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根据于漪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历程,提炼于漪教师知识建构的主要特点:从人文通识知识的融通到人文素养的立体呈现;以教育教学知识为桥梁与纽带;从知识动态更新、迭代进化到自主生产;从“一切为民族”到拥有教育自信、文化自信。这给予教师发展如下启示:跳出学科知识局限,提升人文通识素养;强化教育知识的学习,发挥教育知识的转化功能;从职前储蓄式学习到终身迭代学习;从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
【关键词】于漪教师知识体系教师专业发展
无论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推进跨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其共同基础都是科学知识。从科学知识的系统建构到教学实践的整体改进,实现知识、思维与育人的有机融通,是教师走向专业成熟的必由之路。“人民教育家”于漪从学生时代的求知到毕业后的执教,从大学攻读教育学到职后改行执教历史、语文,一直行走在不断求知、探索、实践的艰辛道路上;从最初的懵懂、茫然到后来的明理、精深,兜兜转转,曲曲折折,最终成就一代名师。于漪老师的成功之路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迪。本文以于漪老师为例,侧重从教师知识建构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学习体会,抛砖引玉,求教同仁。
一、于漪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历程
依据于漪传记资料,如《岁月如歌》《红烛于漪》《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于漪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历程大致如下:
(一)基础阶段:文化奠基,精神扎根
于漪先后在薛家巷小学、上海崇实小学、民立女中接受小学、初中教育。这期间除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外,于漪获得阅读训练、文学启蒙,培养读书入神、敬畏文字的正确态度,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她尤爱阅读小说。初中教国文的黄老师深深感动了于漪,“每堂课她都那么全身心地投入,与文中的人同悲同喜,那种眼神、那种手势、那种语调经常在眼前晃动,耳边萦绕”。
课外阅读、家庭熏陶也助力于漪成长。于漪家里有一套《评注图像水浒传》,她常和爷爷一起阅读、讨论,了解历史、辨别是非。“这套《评注图像水浒传》是于漪的启蒙读物,一直珍藏在她的记忆深处。”家里还有一册光纸石印本《千家诗》是于漪的好伙伴,“长辈信口悠悠地背唱,她也跟着背了不少篇目,有的甚至在几十年后都能脱口而出”。此外,于漪接受了音乐艺术的熏陶,喜欢踢毽子、跳绳、捉迷藏等体育活动,体验到了童年的快乐。
但是,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长驱直入,于漪就读的薛家巷小学被迫解散。音乐教师上最后一课,含泪教她们唱《苏武牧羊》,“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孩子被深深感染了,心中第一次闯入‘祖国’‘气节’‘亡国奴’这些大字眼,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现在想来,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老师是用‘心’在唱歌,唤起我们幼小心灵的觉醒”。
初中毕业后,于漪先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后来为苏州市第三中学)读书,后来转入省立淮安中学、省立镇江中学接受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是于漪快速成长期,也是她人格初步形成期。于漪怀念教高中数学课的毛振璿老师,“他的课一清如水,思维之敏捷,思路之清晰,语言之简练,推理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我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得益于数学课的毛老师”。于漪还格外敬佩教高中语文的赵继武老师。他是国学大师黄侃的弟子,“他上国文课别说备课讲义没有,有时连课本都不带,学问全在他肚子里”。因赵老师的古诗词教学特别精彩,于漪深深爱上了辛弃疾的词。
“中学老师们教给于漪知识的核,而且让她充满正气。他们撒播下的爱祖国的种子,成为于漪一生受用的精神财富。”镇江中学校训是“一切为民族”。于漪认为:“‘一切为民族’这五个大字掷地铿锵,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我铸造师魂的基因。”
(二)大学阶段:夯实通识,攻读教育
如果说中学求知是溪流潺潺、风光旖旎,那么大学求知则是广阔无垠。于漪求学于复旦大学,虽然攻读教育学专业,但是接受通识教育,获得丰厚滋养。大学国文老师方令孺教授引导学生超越具体文章,认识世事、人情,提升思维,开阔眼界。教中国通史的周予同教授治学严谨、底蕴深厚,他的课纵横捭阖,见解精辟,令人钦佩。教世界教育史的曹孚教授态度亲切,他上课“手无片纸,口若悬河”,他的讲解有理有据、生动有趣。于漪认为:“在老师的教导下,自己成长起来,似乎心胸日日宽广,丰富的知识‘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冯至《十四行集》)。”
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于漪参加过心理学方面的实习,还担任复旦大学学生国剧社的社长,曾登台演唱《女起解》《鸿鸾禧》等剧目。
总之,得益于一批批名师的教导,于漪以博学多才的教师为学习榜样,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三)职后阶段:立足岗位,终身学习
