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史立典、赓续文脉自古以来被视为造福万代的巍巍大业。2022年,一部《儒典》在曲阜面世,震撼全国。这是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中展现了儒学形成和发展的主脉络,是历代传世文献系统整理的最新成果。
2022年,山东印发实施《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全面起势。其中,赓续“山东文脉”被确定为重点文化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儒典》正是“山东文脉”工程建设重点任务《齐鲁文库》的首部系统文献。
“山东文脉”工程推进以来,山东充分调配全省资源,统筹推进文化典籍系统整理、时代价值研究阐发。2024年9月12日,在第二十一届齐文化节上,齐文化经典文献集成《齐书》发布。这套书共1096册,细致遴选自公元前1044年齐国建立至公元220年东汉政权结束之间的重要典籍,通过权威注释版本与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深入解读齐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思想。《齐书》与《儒典》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齐鲁元典文献的“一体两翼”。
“对文化典籍进行系统整理和阐发,集中展示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推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成果,对于梳理山东文脉、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大深远意义。”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齐鲁文库》学术委员会成员杜泽逊表示。
此外,“全球汉籍合璧”等国家级重点古籍整理工作推进顺利。2017年4月,“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在山东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900多名学者开启了一场对海外珍稀汉籍的寻觅,目前已对五大洲至少9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个藏书机构进行了汉籍存藏调查,现场目验完成50万部境外汉籍的版本目录编纂工作,复制回归近2000种中国大陆缺藏汉籍,出版1093种回归汉籍。
集腋成裘,融会贯通。山东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和资源,先后搭建多个研究阐释平台,推出一批优秀成果。2019年8月成立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以建设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等为目标,持续推进《论语》译介工程,推动出版《儒典》《儒学百科全书》等丛书,与北京大学等16所院校合作办学,联合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已逾1000名。
文化日用而不觉,能否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与实践,是活化传统文化、激发文化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让千年智慧走进千家万户?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走进曲阜,我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曲阜,儒学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现代生活的指南。2014年,曲阜开启首届“百姓儒学节”,围绕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政德、诚信、孝道等主题开展儒学经典大学习活动,在全社会分批分类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宣讲培训、实践养成等主题活动,掀起天天学儒学、人人学儒学的热潮。10年来,通过不断创新“百姓儒学节”活动形式,曲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生活,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孔子思想,增强传承儒家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在2024年“百姓儒学节”期间,尼山镇黄土村为老人们准备了爱心饺子宴,还请了戏班来演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时庄街道时庄管区的6个村,把“百姓儒学节”和全民健身趣味运动会结合起来,促进了邻里间的交流与团结……“‘百姓儒学节’已经成为社区的一项传统活动,不仅弘扬了儒家文化,还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未来,我们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为居民们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享受。”时庄街道李官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孔祥军介绍。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齐风鲁韵的浩荡悠长,通过一项项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具体工作,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呈现出万千气象:“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推动文化活态传承,让匠心传承与现代创意擦出“火花”;“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如火如荼,让传统的人文地理要素以更适应时代需求的面貌焕发出新活力;群众性小戏小剧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唱火了文化、唱热了人心……行走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正凭借文化“两创”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明,因互鉴而鲜活;文化,因传承而不朽。
日前,一场文明交流互鉴的光影之旅在齐鲁大地拉开。在这个冬日,“机遇中国·活力山东”国际摄影季——世界百位摄影大师走进齐鲁大地活动启幕,来自国内外的摄影大咖,将镜头聚焦山东,捕捉这片土地的生机与活力,开启一场独特的文明和艺术对话。
这次邀请全球摄影名家走进山东,既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活动,也是一次相逢老朋友、结识新朋友的暖心聚会。“我对淄博陶瓷琉璃的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同时这里的展品做工精细、外观美丽,我相信淄博能在这方面越做越好。”摄影师加布里埃尔·约瑟夫·奥肖尼西在参观中国陶瓷琉璃馆后,被展架上各种琳琅满目、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陶琉作品所深深震撼。他举起相机调整参数,力求捕捉到最美画面。国际摄影师们也纷纷表示,将把在山东、在淄博的所见所闻通过镜头传达给更多的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山东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走进山东、爱上山东。
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到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从“走读中国”中外网络媒体交流活动到“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海外推介,从古典文明到现代时尚,从文脉传承到文明交融,山东积极推动构建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传播格局,通过出访交流、合作办学、学术交流、商贸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国际“朋友圈”。大批中外学者、国际友人通过一场场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文明对话,促交流互鉴、增深厚友谊,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喻成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它的树干之所以又粗又壮,是因为它的根扎得很深、很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突出的优势之一,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朝明发自内心的话。他表示,要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明互鉴,用自己的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奉献一份光和热。
“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一条河,这条河从前天流到昨天,从昨天流到今天,它还要流到明天……”正如杨朝明所说,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山东定能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交相辉映,这不仅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应有之义,也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要途径。
编辑/刁艳杰
Pursuing“Innovation”,EnablingCultural“Innovation”toTakeRootamongtheMasses
Astheplacewherethe“CreativeTransf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culturewasfirstproposed,Shandonghascultivatedafertilegroundforhumanities,focusedonbreakingnewgroundwhileupholdingfundamentalprinciples,systematicallyimplementedtheActionPlanonBuildingaNewBenchmarkfor“CreativeTransf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andwrittenachapteronculturalinheritance,protectionandinnovationwithitsuniquepractice.
In2022,ShandongissuedandimplementedtheActionPlanonBuildingaNewBenchmarkfor“CreativeTransf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2022-2025),carryingoutthe“CreativeTransf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onallfronts.Continuing“Shandong’sCulturalContext”hasbeendefinedasamajorculturalproject.Shandongplanstofullyresearch,protect,compileandpublishShandong’sinheriteddocumentswithin10years,andsimultaneouslybuildadigitallibraryofShandongdocumentsandanewmediacommunicationplatform.
The“ShandongHandicrafts”advancementprojecthasfacilitatedtheactiveinheritanceofculture,andigniteda“spark”betweencraftsmanshipinheritanceandmoderncreativity;theconstructionoftheculturalexperiencecorridor–“FourCorridorsandOneLine”isinfullswing,allowingtraditionalhumangeographyfactorstoradiatenewvitalitywhilebetteradaptingtotheneedsofthetimes;shortplaysrelatingtothemasseshavebeenintroducedtoscenicareas,commu-nitiesandruralareas,increasedthepopularityofculture,andbroughtspiritualwarmthtotheaudience…
Shandonghasactivelyboostedthebuildingofacommunicationpatternof“friendlycities,friendlyschools,friendlyenterprises,friendlymedia,andfriends”,andcontinuedtoexpanditsinternational“CircleofFriends”bymeansofvisitsexchanges,cooperationineducation,academiccommunication,businesstradecooperation,andsoforth.AlargenumberofChineseandforeignscholarsandforeignfriendshavepromotedexchangesandmutuallearningamongcivilizations,deepenedfriendship,andfacilitatedculturalinheritance,development,exchangesandcooperationthroughdialoguesamongcivilizationsacrosstimeandspaceandbeyondb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