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内镜医师经常会听到像王先生这样的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胃肠超声造影,以及它和胃镜的区别吧。
胃肠超声造影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来观察胃肠道的检查方法。检查前,患者需要空腹,并口服一种造影剂(类似“芝麻糊”的超声造影剂),造影剂能够充盈胃肠腔,消除胃肠腔内气体和内容物对超声波的干扰,从而改善胃肠超声成像的内环境。通过超声波设备,医生可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结构,以及胃壁状况、胃腔充盈、排空和蠕动情况。
胃镜则是一种内窥镜检查,通过摄像头和光源的细长管子(胃镜)插入胃内,即可获取直观图像,方便医生直接观察胃黏膜层的情况,甚至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或治疗。
黏膜层是多数胃肠道疾患病变所在或起始的部位,然而有些隆起的包块虽表面被正常的黏膜覆盖,但实则可能来源于黏膜下(包括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此时,胃肠镜无法透过黏膜对黏膜下的病变做出诊断,也不能探测到胃肠道外的状况以鉴别该肿物是否腔外压迫造成的。于是,就要派胃肠超声造影“出场”,因为造影剂能够均匀地涂布在胃黏膜表面,增强胃壁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进而清晰地显示胃壁的层次结构,包括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所以可以发现胃肠黏膜下病变,如胃间质瘤、胃淋巴瘤等。回顾王先生的疑问,医生在看了他胃镜报告单上的“胃底黏膜下有隆起(间质瘤待排)”后,建议他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道理就在这了。
看到这您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直接做胃肠超声造影呢?答案是:胃肠超声造影与胃镜不能相互代替!首先,胃肠超声造影对于浅表病变的发现能力有限,且发现病变后也无法取病理进行活检。其次,临床检查要遵循常见到少见、简单到繁琐等原则,黏膜下病变不是常见病变,大部分胃肠道疾病通过胃肠镜即可筛查、确诊,例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因此,做完胃肠镜,又被建议做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绝不是多此一举!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或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耐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胃肠超声造影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对于一些需要活检或治疗的患者,胃肠镜检查则可能更为必要。胃肠超声造影和胃镜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各有侧重,但都需要患者在饮食、药物、健康状态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遵循医嘱和注意事项,有助于确保检查的顺利进行和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胃肠超声造影和胃镜都是常用的胃肠道检查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和情况。在选择检查方法时,患者应充分听取医生的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选择。同时,无论选择哪种检查方法,都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和治疗胃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