1951年夏天,于漪从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执教文化班。1958年2月,她被调到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后来改制为杨浦中学、杨浦高级中学)。因工作需要,于漪先执教中国古代史,后改为教语文,从此“语文教学研究成为她一生建筑的教育思想大厦的根基与主体”。
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执教期间,于漪因生病住院,可以抽空读历史、读小说、读剧本,篇目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郭沫若的历史剧,曹禺的《日出》《雷雨》《原野》等,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反德国法西斯的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俄国的、法国的、美国的、德国的、苏联的,什么都看,域外风情、域外生活也就略知一二。”
执教历史课期间,于漪边教边学,集中读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还写了《春秋战国的故事》《明清的故事》两本历史通俗书籍。
执教语文课期间,于漪一方面通过备课、研究教材来学习,“为了备好一堂课,我常常花10个小时,20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经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我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系统补课,“于漪勤学苦练三年,掌握了中文系文学、语言学四年课程的基础知识”。她通读过辛弃疾、杜甫和陶渊明的著作,还常读《世说新语》,常翻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在现代作家里面,于漪非常喜欢读鲁迅、闻一多等人的作品。此外,于漪还特别注意阅读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论著,如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张志公等前辈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如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改革开放后,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针对语文工具性论的弊端,于漪提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观点。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于漪广泛阅读相关著作,既吸收意大利维柯、德国洪堡特与魏斯格贝尔、美国萨丕尔与沃尔夫等的研究成果,又学习中国古代《论语》以及朱熹的论著等。于漪曾多次参与组织编写《教师人文读本》。通读《教师人文读本》,我们可以感受于漪对人文教育投入之深、用情之真。
此外,于漪一直喜欢艺术,“对书画作品的钟爱和鉴赏,培养了她的艺术鉴赏力和色彩感。这种对美的理解,融化在她的课堂教学中,让她的教学艺术美不胜收”。于漪对绘画艺术有深刻理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有深刻领会。
在哲学思想方面,于漪有广泛地学习与深厚积淀。(1)“深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精髓”。于漪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发展观,有机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创新。陈小英认为,她以“建立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为己任,而这个“体系”的“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是构成于漪理论素养的第一要素,保证了她的思考和阐释始终处于哲学的层面。”(2)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于漪认为要具备基本的中华文化素养(儒释道),应该阅读《论语》《中庸》《老子》,如想了解佛教思想可以读《心经》。(3)现代西方的哲学思想,如存在主义、阐释学等。在上述哲学思想文化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构成于漪思想的文化根基,“于漪是受中国文化滋养而长成的一棵大树,身上印刻着祖国优秀文化的胎记”。
除教育教学,于漪还担任全国、市级多种社会职务,接触面广泛,可以了解社会多个领域的综合资讯,还有机会访问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考察世界教育前沿。这些方面也助力于漪成为“通才”型教师。
退休后,于漪继续开展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与理论研究,探索建构中国基础教育教师学,期待培养更多拥有教育自信、充满文化魅力的教师队伍。到耄耋之年,于漪还笔耕不辍,不断学习新知,不断创造新知,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
二、于漪教师知识体系建构的特点分析
以上粗略勾勒出于漪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历程,通过综合分析,可见于漪教师知识体系建构的具体特点。
(一)从人文通识知识的融通到人文素养的立体呈现
