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立法的本质要求与实践突破

2025-01-22 00:00:00吴遵民戴岭
检察风云 2025年1期
关键词:连贯性教育法公共性

教育立法的根本宗旨是在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教育机会的公平获得,同时灵活应对社会变革和教育需求的动态变化。科学合理的法律条款制定和严密有效的执行机制确立,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以公共性与规范性为基准

教育立法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关键要素,肩负着保障公民教育权与推进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双重使命。公共性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国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机会的提供上必须优先考虑社会整体利益。教育立法的公共性不仅彰显了社会公共利益与公平的核心价值,同时成为促进社会与个体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教育立法的规范性则是实现教育公共性的具体保障,因为法律的规范性要求法律条款必须明确、具体,并具备可操作性,以确保法律在实际执行中具有约束力和可行性。通过严格的规范性设计,教育立法具备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以确保各项权利的实际落实与公平正义原则的彰显。这种立法的规范性设计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法治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时也能为教育制度的持续优化与革新提供坚实保障。

教育立法对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图/视觉中国)

教育立法的公共性还决定了其价值取向,即法律条款必须服从于国家意志,服务于社会整体利益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教育立法的规范性则确保法律具体可操作,保障其在教育事件中能够得到有效应用。公共性与规范性在主体、权利和义务等条款的制定及实施中得以体现。首先,教育法主体应符合法律规定,确保合法性与公正性。其次,国家机关、学校和教师的公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应具备法律授权的程序性与合法性;教师和受教育者的私权利则需遵循教育公共性的要求,受到职业道德和教育秩序的制约。再次,教育法主体的义务又具有社会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等特征:国家机关和学校应履行教育职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同时通过举办学校和提供基本教育服务实现公益性与非营利性的目标。除此以外,教育法主体还需履行教育法义务,如提供义务教育、倡导平等受教育机会和资助贫困学生等,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彰显教育立法在促进社会公平层面的价值立场。此外,明确规定主体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权利义务的规范性,则是确保教育行为规范、透明的必要条件,它也为现代教育法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独特性与灵活性为特征

教育立法是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性与灵活性要求适应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

教育立法的独特性需以人为中心,平衡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人格塑造和社会化的过程,因此,教育立法需根据教育的不同阶段、对象和类型等制定针对性条款。由于中国各地区在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教育立法也需因地制宜,即制定适应本地情况的条款。这种立法需要在充分理解本地教育实践和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普适性的法律框架,以满足地方与个体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教育立法还需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另外,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是教育立法的核心任务之一,它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教育立法通过合理条款的制定和资源配置,为缩小城乡、区域及社会群体之间的资源差距,推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并确保每个公民平等享有优质教育给予了重要保障。譬如,中西部省份通过地方立法设立专项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生,改善学校基础设施,体现了因地制宜、针对性实施教育法律的独特性。

教育立法的灵活性则是保障其有效实施的关键。灵活性不仅体现在具体实施层面,也体现在法律条款的动态调整机制上。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教育法律条款和政策措施需及时更新,以保持其适切性和有效性,反映基层的最新教育需求。此外,教育立法还需回应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对象的特殊需求,即通过灵活多样的法律条款,以适应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独特要求,由此确保立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确保教育法律的有效实施,还需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评估体系,即通过专门监督机构和科学评估体系,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定期评估,并根据结果进行调整和完善。这样的监督机制不仅能保障教育法律的执行效果,也能为其优化和修订提供依据。通过灵活有效的法律设计和严格的监督评估,教育立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其公共性和规范性目标,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以实践性与连贯性为着力点

我国教育立法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优化。其中,实践性和连贯性是不容忽视的两方面,需要从多个维度加以审视和完善。

实践性具体是指教育法律条款能够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具体可操作;连贯性则是指各主体对教育法律条款的理解与实施相一致,不致产生偏差。首先,教育法条款的可操作性是确保其具有实践性的基础。为此,需细化相关的法律条款,确保有明确的要求和操作规范,以减少法律执行中的模糊地带和不确定性,使法律条款在现实中得到有效落实。其次,政策执行的一致性是确保教育法律实践性和连贯性的重要方面。对此,需建立统一的法律解释机制,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对各地执行中的问题作出相应的指导,以减少地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另外,还需建立健全沟通和协调机制,增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法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性。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教育法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反馈和评估也十分重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各地贯彻立法精神的情况,以及时纠正问题,确保立法思想的有效贯彻与落实。譬如,北京市通过建立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反馈。此举不仅提高了法律执行效果,也促进了教育立法的不断优化。再次,教育法发展到当前阶段,单行教育法律法规已难以全面解决教育领域的系统性问题,导致实践性不足。因此,教育法体系化的必要性在不断增强。教育法的体系化应以“教育行为”为核心范畴,并构筑起内部和外部体系。社会价值可以通过教育价值转化为教育法价值,由此形成教育法的内部规范体系;宪法价值则可以通过教育法具体化为教育法规范,形成教育法的外部体系。具体而言,教育立法应以位阶化方法构造教育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体系,同时解决规范性文件之间的冲突,以确保教育法体系的融通和统一。最后,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确保教育立法实践性和连贯性的必要条件。教育法研究应结合法释义学与社科法学,全面提升立法质量和效果;通过从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教育法律的内涵与外延,提升教育立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保障其实践性与连贯性。

总之,教育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在国内兴起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其立法框架和立法内容都有需要健全与完善之处。对此,需要教育界和法学界的学者共同携手与努力,以使我国教育法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法的精神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贯彻。

(作者吴遵民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岭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编辑:张钰梅""zhangclaire08@163.com

猜你喜欢
连贯性教育法公共性
思考
中国火炬(2024年4期)2024-05-18 06:50:49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6:32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职业教育法》重要问题修订意见的调查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我国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健全完善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