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背景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但因绘画工具和作画方式的独特性以及作品意境的深远,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引导幼儿学习水墨画需要精选题材,循序渐进。本活动选用齐白石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画面相对简单且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幼儿喜爱的小蝌蚪形象,适合作为幼儿水墨启蒙的素材。活动采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结合实物和动画演示,充分调动幼儿的五感,让幼儿在看、猜、思、说的过程中感受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萌发对水墨画的兴趣。
活动目标
1. 初步认识水墨画,萌发对水墨画的兴趣。
2. 欣赏作品墨色和线条的丰富变化,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
3. 根据声音和画面内容积极展开联想,体会“不见青蛙,却闻蛙声”的意趣。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听过不同水流的声音,见过毛笔和墨水。
2. 材料准备:涓涓流水、蛙声的音频、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等比例喷绘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背景和水墨作品PPT、一瓶用布遮盖住的墨水、毛笔。
活动过程
(一)动画结合实物导入,初识墨
1. 欣赏水墨动画,萌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这是一支有魔力的毛笔,它能变出神奇的东西,仔细看,它变出了什么?”
2. 猜—看—闻,感受墨水的特性
师:“现在我要把这些变出来的东西收集起来,唰——猜一猜,变成了什么?闻一闻,是什么味道的?”
(教师做抓取的动作,假装将水墨动画里的物品收集到用布遮盖住的墨瓶中,先让幼儿猜一猜是什么,再掀开盖布让幼儿闻一闻,感受墨水的颜色和独特的气味)
评析:此环节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初步感知墨水的特性。大部分幼儿在生活中见过毛笔和墨水,但不一定用过它们。教师通过变魔术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并让幼儿亲身感受墨水的独特气味。
(二)倾听流水及蛙声,猜想画面内容,萌发对作品的兴趣
师:“有一个神奇的老爷爷,他最喜欢用毛笔和墨水做游戏,他画了一幅有趣的画。这幅画里藏着两种声音,请听听看,大家听出来了就可以打开这幅画。”
1. 聆听山泉水流音频,感受潺潺流水悦耳、宁静、舒适的感觉
师:“你听见了什么?是哪里的水流声?这个声音给你什么感觉?”
2. 聆听蛙声音频,大胆想象画面内容
师:“这又是什么声音?有水流又有青蛙的声音,你们能猜一猜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
评析:本环节用声音引出作品有两个好处:一是设置悬念,让幼儿对作品产生好奇,激发他们欣赏作品的兴趣;二是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多元感受,通过听音大胆展开联想,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弥补了美术作品只能通过视觉欣赏的不足。
(三)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笔墨情趣和意境美
1. 初步欣赏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等比例高清喷绘图,交流第一感受
师:“一起来看这幅《蛙声十里出山泉》。你们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到这幅作品时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评析:教师说出作品的名称,为后面设置疑问和引发幼儿思考画面和画名之间的关系作铺垫。作品卷轴直接落下,瞬间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此时通过讨论能够帮助幼儿聚焦第一眼看到作品时最直观、最鲜明的印象,而第一印象恰恰反映了幼儿内心的直观感受,是艺术审美的重要部分。
2. 随乐自主欣赏,感受作品中山石墨色变化的丰富性和水流的动态美
教师引导幼儿围在长幅画卷边,自由欣赏,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适当提问启发幼儿关注画面的不同部分。
3. 集中欣赏,梳理经验
师:“你看到的山有什么不同?不同深浅的山给你什么感觉?画中水的线条有什么不同?”
师:“这样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猜一猜这些小蝌蚪在干什么?此时此刻它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师:“白胡子老爷爷用黑色的墨加了水以后,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山石。这些山石的深浅、大小、高低不同,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他又用了不同的线条来画水流,多而密的线条让人感觉水流急促,疏而少的线条让人感觉水流缓慢。画上的东西不多,但是通过颜色、形状、大小、长短、曲直、疏密的变化让人感觉画面很真实、很丰富,好像来到了山泉边,看见泉水流动,听见泉水叮咚唱响的声音。几只小蝌蚪快活地顺着水流向下游动,好像急着去哪里玩耍一样。”
评析:自由欣赏环节给幼儿留出自主审美的空间,高山流水的古风乐曲更容易将幼儿带入山涧清泉的情境。集中欣赏环节教师抛出多个具体的问题,搭建了审美支架,引导幼儿仔细、有步骤地观察画面,发现画面山石、水流线条的特征,帮助幼儿进一步梳理了经验。
4. 猜想作品名称,感受作品的意趣
师:“刚才老师说这幅画的名称叫什么?画面上明明没有青蛙,为什么这幅作品要叫《蛙声十里出山泉》呢?你觉得青蛙可能会在哪里?”
师:“通过这幅画和它的名字,小朋友联想到了青蛙妈妈可能躲在山石后面呼唤小蝌蚪快回家……虽然画面上没有青蛙,但从在山泉中游玩的几只小蝌蚪身上,我们仿佛听到了远处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这就是这幅画最神奇的地方,不见青蛙,却闻蛙声。”
评析:此环节通过引发幼儿观察、对比画面和画名,思考青蛙藏在哪里,继而发现作品的精妙之处,对引导幼儿感受水墨画的意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观看PPT,听故事,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师:“这位白胡子老爷爷名叫齐白石。他是我国著名的水墨画家,用毛笔和墨水画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作品。有一天齐白石爷爷的好朋友老舍先生来到他家里,随手翻开一本诗集,看到“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便以此为名让齐白石爷爷作一幅画。齐白石爷爷想了三天三夜,用毛笔沾上墨水,在宣纸上画出了这么一幅栩栩如生,充满意境的作品。毛笔、墨水、宣纸和砚是我们中国的四样宝贝,叫做文房四宝。用文房四宝画出来的画也有一个了不起的名字,叫做中国画,这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用国家名字命名的画种。”
(五)欣赏其他水墨画作品,进一步萌发对水墨画的兴趣
师:“中国有许多出色的水墨画家,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水墨作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他的水墨作品吧。”
评析:在幼儿意犹未尽时教师播放水墨作品动态画册,让幼儿继续欣赏水墨名家名作。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活动总结与反思
(一)把握时机与题材,贴近生活培育爱美之儿童
水墨画素来为中国文人所喜爱,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都偏向山水画、花鸟画,大部分作品缺少了一些童真童趣,不适合作为幼儿欣赏的对象。幼儿在自然角饲养、观察小蝌蚪,与小蝌蚪之间建立了充分的情感链接,因而开展本次活动的时机恰到好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的画面简单却引人遐想,画中的小蝌蚪、画外的青蛙都是幼儿所熟悉和喜爱的小动物,更能唤起幼儿的记忆,帮助幼儿建立与作品的情感链接,适合作为幼儿水墨画启蒙的素材。
(二)理解幼儿学习特点,多角度引领幼儿品味水墨之意趣美
首先,本次活动用水墨动画导入,融合了水墨画虚实的意境和动画画面灵动的优势,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其次,活动打破了美术欣赏活动“看”与“说”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幼儿通过视、听、闻等多种感觉方式多角度感知作品、展开联想,获得丰富、立体的审美体验。最后,教师讲述齐白石创作作品背后的故事,让作品更加鲜活有趣,既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又进一步拓宽了幼儿的视野,积累了关于水墨画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