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对临床检验结果准确率的影响分析

2025-01-23 00:00:00沈佳骏张忆宁
中国标准化 2025年2期
关键词:病原尿液粪便

摘 要:目的:分析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对检验结果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在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期间接受微生物标本检查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标本采集,研究组采取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对比两组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阳性率及标本总阳性检出率。结果:两组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单项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标本总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可提升病原微生物检查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微生物检验,准确率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2.052

0 引 言

病原微生物一般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可引起多种影响人体健康的相关疾病[1]。病原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对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的检测,通过准确的检测可以帮助医师确定患者是否感染某病原微生物,从而确定疾病的类型及严重程度[2]。另外,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帮助防止疾病传播,通过及早检测并隔离感染者,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社区中的传播。目前,对医学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多集中于标本采集环节。若采集操作不规范、测值不准确,可能影响医师对疾病的诊断,最终产生医疗卫生事件[3]。病原微生物常规标本采集主要参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伴随近年来国民医疗需求的增长,该标本采集模式的缺陷日益暴露[4]。规范化采集微生物标本是指在当前微生物常规采集流程的基础上,全面实施更为规范化的采集方法,目前已在临床被试点应用[5]。鉴于此,本研究筛选出40 0例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接受微生物标本检查的患者,分析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在2 0 23年1月至2 0 2 5年1月期间接受微生物标本检查的患者4 0 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标本采集,研究组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

对照组,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2 0 ~8 0岁,平均(55.41±6.03)岁,其中采集血液标本10 0例、尿液标本42例、痰液标本31、粪便标本27例。研究组,男性117例、女性83例,年龄20~80岁,平均(55.29±6.17)岁,其中采集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纳入例数分别为10 4例、4 0例、33例、23例。组间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标本采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标本污染。血培养瓶或运送培养基应现用现领,避免在病房内存放时间过长而被污染,标本采集容器在使用前进行灭菌处理,灭菌方法选用压力蒸气,禁止使用化学消毒剂对容器进行灭菌。用外表面非无菌试管留取标本前后,需将试管口置于火焰上消毒。采集无菌标本时应注意对局部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对于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不应从腔道口取标本,应从底部取组织检查。若采样前需要对皮肤进行消毒,需保证消毒液完全干燥后再进行采样。采样后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2 h,若不能及时送检可于4~8℃保存,当标本量小于1 mL时应于15~30 min内送检,防止挥发和干燥。

研究组规范化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1)规范化管理痰液标本采集。痰液标本采集前,仔细了解受检对象当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保证受检者在当日未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下采集标本。采集痰液前,指导患者完成口腔清洁(刷牙/生理盐水漱口),后告知患者深呼吸,用力自主咳嗽,将呼吸道内痰液咳嗽到医用无菌纸杯内,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用保鲜膜对杯口进行密封,在采集后2 h内送检。(2)规范化管理粪便标本采集。与痰液标本采集要求相同,保证受检者在当日未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下采集标本;采集前要求受检者自行对肛周进行清洗,确保粪便标本内无尿液。另外,粪便样本采集流程中需同时采集粪端、粪深处、粪便表面的标本。粪便采集结束后,确保盛放标本的纸杯无消毒剂、水渍污染。完成上述操作后使用保鲜膜对杯口进行密封,采集完成后需要在1小时内完成送检。(3)规范化管理尿液标本采集。确保采集尿液为早晨第一次排尿。使用无菌广口容器采集,容器直径大于1 cm。女性可疑无症状菌尿患者应在2周内采集2次清晨清洁中段尿送检。标本采集完成后,将所采集到的尿液在4~8℃的条件下进行保存,然后在30min之内送检。(4)规范化管理血液标本采集。在患者服用抗菌药物前完成样本采集,血样标本抽取时需对针尖、速度进行控制,将血标本置入检验科试管内需提前去掉针头,缓慢推入血液,确保泡沫留置在针管内。对毛细血管血液进行采集时,禁止对局部毛细血管进行过分挤压,避免血液标本被稀释,最终引起溶血。在采集血样前需确保注射器密封、试管干燥。采样过程中强化无菌处理。血液样本送检时间要求最短,采样本后30 min内需完成送检。

注:本研究所有检验均由院内同一批检验室工作人员完成,其间无人员流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阳性率及标本总阳性检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纳入SPSS 22.0软件中进行计算,(x±s)为计量方式,予以t 检验,n (%) 为计数方式,予以χ检验。P﹤0.05,表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单项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总阳性检出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 论

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查既是临床确诊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项常规手段,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准确的病原诊断与监测,不仅可以帮助指导临床用药,还有助于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并提高感染治愈率。此外,感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病机制和环节,以及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标本采集环节是病原微生物检查的核心环节,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与检验方法更是做好医院感染病原菌检验监测的关键[6]。采集流程主要以无菌操作实现采集工作,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上微生物标本检验结果出现偏差,无法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规范化标本采集方案是目前医学检验领域应用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丛竹华[7]围绕200例行微生物标本采集患者的采集标本开展研究,对照组(常规标本采集方式,n =100),研究组(规范化标本采集方式,n =100),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单项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总阳性检出率方面,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与丛竹华的研究基本一致。分析原因:规范化标本采集方案对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粪便标本均做了规范化要求,如“明确检验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观察”“规避粪便水渍、消毒剂对粪便的影响”“采集毛细血管标本”“晨尿采集”“强化无菌管理”等相关内容,上述措施能够确保采集标本无污染,进而提升检验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病原微生物检查过程中应用规范化标本采集,可以提升检验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光,彭琳,刘宏灿,等.不同样本保存方式对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L-6结果的影响[J].热带医学杂志,2022,22(6):790-793.

[2]胡晓波.临床体液常规检验的技术现状与规范[J].检验医学,2020,35(11):1087-1089.

[3]胡声报.生化检验中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6):850-852.

[4]童巍,倪唯益,夏卫.血液标本采集位置和放置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2):226-228.

[5]李小琴,王詝,陈思思,等.医学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管理模式改进后的效果评估[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6):2453-2456.

[6]赵卓,杨维娟.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J].贵州医药,2021,45(11):1787-1788.

[7]丛竹华.规范化标本采集方案对微生物检验准确性的干预作用分析[J].中国标准化,2023(12):246-249.

作者简介

沈佳骏,本科,检验师,研究方向为临检。

张忆宁,通信作者,本科,检验技师,研究方向为临检。

(责任编辑:刘宪银)

猜你喜欢
病原尿液粪便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军事文摘(2022年16期)2022-08-24 01:50:52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54
移植粪便治疗克罗恩病
跟踪导练(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50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4
“粪便移稙”治病真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