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时任联邦德国德意志银行董事长阿尔弗雷德·赫尔豪森遭遇恐怖组织暗杀,不幸身亡。这起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重挫了德国“金融巨舰”的发展,也促使德国政府加速推动反恐立法进程。
1989年11月31日,寒冷的清晨。时任联邦德国德意志银行董事长阿尔弗雷德·赫尔豪森走出别墅,坐上奔驰防弹轿车,在另外两辆车的护送下前往法兰克福市中心,准备主持当天的银行董事会会议。就在几天前,德意志银行宣布收购英国著名投行摩根-格伦菲尔,从而一跃成为欧洲金融界真正的巨头。
赫尔豪森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然而,这位时年59岁的银行家万万没想到,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联邦德国的一个无政府主义恐怖组织盯上了他,即将发动一场针对他的暗杀行动。
这个恐怖组织的大多数成员都曾在军队中服役,没有案底和犯罪记录,且受教育程度较高。其中有些人还精通电子、光学、机械等技术,破坏力不容小觑。他们曾在联邦德国制造多起恐怖袭击事件,包括1977年4月刺杀时任总检察长布巴克,以及在同年9月绑架雇主协会主席施莱尔(后被杀),还劫持过一架飞机,以至于这一年的秋天被称为“德意志之秋”。后来的事实证明,上述几起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力均不及1989年11月31日的这起暗杀事件。
对于恐怖组织可能实施暗杀赫尔豪森的行动,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并非毫无防范。联邦宪法保卫局(主要负责国内安全和情报工作)将他列为“最有可能遭遇恐袭的经济部门高管”。为此,赫尔豪森受到联邦特警的严密保护。
恐怖组织为此次暗杀行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们提前3个多月就进行了踩点,其成员假扮成施工队,在赫尔豪森居住的别墅附近的道路上佯装施工,整修人行坡道。负责保卫赫尔豪森的特警经常在别墅周边巡视,但这支看起来很正常的施工队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
恐怖组织准备使用的暗杀方法可以用空前绝后来形容。由于目标人物出门会乘坐坚固的防弹轿车,使用一般的枪支和爆炸物都无法伤其分毫。各国陆军中常用的近距离突击武器——肩扛式火箭弹发射器(RPG),在这种情况下也未必奏效。这是因为保护赫尔豪森的特警配备了红外夜视仪和运动探测器,杀手很难潜伏并发动袭击。即使能够发射RPG,其速度最快也仅为300米/秒。如果目标车辆以72公里的时速行驶,那么每秒钟就能移动20米。假设杀手在100米外发射RPG,在其命中目标前的这段时间里,车辆会移动六七米。对于杀手来说,这很难掌握提前量,不易命中目标。另外,RPG的射击精度也不算高。
恐怖组织最终选用了另一种军用装备——在20世纪80年代称得上极为先进的“爆炸成形弹”(EFP),也称“自锻破片战斗部”。这种爆炸发射装置重达10千克,其原理是借助炸药爆炸的威力,将其内部的金属挤压锻造成长杆状,这个过程被称为“爆炸成形”或“自锻”。“自锻”形成的杆状物发射出去,其初速度可达2000米/秒,相当于步枪子弹发射速度的3倍,比穿甲弹的初速还高。如果在100米外发射,那么金属杆命中目标仅需0.05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时速72公里的汽车只能移动1米左右,因此杀手在发射时无须考虑提前量。如此高速飞行的金属杆能击穿厚达100毫米的钢质装甲。别说防弹轿车,就是坦克被它击中顶部或侧面,也会被击穿。
武器有了,那么如何确保在合适的时机引爆发射呢?恐怖组织设计了一套激光引信触发系统:在道路的一侧放置一辆自行车,上面装有激光发射器;在道路的另一侧放置接收器,通过长长的引线与100米外灌木丛中的爆炸发射装置相连。激光束就如同“绊马索”,当车辆从道路上驶过,车体挡住激光束时,接收器就会发出信号,触发远处的爆炸发射装置。
在恐怖组织的策划和准备阶段,特警对赫尔豪森别墅附近的异常情况没有任何察觉。一次,附近游泳池的一名工作人员无意间将引线弄断了,但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恐怖分子事后偷偷将引线接上,又多次进行了检查。
11月31日清晨,对上述情况一无所知的赫尔豪森出发了。这时,恐怖组织的暗杀行动万事俱备,只有一个缺陷:在赫尔豪森的座车前后有两辆安全车为其保驾护航。如果前车触及激光束,那么爆炸发射装置就会提前启动,暗杀行动就可能失败。然而,就在车队出发后不久,前面的保驾车鬼使神差地接到了临时任务,被调走了。
随后,赫尔豪森的奔驰防弹车很快到达恐怖分子预设的地点,挡住了激光束,随即触发了爆炸发射装置。在强大的爆炸力作用下,金属杆以2000米/秒的极高速度射向目标,瞬间击穿了赫尔豪森座车的外壳。车上的所有人都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因为金属杆的飞行速度远超声速,他们在被击中前甚至都没听到爆炸声。
奔驰防弹车虽然坚固,但在破甲深度达100毫米的武器面前,车体就如同豆腐一般——车门和发动机盖均被掀开,左后车门的碎片割破了赫尔豪森的大腿,令他血流如注。虽然赫尔豪森没有立即身亡,但等救护车赶到时,他已因失血过多殒命。
