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绿色金融理念的普及,传统的金融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需求。金融学教育不仅要传授基本的金融理论与实务技能,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绿色金融的核心理念与操作方法。文章首先探讨“双碳”目标,然后阐述“双碳”目标下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现存问题,最后提出“双碳”目标下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希望能为高校金融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培养出既能应对传统金融市场又能适应绿色金融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关键词]“双碳”目标;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5.02.068
[中图分类号]G642;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5)02-0-03
0" " "引 言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下,各国纷纷提出了碳排放控制目标和规划,以期减缓温室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称“双碳”目标)。这一宏伟目标不仅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金融学专业而言,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绿色金融理念,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金融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 "“双碳”目标概述
“双碳”目标是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出的重要承诺。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达到某一高峰后逐步下降;碳中和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提高能效,使用清洁能源、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等方式,使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被完全抵消,从而实现“零排放”的状态。中国已经明确表示,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承诺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态度,同时也预示着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1]。
2" " "“双碳”目标下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2.1"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高校金融学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尽管实习实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的金融学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和执行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高校与金融行业的互动不够深入,导致实习项目难以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常常只能从事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无法参与到核心业务流程中,特别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实际操作方面,学生的体验十分有限。这样的实习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市场运作机制,也无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现有课程中的模拟交易和案例分析往往局限于传统金融工具,缺乏对碳交易市场、绿色债券、可持续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产品的深入探讨。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这些新兴金融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学生在校期间鲜有机会接触这些内容。当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时,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更新课程内容,增加更多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实践模块,如模拟碳交易、设计绿色金融产品等,成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当务之急。
2.2" "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在“双碳”目标下,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一方面,随着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以便教给学生。然而,许多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仍停留在传统金融学范畴,对碳交易、绿色信贷、可持续投资等新兴领域的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提供最新、最前沿的内容。这不仅限制了学生获取先进知识的机会,还削弱了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师资队伍中缺乏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许多教师虽然拥有扎实的学术知识,但在绿色金融的实际操作方面,如碳资产管理和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经验不足。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直接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高校需要引进更多金融行业的专家,或是鼓励现有教师参与行业培训和实践,以便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
2.3" "传统课程内容亟待更新
在“双碳”目标下,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亟待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方面,现有的金融学教材和课程大纲往往侧重于传统的财务分析、投资理论以及金融市场运作等内容,较少涉及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ESG)因素。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绿色金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趋势,学生需要了解如何评估企业的ESG表现,并将其纳入投资决策过程中。然而,当前的课程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这些变化,导致学生在进入职场后难以应对绿色金融领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课程内容匮乏还体现在对新兴金融工具和技术关注度不足上。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碳交易市场、绿色债券、气候风险管理等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很多高校的金融学课程仍然局限于股票、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的教学,缺乏对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详细介绍。这种滞后性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新兴市场的认识,还影响了他们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为了使学生能够胜任绿色金融岗位,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碳金融等在内的现代金融工具。
3" " "“双碳”目标下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
3.1" "增设绿色碳金融教学模块
在“双碳”目标下,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增设绿色碳金融教学模块是提高学生对可持续金融认识的关键一步。这个模块可以包括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工具的基本原理。通过讲解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作机制、碳信用和碳配额的概念及其在市场上的交易方式,可以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金融手段实现减排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介绍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工具,以及它们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掌握在不确定性环境下进行绿色投资的策略[3]。
同时,该教学模块还可以深入探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绿色债券、可持续基金、气候适应性投资等。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他们了解到金融机构如何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绿色债券的发行流程、资金用途及监管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设计和实施绿色金融项目。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讨论可持续基金的投资策略和绩效评估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责任之间的关系。
此外,实践环节也是绿色碳金融教学模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模拟交易、案例研究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金融的实际操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碳交易游戏,让他们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碳信用交易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碳市场运作的理解。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分享最新的市场动态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运用金融科技增强教学效果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高校在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力量来提升教学效果。金融科技赋能金融行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还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且高效。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教师可以极大地丰富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方面,大数据分析可以用于构建模拟交易平台,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模拟碳交易市场、绿色债券发行等场景,学生可以在无风险的情况下体验复杂的交易流程,加深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理解和应用。此外,大数据平台还可以收集和分析大量市场数据,帮助学生跟踪最新的市场趋势和发展动向,从而培养其数据分析能力和市场洞察力。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学生可以实时监测碳价格波动,并据此制定投资策略,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为他们将来进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可以应用于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辅助学习。AI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偏好,推送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例如,AI导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绩反馈,自动调整教学计划,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建议。此外,AI还可以用于开发虚拟实验室,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各种金融实验,如模拟构建绿色基金的投资组合、构建风险管理模型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3.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在“双碳”目标下,对教师加强绿色金融方面的培训是提升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首先,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以确保能够准确地传授绿色金融和碳资产管理的相关知识。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了解传统的金融理论,还要掌握碳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碳资产定价方法及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应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专业培训,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此外,高校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其他领域的学者和行业专家进行交流,以保障其在绿色金融领域获得前沿知识。
其次,教师的专业培训还包括提升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能力。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需要学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例如,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的模拟交易软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碳交易的模拟操作,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市场环境。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工具,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复杂的碳资产管理概念。
最后,为了确保教师能够持续提升专业素养,高校还需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支持体系。这包括设立专门的研究基金,资助教师开展绿色金融领域的研究项目,以及实施访问学者计划,让教师有机会前往国内外知名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深造。通过这样的支持体系,教师不仅能获得最新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成果,还能开阔眼界,增强自身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最终,这些努力将转化为更加优质的教学内容,教给更加全面和前沿的绿色金融知识。
3.4" "构建绿色金融实践实习基地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高校金融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特别是在构建绿色金融实践实习基地方面。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第一,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通过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绿色金融项目参与机会。例如,高校可以联合金融机构开放其碳交易部门,让学生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实际操作,了解碳市场的运作机制和风险管理策略。此外,学生应积极参与到绿色债券发行、可持续基金管理和环境风险评估等项目中,通过实践来掌握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技巧。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宝贵的职业经验,还能促进校企之间的人才交流和技术共享[5]。
第二,搭建校内模拟实践平台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手段。通过建立虚拟的绿色金融交易市场,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他们可以进行各种绿色金融产品的模拟操作。例如,高校可以设计碳交易系统,让学生练习碳信用的交易、碳配额的分配以及碳期货的交易等。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发虚拟的绿色基金交易平台,让学生尝试构建和管理可持续投资组合,通过实际的数据分析和投资决策练习,加深对绿色金融的理解。这样的平台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4" " "结束语
“双碳”目标下的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培训到实践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通过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高校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绿色金融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未来的金融学教育应当继续探索更多创新路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贡献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段金凤,陆冠呈,李雨妍,等.双碳目标下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J].财富时代,2024(8):43-45.
[2]胡冰,侯伊婳.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实现高质量就业的策略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4(3):187-189.
[3]吴美佳,孙安琪,郭玉侠,等.基于课程思政的“金融学”智慧教学改革研究[J].华章,2023(5):135-137.
[4]李倩倩,张璐.金融学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理论观察,2023(1):157-160.
[5]陈向阳,蔡玮.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