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肉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肉羊产业一直在我国畜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城乡居民对羊肉的消费量和消费偏好也相对较高,肉羊产业的持续向好发展可以有效保证国内肉类供给和食物全面安全,对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内蒙古羊肉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标准化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内蒙古肉羊产业标准化现状,旨在着力破解制约内蒙古羊肉产业的难点堵点问题,为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内蒙古,羊肉产业,标准化,现状分析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2.016
0 引 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内蒙古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2021年4月28日,全新的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发布实施,到2035年,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羊核心育种场,广泛应用表型精准性能测定、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建成一流水平的羊遗传评估技术平台;现有品种主要生产性能显著提高,培育一批新品种、新品系,主导品种综合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羊企业,建立完善的繁育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支撑和引领羊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
然而,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过程中,我区优质的羊肉面临着无法客观科学地描述和保护“纯正的内蒙古味道”、天然放牧的生态成本价值未实现、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肉品等级无有效划分、农牧交错带品种杂乱、品牌价值参差不齐、掺假造假现象频发、特色羊肉产品无法实现有效鉴别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内蒙古肉羊产业和品牌效应。因此,深入研究内蒙古肉羊产业的标准化现状,有助于全面了解存在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内蒙古肉羊的标准化运用和产业发展。
1 内蒙古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内蒙古西部向沙漠过渡,沙漠面积达到12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区可分为农区、牧区、林区、农林交错区,均可以发展养羊业。而且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北纬37度-北纬54度,是世界公认的种养殖黄金带,世界绵羊带及世界山羊带交集区,。内蒙古有世界上草地类型最多的天然草原,包括羊草、羊茅、野燕麦、黄花苜蓿、山野豌豆、沙葱、野车轴草等牧草。基于优良的草地资源,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安全无污染的放牧环境,内蒙古非常适合羊的养殖[1]。
我区肉羊养殖模式主要以放牧(牧区)、舍饲(农区)和补饲(农牧交错带)为主,3种饲养模式在全区各盟市均有分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造就了优质的羊肉产品。以舍饲养殖为例,我区肉羊养殖面积大,养殖周期长,养殖环境好,饲粮组成丰富,导致羊肉功能性营养物质沉积多、肉质细嫩。而有些不适合研制肉羊的省份肉羊养殖密度高,肉羊基本没有活动空间,饲粮成分单一,养殖环境恶劣,不利肉羊健康育肥,导致羊肉风味较差,功能性营养物质较少。
2023年,全区肉羊存栏6180.6万只,羊肉产量108.8万吨,自2017年以来连续7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是全国唯一一个产量超百万吨的省份,占全国羊肉产量的五分之一,高于第二位新疆46万吨,养殖规模和羊肉生产能力持续保持全国领先。2022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80亿元,比2021年增加120亿元,首次突破千亿级,成为自治区16个重点产业链中又一千亿级产业。近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禁牧、休牧、轮牧政策来保护草原环境,肉羊的饲养模式由放牧饲养逐步变为舍饲圈养。为达到生态与畜牧业发展“双赢”和“草畜平衡”的目标,内蒙古肉羊养殖方式由传统放牧到集中舍饲是大势所趋。
2 内蒙古肉羊产业标准化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肉羊相关地方标准主要涉及产地环境、牧场建设、品种及检测、育种繁育、疫病防治、饲养管理、饲料、产品品质及检测、贮藏运输、交易、污染物处理、产品追溯等环节。其中,产地环境标准2项,舍饲建设标准1项,品种标准19项,育种繁殖标准25项,饲养管理标准20项,疫病防治及检验标准17项,加工标准2项,饲料及检验标准13项,产品及检测标准10项,废弃物处理标准1项,追溯标准4项,如图1所示。以下将从3个方面对内蒙古肉羊产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
2.1 部分标准指标水平不高
一是部分地方标准更新滞后,部分标准标龄超过10年;二是部分标准质量不高,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条款,甚至个别地方标准低于强制国标要求。导致标准无法有效实施。因此急需对这些标准进行验证,及时修订废止[2]。
2.2 部分标准缺乏有效实施的途径
一是部分标准由于标准制定质量等问题,与肉羊产业发展实际脱节,无法有效实施;二是部分标准由于存在宣贯推广等方面的不足,社会了解度不够,造成标准实施利用较低,不能有效发挥标准的技术作用;三是标准实施效果反馈机制不健全,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不掌握标准实施的具体情况,没有建立适宜的标准实施效果反馈机制,对标准发挥的作用没有有效的统计,造成不能及时修订更新相关标准。
2.3 关键标准覆盖不全,重点环节标准缺失
目前肉羊全产业链标准主要集中在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饲料及检测等方面,在品种培育繁殖、羊肉品质分级、风味评定、分割加工、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重点环节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及评定标准等,影响牛羊产业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3 工作建议
