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小丑》描绘了小丑演员亚瑟·弗兰克的悲剧人生。
影片主角亚瑟是一位从事小丑表演工作的社会底层人士,其从事小丑工作既因为生活所迫,也源于该角色所象征的欢乐。他在公交车上做鬼脸来取悦邻座孩童,他在医院中卖力地表演为患病儿童带去欢乐,他在街头友好地表演魔术让陌生孩子开心……这一系列释放善意的行为表现了他对善良、美好及人间温情的深切渴望。他渴求被理解,期望通过自身努力为世界播撒欢笑,甚至怀揣着拥有一个专属舞台的梦想,让笑声成为沟通人心的桥梁。然而,这份纯真且美好的愿景,在严酷无情的现实面前屡遭摧残。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淡薄,以及周遭人的背叛,宛如利刃,划破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影片中,亚瑟的犯罪意图是逐渐累积形成的。其一,影片开篇,亚瑟被不良青年抢走广告牌惨遭殴打而路人袖手旁观,社会漠视为其内心种下了犯罪的种子。其二,同事蓝道的背叛,他先是赠枪以示友好,随后亚瑟在儿童医院不慎暴露枪支,蓝道告密致其失业,这无疑加剧了亚瑟内心的黑暗倾向。其三,亚瑟在查阅精神病院的资料时,意识到母亲关于他亲生父亲的叙述全是谎言,现实的残酷再次给予他心灵沉重打击。其四,精神偶像莫瑞公开嘲弄亚瑟的脱口秀节目视频,这不仅摧毁了亚瑟心中的理想标杆,也让他对精神偶像的崇拜瞬间瓦解。这些接连不断的打击,最终点燃了亚瑟内心的怒火,驱使他犯下了杀害同事、母亲、脱口秀主持人等一系列罪行。
亚瑟首次开枪,起因是地铁中目睹女孩遭遇三名醉酒金融从业者欺凌,之后这些人转而对亚瑟施暴,成为他杀人的直接原因。亚瑟童年不幸,母亲长期对他欺瞒和精神控制,导致其缺乏关爱,更让他相信世界遍布谎言。杀母之举,既是对母亲的反抗,也是自我转变的开始,他展现出反抗与复仇的自我。亚瑟杀害节目主持人莫瑞,起因是莫瑞在脱口秀上讽刺羞辱亚瑟,意图借此提升节目的关注度。然而,莫瑞的这种做法,不仅无视了亚瑟的个人尊严,更深深刺痛了他内心深处对真善美世界的追求。亚瑟从社会边缘人物变为反派小丑,他人生经历中的每个人都是“雕刻家”。
亚瑟内心原有的纯真善良与美好憧憬,在严酷现实的不断压迫下,逐渐发生畸变,最终促使他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通过解构亚瑟的犯罪之路,影片引领观众深刻地反思了社会中弱势群体产生暴力行为的成因。观众会发现,当弱势群体每一次尝试融入社会想要展现自己的价值时,他们所面对的往往是社会刻板印象所带来的偏见与歧视,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内心的孤独与绝望感。
从社会层面而言,强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是实现人权的基本需求,更是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中,弱势群体理应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适当的照顾与公平的对待,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犯罪和暴力事件才能减少或消亡。
编辑:沈析宇""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