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创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重要性及措施

2025-01-26 00:00:00达巴姆易宇
理论观察 2025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西藏新时代

摘要:民族团结事关我国统一发展、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业,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维护和加强好民族团结,利国利民,有利于形成我国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新观念和宽广的视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经济文化建设,逐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关键词:西藏;民族团结;新时代;模范区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091—04

民族被定义为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中华民族不仅是各个民族的代称,更是与中华民族的政治、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整体性概念。我国多民族特色显著,各民族在地理上互相交错,文化上相互交流,经济上相互促进,携手共守共建祖国的美丽山河,共同组成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大家庭,构建了一个互相融合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民族团结一心一德的光荣传统。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75载历程中各族人民更加广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

一、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解读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实现“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邓小平同志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两个离不开”论断,强调要在“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要坚持“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在经济发展上实施“西部大开发”,进一步提出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论述。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施“兴边富民”“新农村建设”行动,提出“两个共同”的论断,各民族之间要“和谐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将民族团结上升到“民心”认同,从文化、精神、思想意识上推动民族团结,并提出了形象生动的关于民族团结的论断,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方针”、“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依靠在一起”、“各族人民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各民族讲好民族故事,贯彻民族政策,发挥创造力,向心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民族团结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团结”,新时代,全球各族人民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交往交流,区域间合作越来越多,人口流动性更密、更快,文化交往更加深入,民族团结在新时期也呈现出了新特征,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各个国家面临的民族问题将更加复杂,因此,我们所有的发展都被赋予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从共同抗战,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再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不论何时,民族团结都是我们赢取政治胜利,发展蓬勃经济,凝聚人心的坚实力量。

二、在西藏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在西藏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我国在国家治理中历来重视治边稳藏。“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是我党第一次通过会议,正式、深刻的对国家、边疆、稳藏的关系进行了论断。西藏作为祖国西南边陲的边境门户,地理位置重要,其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连接着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多个国家。这一战略地位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同时,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号称世界的“第三极”,在维护祖国统一、稳固边疆安全、固边兴边、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的宏伟目标中,西藏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边境省份,拥有其自身独特的区情。党和国家在发展层面赋予了西藏新的、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使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西藏不仅成为了沟通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重要通道,更是在国际合作和区域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西藏的特殊性体现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民族文化及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这些都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力。

在西藏强调民族团结,是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繁荣的关键内容。民族团结不仅关乎西藏的社会稳定,也对整个国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可以有效维护祖国边境的安定,促进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此同时,西藏在地理、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维护和实现民族团结放在重要位置上,将一切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推动西藏乃至全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增强民族团结不仅是西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不断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的合作,以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只有在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让西藏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在西藏强调民族团结的现实意义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指出: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海纳百川,不断交流,培育了我国的伟大精神,共同形成了我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西藏自古以来就有着民族团结的动人事迹,文成公主进藏就是千百年来民族团结的佳话之一。文成公主进藏沿途,为老百姓带去天文、农业等书籍,引入农耕、冶金、纺织技术,带去能工巧匠,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加强了社会交往,唐蕃“道路相望,欢好不绝”,促进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

西藏70年的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有目共睹,生态建设、基础建设、民生工程、文化发展齐头并进。以“地球第三极”生态保护为先,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为支撑,发展高原生态旅游。先后建成拉日铁路、拉林铁路,开通了昌都邦达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林芝米林机场和日喀则和平机场。那拉高速建成运行,吸引游客达千万人次,使西藏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之中。同时,政府依托西藏丰富的民族文化,通过加强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一系列举措,不仅发展了地区经济,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交流交融交往,使得全国各族人民更好的了解西藏、走进西藏,各兄弟省市在援助西藏的过程中,让西藏人民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大爱,为家乡的蓬勃发展和优秀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振奋了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信心。

