培养模式,应着力培养数智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国家、社会和时代所需求适配的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既要在某个专业领域有一定的深度,又要在其相关领域具备一定的知识及技能储备。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增强学科设置的科学性,开发学科交叉课程,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8]。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该校通过构建“多专业学习,跨学科培养”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深入的学术探索机会[8]。以《学科融合视域下“科学+”研学课程驱动双创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A-S-C-D”闭环式双创训练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如图1所示。该模型指以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及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剖析优秀的项目案例(Caseanalysis)→模拟优秀的项目案例(Casesimulation)→创生新的项目案例(CaseCreation)→形成新的示范项目案例(Casedemonstration)”四环驱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和创新创业实战演练,使得大学生的“双创”意识和“双创”能力得到发展。从实践效果看,这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提高可视化、可操作的训练模式,有效在提高高校大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发展中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以培养“数智思维型”人才推动高校“双创”教育改革

毫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正在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产生巨大且不可逆的深刻影响[6]。面对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无论在何种专业或岗位,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数智能力,新质人才培养是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面对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相互叠加、演化、升级,现代产业的再发育和转型升级,数智时代既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创新创业机会,也带来了颠覆式创新的严峻挑战。在数智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重任,摒弃传统的“单学科、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9],高校应以“数智思维”推动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首先,高校“双创”教育应将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需求,高校“双创”教育要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需求,树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重新设定教育目标并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以确保教育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与产业链的需求紧密对接。通过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内容,探索数字技术和创新教育深度融合,不断地强化培养学生生成新思维的学习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字创新技能。其次,紧跟数智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双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开辟数智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形式、新赛道、新动能。通过推动数智化跨学科融合,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以数字赋能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以中小学研学旅行为例,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研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孕育了数字研学这一新兴领域。通过开展数字研学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开发互动式学习工具、文创产品等,有利于推动传统研学与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显著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高校“双创”教育要激励师生参与课外活动、创新创业类竞技比赛。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当前市场需求、行业动态和创业环境,在实践训练中能够在新质产业岗位中逐步形成独立或协作提出问题、预判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人机互动状态下根据产业要求确立产品价值以及预设目标的要求;能够有效地利用各种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检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适应数智化工作环境的终身学习者,进而满足新质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

四"结束语

面对数智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形势,“双创”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校“双创”教育加强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双创”教育唯有紧密围绕新质人才的特点,大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急需人才。

参考文献:

[1]齐彦磊,周洪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价值、机制与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7):34-41.

[2]刘海峰,陈时见,孙杰远,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学理思考与着力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1-17.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4]高聪聪,乔瑞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三重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5):17-23.

[5]保虎.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13-122.

[6]刘蕾,张新亚.人工智能依赖对创造力的影响与未来教育发展路径的省思[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60(1):83-91.

[7]何景师,徐兰,郭高萍.“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2):5-13.

[8]于慧,张丽莉.新质生产力条件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27):3-8.

[9]冯婷婷,刘德建,黄璐璐,等.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24(3):20-36.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学科融合视域下‘科学+’研学课程驱动双创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2022JGZ175)

第一作者简介:韦艳艳(1982-),女,壮族,广西田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科学教育、试题研究等。

*通信作者:韦慧旋(1982-),女,壮族,广西柳州人,硕士,副教授,学科竞赛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双创教育、教师教育等。

猜你喜欢
双创人才培养创新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