这起暗杀事件不仅震惊了世界,而且重挫了德意志银行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德意志银行服务于联邦德国企业的出口业务,并加快海外投资的步伐,开启了国际化进程。德意志银行还依托联邦德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在墨西哥、南非、埃及等发展中国家开设了分行。
德意志银行的发展受到美国的关注。1957年初,艾森豪威尔在其总统就职宣誓仪式上,特别邀请了时任德意志银行董事长阿伯斯及其夫人作为观礼贵宾,以显示该银行是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
然而,德意志银行作为承载联邦德国发展的“金融巨舰”,被无政府主义恐怖组织盯上了。
进入20世纪80年代,金融领域呈现“去监管化”趋势,德意志银行进入快速发展期。1984年,德意志银行参股英国老牌投行摩根-格伦菲尔,在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实施金融监管政策之前登陆英国,抢占了先机。也是在这一年,毗邻法兰克福德意志交易所的高达155米的德意志银行双子摩天楼投入使用,被戏称为代表金融交易双方的“贷方座”和“借方座”。
到1987年赫尔豪森担任董事长时,德意志银行已经成为奔驰、安联、燕莎航空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大股东,几乎垄断了联邦德国大型企业的全部金融业务。赫尔豪森看准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不再满足于被企业带到海外的国际化模式,于是提出“客户、产品、服务全方位国际化”的新发展模式。1989年,初尝国际化甜头的赫尔豪森以15亿美元的高价买断了摩根-格伦菲尔的股权,向成为国际一流大银行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当时的赫尔豪森也许并不知道,恐怖组织已经决意通过暗杀他来阻断德意志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在与摩根-格伦菲尔的历史性交易签约4天后,赫尔豪森被恐怖组织暗杀。
赫尔豪森的影响力横跨欧美政经两界,还是支持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科尔统一德国政策的核心智囊。噩耗传来,正在杜塞尔多夫出席工业博览会的科尔悲痛欲绝,放声大哭。几天后,一万多名全球各界人士出席了赫尔豪森的葬礼。
赫尔豪森遇刺后的三四年间,德意志银行的决策层主张把业务重点转向统一后的德国东部,以及东欧地区。就在德意志银行停下国际化脚步,忙于在德国东部开设分行之际,美国高盛集团于1994年成为德国大型企业德意志电信上市的独家担保人。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有德国企业巨头的融资业务落入外国银行的手中,也标志着德意志银行风光不再。
赫尔豪森遇刺后不到一年,德国于1990年10月实现了统一。鉴于赫尔豪森遇刺对于德国金融业的发展造成沉重打击,也暴露了政府反恐防线的诸多漏洞,统一后的德国开始致力于加强反恐立法工作。
联邦德国及统一后的德国,涉及国家安全的立法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反恐相关立法,二是宪法保卫法,三是刑法中涉及反恐及国家安全的相关条款。其中,反恐相关立法是国家安全立法的核心部分。
赫尔豪森遇刺事件之前,联邦德国的反恐法律法规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76年增补至刑法中的第129条(组建恐怖主义组织罪),这是二战后德国首次将“恐怖主义组织”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提出来。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联邦德国加大了打击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的力度,以更加有效地防范恐怖袭击。法学界也开始讨论如何针对恐怖主义活动加强立法。
赫尔豪森遇刺事件后,德国开展了一系列涉及反恐和国家安全的立法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团体法》作了修订,取消了其中的“特权条款”,规定如果某个组织的目的或活动违反刑法相关规定,那么德国内政部或州政府有关部门就有权取缔该组织。
随后,德国继续通过立法扩大国家安全机关在反恐行动中的权限和职能。例如,德国宪法保卫局获权要求电信、银行、邮政等部门延长保存个人相关信息的年限;德国联邦刑事警察局则获得了更多获取个人信息的权限。
20世纪90年代,德国国内反恐形势严峻,联邦最高法院授权特种部队,在柏林、慕尼黑等重点城市对恐怖组织窝点开展突袭行动,并在山区搜寻逃亡的恐怖分子。一大批曾参与1991年美国驻波恩大使馆爆炸案,以及曾参与1993年威特史丹特监狱爆炸案的恐怖分子被抓捕归案。
进入21世纪,德国继续推动反恐立法进程。西班牙、英国等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尽管德国本土没有遭到恐怖袭击,但德国政府仍决心继续加快反恐立法进程。其中一项重要立法内容,是将刑法第129条“组建恐怖主义组织罪”的范围扩大至“支持境外恐怖主义组织”,从而正式将境外恐怖组织纳入德国刑法的规制范围。
编辑:姚志刚""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