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红色文化的叙事困境及其“对话时代”的传播与传承研究

2025-01-26 00:00:00郑亚灵
理论观察 2025年1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西安

摘要: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既存在于其价值历久弥新的“不变”中,也存在于伴随社会性质、社会矛盾、时代主题以及社会生活变迁而来的时代“巨变”之中。西安红色文化由于纯粹的革命史与党史书写、意识形态宏大叙事、模式化表现等趋向,建构了一个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而罕有“栖居者”的叙事空间。红色文化“对话时代”成为革命文化焕活时代生机的迫切必然。面对西安红色文化“散点式”的存在,研究整合西安红色文化,初步凝结其精神内核“家国担当·红色桥梁·和平止戈·崇智尚学”,塑造各方传播叙事的“向心力”,建构西安红色文化“对话时代”的框架与触点。具体叙事策略和路径也需要在多维度完成“对话时代”的呼应:叙事符码和叙事表现的时代化呈现;拉通叙事者、故事与读者之间的对话空间;以日常生活叙事的血肉填充宏大意义的建构;以互联网传播思维刷新传播思想与传播执行力。

关键词:西安;红色文化;叙事困境;“对话时代”;传播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123—06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其建构外在形象的“底色”,造就了城市独特的性格与魅力。西安红色革命文化同样是镌刻入这座城市灵魂中的一部分,记载城市记忆,影响城市现在,预见城市未来。关于西安红色文化的叙事困境及其“对话时代”的传承与传播研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红色文化传承建构文化自信,助力城市形象焕新与软实力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语境下的“变”与“不变”

红色文化作为我党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下依然具有不随时代而褪色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叙事,要呼应时代文化、时代生活与时代使命,避免脱离现实社会环境与具体传播对象的形而上的叙事。

(一)新时代背景下的“不变”

红色文化的价值历久弥新。红色革命文化是我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沉淀的优秀文化。时代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但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都经受了也必将能够继续经受考验。

传播过程中的基本元素与基本规律没有发生变化。传播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中;传受双方共同的意义空间越大信息共享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传播技术和传播形态在不断变化,内容为王的主要话语模式不会变化;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的功能不会发生改变。

(二)新时代背景下的“变化”

第一,社会性质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的改变。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社会性质与进程的变化更迭,从根本上促使社会面貌的全局性改变。受社会性质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的变化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基调。今天社会生活的主题以及时代赋予新一代人的使命是和平与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通过充分均衡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二,社会成员的存在状态发生改变。基于社会性质、社会矛盾、时代主题以及时代使命等社会基本底色的变化,作为社会与历史创造主体的各类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细胞”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必然发生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变迁。基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社会成员普遍在物质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在精神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审美与价值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第三,叙事环境与叙事载体在变化。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10.32亿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8.5个小时,较2020年12月提升2.3个小时。[1]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并非直指信息的空间上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2]对于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而言,其不仅预示着传播媒介的重新整合,同时也意味着“新媒体”在重构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

二、西安红色文化传播的现状

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呈现西安红色文化传播现状:第一,基于抖音传播综合指数与用户群体分析所做的量化分析;第二,基于访谈所做的受众的直观感受的信息搜集。

(一)传播综合指数分析

鉴于互联网在媒介环境与传播生态重构过程中的趋势与主导意义,同时由于研究可调度的资源、研究周期等因素的局限,这部分以“抖音”这一互联网民众聚集地为切口进行。研究选择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以及蓝田胡达明烈士墓分析其传播现状。同时选择了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及明星(以明星L为例)与美食作为横向比较对象。

研究的基本指标为抖音综合指数。抖音关键词综合指数由内容分、传播分、搜索分三个维度的指标构成。内容分,由关键词及相关内容的视频数量加权求和得到,衡量关键词在抖音的基础声量;传播分由关键词及其相关内容的视频播放量得到,衡量关键词在抖音的传播声量;搜索分,由关键词及相关内容的搜索量等数据加权得出,衡量该数据在抖音的搜索情况。研究数据跨度设定为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见表1):

(二)用户群体分析

研究在“人群画像分析”部分以西安红色革命文化中关注度最高的“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代表性元素进行受众研究分析。

1.受众地域分布

研究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划分标准,以不同地区受众人群TGI指数为主要研究指标,呈现“西安事变纪念馆”关注人群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见表2)。