肉羊产业一直在畜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城乡居民对羊肉的消费量和消费偏好也相对较高,肉羊产业的持续向好发展可以有效保证国内肉类供给和食物全面安全,对增加农牧民收入、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稳定等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大力推进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我国相继出台了《全国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 年)》《推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肉羊产业整体产量和产能大幅增加,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产业格局,但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从肉羊产业链相关标准的7个关键点提出工作建议。
3.1 产地和环境
在牧场规划与建设方面,将围绕放牧肉羊草场质量和管理、肉羊棚圈建设、养殖场选址与布局、养殖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模化布局、开放式(或封闭式)建造等方面开展标准验证。在环境保护方面,将围绕肉羊粪尿污的收集储存技术、肉羊粪污处理无害化、肉羊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标准制定。
3.2 种质资源
丰富的肉羊品种资源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同时可以加大肉羊产业化开发力度,然而为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我国牛羊品种杂乱无序,引进的、改良的、本地的牛羊品种部分存在无法有效区分的问题,故对于已有和未有的种质标准要根据其覆盖范围、数量、产品质量、品牌效益等方面进行修订或者废止标准。
3.3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应涉及肉羊生产性能测定、高端肉羊饲养管理、繁殖母羊饲养管理、饲草料营养价值评价、饲料添加剂使用与管理技术、生物发酵饲料生产加工、饲料原料加工贮存、全混合日粮(TMR)调制与饲喂技术、青贮饲料调制与生产、育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3]。同时应注意在病死肉羊无害化处理、肉羊疾病防疫管理、肉羊重大疫病综合防控和检测等方面标准的研制,注重标准的统一规划,如针对同样内容的标准进行合并,全国相关各部门应推行联动工作机制等[4]。
3.4 屠宰加工
我国屠宰加工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主要有国产羊源紧张、传统饲养成本高、胴体品质与加工需求脱节、屠宰加工技术落后、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等。其中建立与应用相应的质量标准是推进产业商品化、多样化、方便化、品牌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可以解决产品质量不一致,生产无导向,宣传无依据等问题,建议开展肉羊分割技术标准研究,在羊肉加工工艺、牛肉品质等级评定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
3.5 品质评价
羊肉品质评价标准的验证应作为标准研制的重点工作内容,可直接反映羊肉产品质量的好坏,且与消费者购买选择有着最紧密的联系。然而羊肉品质评价标准存在着感官评定实验人员评定误差明显,一些营养指标等数值检测限较高,特色指标难以体现等问题,建议将羊肉品质评价标准中的感官指标数据化,将指标值的检测限精确化,将评价指标项系统化。
3.6 产品流通
羊肉的销售主要涉及经营场所、设备、人员和服务等方面,现有标准时间较长,尚未及时更新,比如涉及羊肉电商销售的标准没有提及。此外,在羊肉流通环节的设备和技术标准,如创新的冷藏车和保鲜技术暂无国家标准。建议通过研究羊肉的特性制定相应的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标准,使其在流通领域更具系统性,以保证羊肉的品质在流通环节的稳定。
3.7 产品追溯
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令所有人担忧,百姓对政府在食品方面监管方面的乏力也愈加不满。国际上发生几次严重的食品卫生问题,如疯牛病、瘦肉精、猪链球菌感染、禽流感、抗生素残留、激素和防腐剂等等,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防止疫情的发生,如何有效地保障食品的卫生,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和卫生部门严密监管的重要工作,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国的肉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建议建立运转高效的质量溯源信息平台,实现对养殖、屠宰、批发、零售等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政府远程监督,充分验证创新追溯技术的可操作性,对已有的标准进行验证。
4 结 语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标准已成为了贸易和生产的领头羊。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能够有效规范羊肉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准对保障国民食品安全、推动市场监管、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用不容忽视,有利于推动肉羊产业发展和国际验证合作交流,助力肉羊生产基地建设,满足服务市场需求,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和监管精度,加强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综上所述,内蒙古肉羊产业标准化能够从多个角度为市场监管提供支持,对于优化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提高整个肉羊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鸿勤.内蒙古肉羊产业的国内竞争力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0.
[2]王芳,王春丽,马红,等.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8):74-78.
[3]秦晓玲.锡林郭勒盟加速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再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9):223-225.
[4]高铭泽,郭兵兵.肉羊养殖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今日畜牧兽医,2024,40(5):62-64.
作者简介
毕力格,院长,研究方向为标准化。
(责任编辑:张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