三、努力把西藏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建设,根据区情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颁布了《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等政策条例和建设规划,创建模范区建设专项组,召开多次专项会议,以思想铸魂,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入脑入心、为认同奠定基础进一步构建“五个认同”增进工程,通过深入调研,推行“九进”工程,以行动养成,积极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工程。“关键少数”的实际带头作用要从每一位党员干部做起、爱我中华“播种”行动从年轻一代入手、通过全面推进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行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深化农牧区民族团结聚力专项行动、军民一体融合深度发展行动,从各个主体,各个地区入手,从顶层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和针对性出发,抓住模范区创建的着力点。截止2023年,西藏自治区有140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受到国务院表彰,189人荣获模范个人奖,拉萨、昌都、日喀则、阿里地区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日喀则市仁布县民族团结示范村、玉麦乡边境派出所在2023年成为了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卓嘎、央宗姐妹守护祖国边陲,发扬爱国守边精神;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被赞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一切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党的英明领导,离不开西藏各族干部及人民的奋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民族更要勠力同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夯实民族团结的基石。西藏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清洁、服务、旅游等产业,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来源逐渐多元化,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雪域高原开始迈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全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已然具备了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条件。

四、创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对策和建议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全方面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这既是各族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也是贯彻好运用好新时代治藏方略的结果。西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好相关民族政策,以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同时,我们必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各族人民在发展中共享红利,增强自豪感和幸福感。全面解放生产力,是实现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我们将为各族人民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号召,意味着我们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坚持“请进来送出去”致力于为西藏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培养本土人才,我们将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将推动西藏在各个领域的全面进步,确保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不断谱写西藏发展的新篇章。

(二)发挥好援藏政策对于西藏发展的积极作用

援藏政策是党中央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长期支援西藏发展的一项措施,对西藏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各个领域注入了新动力,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70多年援藏政策的实施,给西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援藏优秀干部人才是西藏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通过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在人才、资金、技术等领域进行多向交流,并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色彩,经济援藏、技术援藏、人才援藏。“组团式”援藏工作,为西藏各个区域、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如:水利部加大水利援藏,助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援藏为各地市积极招商引资,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教育援藏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推动西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西部计划”补充了西藏人才队伍,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截止2023年,中央已输送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支援西藏发展,人数达到了11796次,涉及管理、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援藏精神”、“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谱写出了动人篇章,做推动西藏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表率、引领民生事业的保障和改善、为共建幸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凝心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西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出台《“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三年研究规划(2023年—2025年》,于西藏大学正式成立“西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由区内外优秀学者组成专家库,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学、少数民族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艺术、边疆治理等。利用多学科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西藏特点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为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西藏自治区于2023年9月举办首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术专家、地区负责人积极展开了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宣讲和实践经验分享。西藏自治区出版、发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选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汇编》,以及丰富的民族团结相关教材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读本。运用好互联网,构建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互动平台,深入推动各类主体活动的开展。针对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如“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地区重大纪念活动,在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等积极开展围绕增进民族团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文娱活动,为纪念活动添加更多样的光彩。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以文化的形式,塑造形象,让中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在多民族互嵌式聚集的社区中树立民族团结的典型,通过构建互嵌式社区,形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格局。日喀则市仁布县切娃乡普纳村在基层治理中,将民族团结落到实处,把民族团结写入到村规民约中,每年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座谈会,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了解民之所需,有利于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五、结语

维护和加强好民族团结,在全区营造人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典范的浓厚社会氛围,形成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局面。民族团结事关我国统一发展、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业,是西藏各族人民实现安居乐业的前提。各族人民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断探索增进民族团结的新方法、新路径,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工作,为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力量。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示范区,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加快西藏社会经济全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用辛劳的汗水共同浇灌一颗饱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果实,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认同,凝聚人心力量,发挥出“关键少数”的作用。西藏创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步健,不断提升全区各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对打造和谐、美丽、繁荣、团结的新西藏意义重大。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像石榴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接续奋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以新观念和宽广的视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经济文化建设,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6.

[3]肖婷.毕节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实践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2):39-45.

[4]牛锐.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叙事理路[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5-20.

[5]陈坤,唐加军.“和”与“合”:论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关系[J].民族学刊,2023(3):33-40+145.

[6]鲁特.“民族团结”:基于党和政府重要文献的概念史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22(6):31-39.

[7]张雁军.西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社会资本路径研究[J].西藏研究,2022(5):9-16.

[8]陆鹏,廖丽梅.广西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创新实践——“四个新”推进壮美广西建设系列研究之六[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45-53.

[9]肖正刚,勉卫忠.西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地方实践——以昌都市硕督镇为例[J].西藏发展论坛,2023(5):49-54.

[10]赵国栋,闫红瑛,等.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理论与实践——“西藏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笔谈[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4-59.

〔责任编辑:侯庆海,周浩〕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西藏新时代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中国火炬(2011年3期)2011-08-15 06:5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