于漪教师知识建构的底座是深厚的人文通识素养。于漪人文通识素养的形成是人类视野下文学、语言学、历史、哲学、艺术、教育、心理及自然科学基础等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她的独特生命体验、丰富的人生阅历相互融通的结晶。可见,于漪人文通识素养的形成过程,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书本知识、生命体验与世态人情的融通与整合,也是人文通识素养的动态生成和知情意行的立体呈现。如此,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理解于漪为何被称为“通才”型教师,“她的理论建树,源于她广博而深厚的学养”。人文素养实现从知识形态向生命形态的转化,可以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二)以教育教学知识为桥梁与纽带
通过接受复旦大学四年的教育学本科教育,于漪已经建构扎实的教育教学知识基础。毕业后,于漪全身心地投入历史、语文及学校管理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课堂教学实践是我精力聚焦的焦点。”为教好书、培养好学生,于漪从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出发,“边教边学,边学边教”,系统学习、研究历史、中文等学科知识,兼顾修习艺术、哲学思想等人文知识,最终形成以教育教学知识为桥梁与纽带、以学科知识的转化与实践为主线、以育人为旨归的教师知识体系。这种独特的教师知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知识的方向指引,组织架构与桥梁、纽带作用。这是于漪独特教育人生与求知轨迹的综合结果,也是她苦心孤诣探索的结晶,呈现了教育家精神的知识底色。
于漪教师知识体系和一般的教师知识结构类型(以学科知识为本体,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条件,以策略性知识为实践操作)具有本质区别。“一般来说,中文系出身的语文教师,即使再努力进取,也会受本学科长期专门化训练的限制,自囚于‘专业’的一隅,从而往往错失拓展自身专业领域、开发专业发展渠道和完善专业创造功能的机遇。”比较而言,于漪建构的教师知识体系完全超越学科中心本位,旨在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中国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我说的‘中国心’是什么意思呢?你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中国立场、世界视野。”
(三)从知识动态更新、迭代进化到自主生产
于漪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她的教师知识建构呈现与时俱进、动态更新与迭代进化的典型特征。这和一些主要凭借职前教育、靠吃老本为主的教师知识建构有本质区别。于漪的教师知识建构,扎根于真实的教育田野,既是边教边学、学用结合的过程,也是教学、研究与知识生产贯通的结晶。从上述意义上说,于漪建构的教师知识体系是“活的教育学”,是扎根中国土地的自主生产与本土原创,成功实现从接受、吸纳到研究、创造的深刻转型。
(四)从“一切为民族”到拥有教育自信、文化自信
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于漪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绝不是价值中立的过程,而是拥有鲜明的价值理性引领。这就是读书明理,教育报国,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于漪教师知识体系建构的价值引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坚守人民立场,秉持红色基因
作为“草根教师”的于漪,“她孜孜求索,甘为人梯,把一生奉献给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教育事业,铸就了忠诚、坚毅、仁爱、担当的红烛精神,也就是于漪精神”。于漪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充分彰显了“红烛精神”,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与坚定的人民立场。
2.以中化西,与时俱进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于漪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体现以中化西、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在学习、吸纳教师知识的过程中,于漪具有深度的价值自觉,超越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一切外来的东西,首先要同本民族的文化灵魂相融合”。于漪认为,我们需要开放的视野,接纳人类文明的多样智慧,“但是不能以单向迎合西方思想的倾向,把我们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简单地用西方某一个概念、某一个理论来统摄”。我们教育同仁不能满足于给西方教育理论做注脚,要开创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为人类教育发展贡献中华文化独特的智慧。
3.从师法西方到自主创造
百年前,我们全面学习西方的现代教育学,建立最初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实践。百年后,以于漪为代表的一批批名师扎根中国大地,坚守自己的育人园地,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创造,从教师知识的学习建构走向教师知识的本土原创,开启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知识生产的新时代。这充分体现了于漪教师知识体系建构的教育自信,追求以教育自信创建自信的教育。
三、对教师发展的启示
从一线普通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有机融通,适应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需要,我们从于漪教师知识体系建构的成功案例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跳出学科知识局限,提升人文通识素养
