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艺术家尹秀珍踏上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土地,艺术史学者巫鸿向她伸出了策展的橄榄枝。二十年后的今天,展览“尹秀珍:刺天”如约而至,在上海与我们相见。
尹秀珍的童年与京棉二厂的纺织机声为伴,由于母亲在那里工作,她与衣物的缘分也由此萌芽。布料,这一温暖的媒介,成为了她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她将对材料的敏感触觉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物品巧妙融合,转化为充满情感的艺术语言。策展人巫鸿以其深邃的艺术洞察力,将尹秀珍的二十余件作品编织成一场关于宇宙、个体与集体创伤的沉思对话。
踏入展览,目光便被中央的《刺天》系列牢牢吸引。它由三件作品构成:《飞行器》《刺天》和《补天》。《飞行器》是一件由农用手扶拖拉机、桑塔纳轿车和模拟的波音747民航飞机嫁接而成的装置艺术,象征着不同年代、不同人类的汇聚,让观者直接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迅猛与世界的更迭。《刺天》是一根15米长的金属针,直刺苍穹,向上的无限延伸象征着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探索欲望。随着《刺天》向上望去,金属针刺穿的彩色布幔便是第三件作品《补天》,被征集来的数千件旧衣汇聚成了修补天空的希望,每一寸缝制都是对生活的唤醒,是对家园的情感寄托。
作品《行思》在上海收集了100双有着不同故事的鞋,和它们主人的故事一并展出。穿过的鞋都带着不同人的经历、记忆、印痕和审美,每双鞋和一条织物制作的长“腿”相连,像是被拉伸的肉身继续生长。不同人穿过的鞋将人们的经历和脚步汇集一处,观者穿行其间,身上的鞋与脱身的鞋共同构筑“行思”的场,使静成为动。
作品《1080口气》邀请了1080位参与者在加热的高硼硅玻璃管中吹气,以留下这口气的形状,参与者还会留下一件自己的衣物,与自己的气形成的玻璃管一同悬挂于展示空间中。这些呼吸的痕迹被玻璃紧紧包裹,又在旧衣的温暖拥抱下,彰显着生命历史在有机与无机交织中绵延不绝的书写。
尹秀珍通过展览留下了对过去的回望,传递了对未来的期许。它让观者在物质与精神的交织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希望。在2025年到来之际,希望我们都能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也能找到拥抱自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