可以初步得出:第一,西安红色革命文化,在经济落后地区与西北地区具有更强的影响力,这与革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地域范围具有一定的契合性;经济较发达与东南地域的影响力较弱。第二,陕西作为西安红色文化的所在地,其TGI指数远高于其他地区;北京作为首都,同样以244的TGI指数表现出较强的关注度;第三,台湾地区的TGI指数高居1521;研究者经过分析初步判断这与2021年以来阶段性紧张的台海局势有着密切关系,也与西安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和平”基调紧密相关。

2.受众兴趣爱好与群体特征

根据算数指数可以看出,一方面西安红色革命文化的关注度在各类爱好偏向的消费者群体中分布相对均衡,TGI指数介于57.83和130.34之间,曲线变化相对平缓。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与具有文化教育、汽车、美食、亲子、金融、舞蹈、音乐、科技等趣味爱好的消费者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研究初步推断,关注以西安事变纪念馆为代表的西安红色文化的群体,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文化教育、科技、金融、舞蹈、音乐等文化艺术修养更高的群体关注度更高;第二,西安红色革命文化在与汽车、美食、亲子等相关的旅游情景中表现更为突出。

(三)社会成员认知

1.认知的内容特征

社会成员对西安红色文化的认知往往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红色旅游纪念馆或遗址;更多聚集在“头部”元素,例如西安事变纪念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而很多红色革命文化元素则关注度和知名度都偏低;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彼此独立而缺乏相互关联,例如缺乏与延安精神为代表的其他红色革命文化建立关联的认知意识,缺乏红色文化元素之间通过共同的精神内涵而建立的彼此之间的有机粘合。

2.认知的信息渠道

社会成员对于西安红色革命文化的接触,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完成:第一,是单位以及各级党组织组织的红色文化学习为契机的被动接触;第二,以“亲子游”及“周边游”为主要代表形式的旅游接触。

研究看到,绝大数访谈对象认为红色革命文化是值得敬仰的,但红色文化与社会成员日常生活工作的关联是疏离的,红色革命文化的叙事时空往往与现代生活的日常时空缺乏交集与融合。

三、叙事困境及其根源

(一)叙事内涵:革命史与党史书写

红色文化孕育产生于红色革命战争时代,红色文化叙事以党史以及革命史为基础与背景这无可厚非。但就叙事内涵而言,以党史与革命史为核心的叙事是一种聚焦,同时也会成为一种遮蔽。叙事不止步于表象的呈现与历史事件的感官刺激,深刻剖析其背后的价值观念与社会组织智慧,才应是不负于这段历史,展现其最迷人的魅力的书写,也才是更深刻的理解与触摸革命人物与革命实践的底层通道。

(二)叙事模式:显性的意识形态叙事与宏观叙事

基于革命史与党史的叙事内涵,叙事模式更大程度上被引向显性的意识形态叙事与结构意义完整的宏大叙事。虽然这本身就是红色文化所必须的叙事指向,但单纯的叙事模式框定,至少带来三个方面的负向结果:其一,阅读与审美疲倦,这直接成为传播内容与阅读者之间的无形却坚硬的屏障。其二,连接社会生活与时代文化的丰富的、更多样的叙事模式被遮蔽。其三,造成对红色文化的减损。阈限于意识形态与完整叙事,也会逐渐剥离红色文化的丰富性,致使其干瘪而无生机。

(三)叙事表现:模式化与程式化的表现

不断更迭的新技术浪潮,确实推动了西安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革新,但同时叙事表现的模式化明显存在:视觉方面,以“红+黄”为主色调,搭配“黑白灰”的历史影像资料;善于调动红旗、灯塔、旭日等象征符号;影像以摄影摄像形式为主;文字多以严肃硬挺的正文字体或洒脱恢宏的手写体标题为主。听觉元素调度也相对局限,有声语言的表现以普通话朗诵、播音、解说等形式为主,呈现出时空上的距离感;背景音乐使用趋同,以红色革命歌曲以及严肃音乐为最常见。模式化在极大程度上拘禁了更为丰富、活泼、有效的表现尝试。

(四)叙事建构:独立的革命叙事时空

西安红色文化叙事是文化记忆的重要承载。按照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可以划分为“无人栖居”和“有人栖居”两种形式,即有存储媒介支撑的存储记忆和互动实践形成的功能记忆。[3]更多情况下,现实社会与西安红色文化叙事空间的关联处于彼此游离状态,在这场叙事中有浏览者,有游客,有偶然闯入的他者,却没有长久的“栖居者”。