无论任教什么学科,教师面对的都是人,是有待成长、完善的幼小生命。作为幼小、年轻的生命,他们最迫切的需要不是特定、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对世界轮廓的大致了解,对人生命周期的初步理解;不是抽象的分数与应试,而是健全生命的完整展开、健康人格的逐步形成。如果正直人格无法形成,独立精神无法养成,学习再多的学科知识也枉然。要避免培养“空心人”“野蛮人”,教师就需要从小注重人文通识素养的培养,做到“教书”与“育人”的融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外,学科之间并无天然的割裂。于漪认为:“学科之间从来都是互通的,比如说我教语文,跟历史、哲学是完全相通的;数理化也是相通的。”“古今中外有很多人都是通才,能够很好地融合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通,辅以人生修炼,教师可以整体提升自己的人文通识素养。这需要教师跳出单学科的知识局限,建构跨学科、多学科彼此融通的知识体系,不断夯实人文通识知识,提升人文通识素养。这不仅要求教师多读中外人文经典著作,还要求教师在育人实践及生命提炼中坚持修炼、修行。
(二)强化教育知识的学习,发挥教育知识的转化功能
学科教师往往存在强化学科本体知识、弱化教育知识的不良倾向。从学科本体出发,采用“掘井”方式,步步深入,这往往是大学专家的方式。但是,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教师往往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的有力支撑及宽广博大的文化视野,与此同时,还需要优化知识结构,强化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确立以教育知识为先导、融通多学科的教师知识类型,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知识在育人过程中的转化功能。
为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意义,于漪认为:“我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认为学习教育专业特别是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师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引领性的重要作用,能够受益终身。”“我一辈子所开展的大大小小的教学改革都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的。”通过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服务教书育人。
(三)从职前储蓄式学习到终身迭代学习
从育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真正需要的是“活的教育学”,能够针对具体学生、具体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与教授。另外,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涌现出的不少新现象、新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为此,过去职前储蓄式学习、职后靠吃老本来执教的模式,完全行不通。当代合格教师需要像于漪那样扎根自己的教育田野,与时俱进地建构教师知识,不断实现教师知识的迭代更新。这就必然需要教师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坚持终身迭代学习,以“未来教师”的知识形态及心态培育“未来的学生”。
(四)从模仿借鉴到自主创新
当前,我们致力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教育强国,迫切需要拥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不能再满足于仅仅模仿西方教育理论,迫切需要从过去模仿借鉴到走向自主创新。这需要广大教师不能只是教育知识的消费者,还应该是教育知识的创造者;不能只是被培训的对象,还应该是教育知识的贡献者。为此,教师需要立足教学岗位,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而且生产教育新知。“教师只有根植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解决我们中国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这样的研究,才具有中国土壤的气象,才具有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总之,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学情不同,教育教学问题也各有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必然存在差异。这需要教师从教育知识的接受者走向研究者、创造者。只有坚持以中化西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发扬人梯精神、攀登精神,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必定可以建成。
【参考文献】
[1]于漪.岁月如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董少校.红烛于漪[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
[3]“申光计划”丛书编委会.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M].上海:学林出版社,2023.
[4]陈小英.于漪语文教育理论成因初探[J].教育,2023(5).
[5]余慧娟,任国平.办教育要明晰“根在哪里,走向何方”:访于漪老师[J].人民教育,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