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翠大学毕业后已经连续频繁地换了五六份工作,每次到了新公司,她都会埋头苦干,遇到困难就独自死磕,她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不向同事求助,觉得麻烦别人显得自己很没用,也害怕被拒绝后场面很难堪。一次,领导让她完成一个项目,小翠很快就遇到了难题,但她羞于开口求助于同事,结果手忙脚乱地到了限期都没有完成,导致客户终止了合作,最后小翠也被单位辞退了。
在生活中,有些人像小翠那样有“求助困难症”:上课没听懂,却不肯问一下老师同学,结果考试没考好;工作上有不明白的事,明明咨询同事就能解决,偏要自己硬着头皮上,不愿开口请教;在家中遇到困难,想问问亲戚的意见,但生怕打扰了对方,最后还是把话咽到肚子里。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指出,人如果怕麻烦别人,关系也就无从建立,势必会退到孤独中。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路易斯·科佐利诺表示,一个人的生存竞争力,不取决于他能够做多少事,而取决于他能够获得多少人的帮助。求助本来就是一种才能,我们在处理困难时,会否求助与如何求助,都反映了个人的认知和能力。
乔尼丝·韦布博士总结了8个不求助的信号,如果我们与以下超过一半的行为是相符的,那么基本能判断自己有“求助困难症”。
1.有人会用“冷漠”来评价你。
2.你希望给他人留下独立强大的印象。
3.爱你的人曾抱怨你在情感上过于疏离。
4.你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向别人说出你对他的需求很艰难。
6.在太过亲密的关系中你会感到不适。
7.示弱或是暴露自己的脆弱会让你感到不舒服。
8.你时常会感到孤独,即使身边有亲人和朋友。
不求助与自身的匮乏感有关。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我们长期无法被满足需求,就会产生一种长久的匮乏感。例如在童年时期,父母习惯于夸张地跟孩子强调:“我们家很穷,养你太费钱了,都快养不起了。”那么,孩子会容易形成低自尊,当长大后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就会感受到弱势和“我不配”,把自己放在更低一级的位置上;这种“身份降级”还会产生“此刻我比不上你”“我真笨”的想法;最后,在现实的弱势情境中,就算不得不接受他人的帮助,也会想方设法地“还回去”,来恢复内心的平衡。
而且,在求助之前,匮乏者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如果他拒绝我呢?”因为被拒绝会对他造成强烈反应,让他觉得自己很糟糕,所以为了自我保护,他宁可不求助,这样就能大大减轻被拒绝的风险了。与不求助相比,匮乏者或许能接受被别人求助,但还是希望别人能尽量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他既不喜欢又不擅长应付来自他人的求助。
就像小翠,她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感到自卑,害怕求助后会被同事拒绝,被领导质疑,恐惧产生无地自容的羞愧感,所以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感,避免暴露内在的脆弱,其实这种“孤岛般的独立”正是心灵深处不安全感的表现,也致使她无法与同事建立深入合作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热情,往往被我们大大低估了。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要求本校学生在校园里寻求帮助,具体是让别人填写一份问卷调查,这会花费别人5到10分钟的时间,研究者让分发者预估完成5份问卷需要问多少人,分发者预估平均得20人。而在实践中,真实的平均人数是10人,也就是说,实际上两人中就有一人愿意帮助参与调查。
这正说明了大多数的人是愿意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毕竟拒绝别人的求助,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内心会产生愧疚感,而帮助别人会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感和道德感,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求助者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
这就是“遵从-低估效应”,这一现象最早由弗林和伯恩斯等人发现,是指个体在求助时会低估对方接受自己请求的可能性,实则是求助者自己的认识偏差,这种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种场景当中。
心理学中的“自我暴露”,指的是主动向别人表达自己,暴露自己的信息,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是一个很好的与他人建立链接的方式。而求助别人,就是典型的自我暴露行为,在向对方求助的过程中,袒露自己的困境,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状态,对方更能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关系的建立,都是从互相“麻烦”中来的。
为了帮助自己认清这一点,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以下问题:在想要表达对别人的需求时,有哪些原因可能让你感到不安全?在你试探询问的时候,对方的哪些反应和举动会让你犹豫或退却?你是否因为不求助而失去了很多本可以获得的支持和机会,而最后导致你在很多时候处于不利的位置上?由于不求助,你会否常常感到自己孤立无援?不求助会否变成你和他人关系的阻碍,让你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而这些也会让你很痛苦?
最终我们判断的重点在于,不求助带给自己的感受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尝试与恐惧交流,大胆承认自己在关系中的脆弱。
以小翠为例,她不敢向同事、领导求助,那么就应该先告诉自己:“我们团队是有共同目标的,项目是否能顺利决定了公司整体的业务推进进度,大家都希望我能成功,所以他们很乐意帮助我。”这样的转念能够打破小翠保护自己的“外壳”,让她学会坦坦荡荡地寻求帮助。
一开始,小翠可以在安全的环境和信任的人面前,适当地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找个资历丰厚又热心肠的前辈,问问自己当前工作的难点,让他提供一些途径、资料等;找个领导心情好的时机,询问部门之前的成功案例,让他帮忙分析部署的要点和客户的喜好等。当这些尝试带来积极的反馈时,小翠就会变得更有底气去求助。
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总结了几个求助要点,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自信地表达,摆脱羞耻感和挫败感。
明确表达需求:在求助时,我们要避免含糊不清,说明白想要对方做什么,为什么非他不可,这样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图。
表达感激之情:感激能让对方感到被重视和认可,我们应赞美对方所付出的努力,比如:“你真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你不怕麻烦,特意为我做这个……”“你真的很擅长……”
避免过分强调同理心:虽然同理心可以增加对方提供帮助的意愿,但过分强调同理心可能会让对方心理不适,要避免让对方感到被强迫,不要这样说:“看我每天都加班加点的,你就不能好心帮个忙吗?”
保持自信和礼貌:自信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决心和诚意,而礼貌则能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如果对方很忙想推辞,我们也不要有负面情绪。
在关系中善于求助的人,会与人产生更多互动,增进彼此了解的同时也维护了关系。而不求助就像是被一个“玻璃罩”盖住,虽然渴望与外界交流,却无法走出“玻璃罩”,外面的人也无法进来。我们不妨砸碎那个隔绝了自己与外界的“玻璃罩”,向前迈一步,勇敢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
(作者系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作家,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特聘专家)
编辑:沈析宇""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