四、西安红色文化“对话时代”的战略布局

叙事的真正主题,是特定事件的表现而不是事件本身。[4]关于红色文化的叙事传播研究,基于红色革命史实与精神积淀,突破独立的革命叙事时空,将赋予红色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

(一)建立红色文化“对话时代”的意识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绵延与传承,但同时两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时间的跨度以及因为时间推进而产生的代际鸿沟。在新时代语境下,红色文化的叙事与有效传播,首先在战略布局上需要建立“对话时代”的叙事立场和叙事意识。这种“对话”的意识需要在叙事内涵层面“对话”时代主题与时代使命,在叙事模式层面呼应时代文化多元包容的特征,在表现环节应和时代审美,体现时代语言特征,以此建构红色文化与时代文化有效“对话”的叙事时空。

(二)凝练西安红色文化叙事的精神内核

目前西安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多是以红色遗址与红色文化纪念馆为依托,以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的介绍为主,整体呈散点状而缺乏“同一种声音”,缺乏关于城市红色文化价值的整合凝练。

研究梳理西安革命历史与革命文化,初步形成16字西安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家国担当,红色桥梁;和平止戈,崇智尚学”,以此整合西安红色文化,塑造各方传播叙事的“向心力”,建立红色文化“对话时代”的触点。

(三)西安红色文化“对话时代”的触点

红色文化的现代传承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构成。研究初步凝练的西安红色文化的统一精神内核,为西安红色文化与时代之间、与“中国式的现代化”之间提供了“对话”的基本框架。

“家国担当”:西安红色文化的底色是“家国担当”,面对民族危亡是舍我其谁,挺身而出的精神。红色革命年代,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那一代人的使命;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这一代人的必然担当。时代变迁,但家国担当是一代代不变的挺身而出与一往无前。

“红色桥梁”:“延安十三年”在中国革命史中具有非凡意义,西安在人员往来、信息流动、物资补给、促进和平等方面都起到了“红色桥梁”的沟通作用。西安地处中国腹地,是东西及南北的重要枢纽,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同时基于旅游城市的角色以及内陆港口的建设等,西安在今天也扮演了经济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和平止戈”:以“西安事变”为代表西安红色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我党对不同文化、不同政见势力“和平对话”的基本态度。当前国际社会局势错综复杂,敌对势力渗透从未停止,两岸统一尚未实现。中国一直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呼吁各国之间以对话替代对抗,是维护国际和平的重要力量。

“崇智尚学”:西安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中国革命智慧并非简单的武装斗争,而是充满对科学、智慧、马克思主义的求索。在数十年的革命历程中西安创办了多所学校或培训班为革命培养输送人才。中国的红色革命不是单纯激情与爱国热情的红色革命,同时也是充满了智慧与不断学习的革命。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认同科学、崇尚智慧的现代化。

五、西安红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策略

(一)叙事符码与叙事表现形式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叙事符码的调动,至少完成两个转变:第一是红色革命时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时代化转变;第二则是从意识形态语言到社会生活语言与人民语言的转变。

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主导下的社会话语模式与语言符号体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并发挥了积极的社会组织和维系功能。而和平发展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红色文化赓续传承叙事扬弃革命年代的叙事符码与叙事方式,积极契合时代文化成为历史的必然。

意识形态的教育与传播,显然除了单纯的意识形态叙事语言之外,还有更多丰富有效的符号体系可以纳入红色文化叙事表达的范畴。语言符号体系的拓展可以基于两个方面,其一,丰富语言来源,其二拓展符号形式。群众语言、生活语言、传统文化语言、时代语言,都将给予红色文化传播以更为丰富的语言来源。在语言符号之外还存在着丰富多彩的非语言符号,跳出目前严肃热血、需要被仰视的符号氛围,叙事符码拥有极大的拓展空间。这些符号调动的指向不仅是多元、丰富、活泼,而根本在基于“平等、对话、参与”建构红色文化勾连新时代生活的叙事文本,营造现代社会成员可“栖居”的叙事空间。

(二)拉通叙事者、故事与读者之间的“对话”空间

从文化研究的奠基人雷蒙·威廉斯(RaymondHenryWilliams)以及受其影响的詹姆斯·凯瑞(JamesW.Carey)那里,可以看到关于传播的两个特点:其一,传播不限于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双向的互动与意义的共享是其重要的意涵;其二,传播生产现实,也在维系和修正现实。

对西安红色文化叙事而言,其有效传播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意义共享过程。这个“双向”性既是存在于叙事文本与阅读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存在于叙事者与“故事”之间。

叙事阅读是以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为前提。避免单纯的党史与革命史叙事,将红色文化中的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文化符号以及社会组织智慧等,与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旋律、与今天国家发展的方向与使命建立关联,建立两者之间更充盈的共通的意义空间,成为叙事文本与阅读者之间互动的基本前提。

叙事者与叙事之间的关系同样重要。叙事者以怎样的角色和形象登上叙事的舞台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了叙事文本的呈现,同时也决定了文本与阅读者互动的可能和结果。正如叙事理论家普林斯认为“叙事的真正主题,是特定事件的表现而不是事件本身;真正的主人公是叙述者,而不是他的任何一个人物。”[5]

叙事者对红色文化的叙事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叙事者对叙事内容介入的预设与立场,从根本上影响了叙事的整体面貌;叙事者以旁观者与记录者的视角介入,则故事疏离隔阂。叙事者以对话者与触摸者介入,则故事传递体温、情感和思考。其二,叙事内容所使用的语言与符号体系,影响叙事对读者的调动能力和文本的易读性。

(三)叙事模式与叙事文本的组织

在拉通叙事者——故事——阅读者之间逻辑关联的基础上,叙事模式的战略调整成为推进红色文化叙事革新的落实性环节。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论自由》中以基督教教义在19世纪中期的命运说明有的信条因无法透入情感而不能支配行为,于是与人的内心生活完全失去联系。对当时的基督教教徒而言,基督教教义是承袭的,心灵接受它是出于被动,最终教义变成干巴巴、不具内在生命的教条。[6]红色文化不等同于宗教,但同样作为意识形态的叙事与传播,红色文化只有与人的情感、人的内心生活建立关联,才能借助社会成员活的生命获得新的生机。

意识形态叙事与宏大叙事的魅力在于终极意义的体现。而日常生活叙事则充盈着丰富、鲜活与多元的生活体验“共情”。红色文化叙事,不必追求每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一篇大叙事,指向明确,意义突出。将伟大的思想智慧、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浸润入广泛社会生活领域无处不在的各种叙事文本,以日常生活的小叙事,触动阅读者的情感与理性认知,用“小人物”“小故事”的小视角分解宏大主题的呈现,而最终又以传播的聚合力量实现对“意义”的表达,以此完成对“红色文化”宏大叙事的终极建构,是红色文化叙事在操作层面获得有效推进的重要路径。

(四)红色文化叙事的媒介生态观照

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消解并重构媒介生态。媒介生态与传播环境的变化,并非简单传播平台的变迁,而是媒介影响力的重组与传播思维的突变。红色文化关于叙事文本传播媒介的考量至少有两个方面:其一,传播媒介的整合意识,“线下+线上”叙事;其二,基于媒介特征完成“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叙事思维的转变。

在目前红色文化叙事的媒介载体方面,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居于主导地位,媒介组合与传播平台相对单薄失衡。在这一情况下,媒介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是媒介观照的基础。与此同时,影响力的提升除了拓展传播平台与传播主体之外,则更重要的是基于媒介特征、阅读者群体特征与时代文化,组织传播文本。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表现出极强的颠覆性,具有传播主体丰富、信息多元、互动性强等特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99.7%以上,网络叙事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篇幅短小、易读性高、视听觉等感官符号高频度使用、对话与互动意识增强等特征。互联网载体的使用仅仅是完成了红色文化转战新媒体的第一步,根本性的推进则在于从叙事策划到叙事文本组织互联网传播思维的觉醒。

六、结语

西安红色文化“对话时代”的传播与传承,既是凝聚城市发展智慧与建构城市形象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地域性支撑,同时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践行与推动。西安红色文化的传承研究既是以历史照应当下和未来的研究,也是西安呼应国家民族发展大局的研究。此次研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相关的研究基础,研究中的不足也是未来继续努力和持续推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2-02.

[2][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17-18.

[3]王焯,张继焦.潜在与现实:文化记忆视角下文化遗产传承与建构的三个特性[J].思想战线,2022(3):87-95.

[4][5][美]杰拉德·普林斯.叙事学:叙事的形式与功能[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4.

[6][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1.

〔责任编辑:杨赫〕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MOROSO西安旗舰店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44
家住西安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4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0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文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9:38:26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