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一)

2025-01-18 00:00:00邵鹏李娜袁媛
中学生阅读·高中·高考 2025年1期
关键词:集体媒介建构

存少辉/设题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众媒介通过对日常信息的采集、编辑、记载、报道,形成一种以大众媒介为主导的社会信息记忆,这一过程使得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之间形成某种必然的“亲缘关系”。蔡元培在所作的《(新闻学大意)序》中说:“余惟新闻者,史之流裔耳。”李大钊也有过类似的论述:“报的性质,与记录的历史,尤其接近,由或种意味言之,亦可以说‘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可见没有媒介记忆,就没有历史记忆。媒介记忆在前,是上游;历史记忆在后,是下游。上游生态决定下游水质。这两者都以事实为依据,主张秉笔直书、用事实说话。

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都是对社会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和编撰的过程,但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新闻媒介作为人类社会中专司信息采集与传播的组织机构,承担的更多是信息传播职能。新闻媒介采集与编撰社会信息的直接目的,就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并从中获益。因此,能否及时地向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就成为大众媒介能否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构成了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在建构上的最大不同。历史记忆作为一种社会信息的采集与编撰模式,其本身并没有直面受众需求的紧迫感与依附感,也就是说历史记忆的建构者无须把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作为直接目的,无须过多地考虑信息传播的效果,也不靠销售额和广告维持生存。

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是历史观;新闻最重要的不是新闻观,而是事实。新闻媒介对社会信息的采集与传播遵循新闻价值标准,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其中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区别尤为显著的,是时效性和趣味性两项。媒介记忆对时效性的追求近乎严苛,信息越新越好。但对历史记忆的建构而言,所记不嫌其旧,时效性恰是最不需要被过分关注的。传统的历史记忆通常较为严谨,对于“戏说”式的趣味性记载或娱乐性叙说并不认可,而比较重视那些已成过去的,能反映客观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具有认知价值、史料价值的事实。

历史记忆的构建是一个对社会信息系统的“纯化”过程,即对近乎迷雾般的社会信息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形成一种具有历史观、逻辑严谨、表述精确、在时间维度上循序渐进式线性排序的建构模式。凭借着历史呈现中特有的因果叙事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因果关系就如同数学公式般地被推导出来。与系统线性的历史记忆不同,媒介记忆往往是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媒介记忆的碎片化是指新闻事件的瓦解与分化,也就指向事实性信息传播的零散性、非连续性和非完整性,以及对新闻事件评价的多元化、碎片化和异质性。

因此,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就像在两个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它们可能有时并列前行,也可能有时共享站台,但它们的轨迹、目标和终点不尽相同。

(邵鹏/文,摘编自《新闻大学》2012年第5期文章《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协同互动的新路径》)

材料二:

1925年,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它包含了特定群体的文化、经验与价值,对于那些“记忆之外”的群体成员而言,集体记忆是他们认知、理解、维护族群的重要依据。集体记忆具有凝聚社会的功能,对内促进认同与融合,对外实现区隔与“划界”。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记录个体记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深刻影响了集体记忆的建构。

技术发展和媒介赋权使普通人在撰写自传记忆的同时,也成为建构集体记忆的庞大群体的一分子。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数十亿人创建了社交账号。个体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声渠道,不仅能够全方位、全天候地建构自己的记忆,也深深地参与到集体记忆的构筑当中,全民皆成为集体记忆的书写者。2016年,来自四川的农村姑娘李子柒通过拍摄自己在老家生活的视频,在YouTube等海外平台上获得了大量关注而迅速走红,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式的田园生活及中国传统文化,她成为我国跨文化传播的现象级人物。李子柒等自媒体博主借助社交媒体走红,不仅让很多外国网友重新认识了中国,也成为“构建国家形象”集体记忆的重要转折点。

集体记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需要被具体化才能成为个体的记忆,还需要被物化才能承载文化意义。在传统媒体时代,集体记忆的形成和被社会认可主要依附于媒介产品。因此,作为传递信息、塑造规范的载体,媒介对集体记忆的塑造和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调试着过去的模型和现在的经验。另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与集体记忆是同步的,不论是回忆过去还是认识当下,媒介框架限制了个体吸收集体记忆的角度和内容。媒体报道什么,用户就看什么,媒体诠释的立场和价值会逐渐渗透到用户当中,对用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人人都能做自媒体的社交媒体时代,用户的普遍参与使传统媒体的权威解释地位降低。媒介记忆“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的主导地位,被多元化的“自下而上”的民间自主议程设置弱化,用户更倾向于主动选择与自己既有价值观一致的事实和意见,而不愿被媒介“训导”。集体记忆因此呈现出社区化、个性化、圈层化的趋势,“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集体记忆便不复存在,年纪相仿、价值观相同、兴趣爱好一致的群体拥有了多元化的集体记忆。

(李娜、袁媛/文,摘编自《新媒体研究》2022年第24期文章《社交媒体时代集体记忆的嬗变与危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是两种社会信息采集与编撰模式。以大众媒介为主导的媒介记忆,是历史记忆存在的前提。

B.新闻媒介主动采集与编撰社会信息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主要是出于对传播效果的考量。

C.历史记忆有选择性地对社会信息进行“提纯”,按一定的历史观和线性时间顺序,系统地呈现社会信息。

D.在社交媒体时代,集体记忆的建构受到个体记忆的深刻影响,甚至成为一个全民可参与的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分析报纸与历史的关系,论述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关系。此处“媒介记忆”中的“媒介”,主要指传统新闻媒体。

B.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虽然有诸多不同,但如果媒介记忆在呈现社会信息时足够严谨、精确,就可能与历史记忆产生交集。

C.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个体记忆记录的方式,进而影响集体记忆的书写,但并不影响社会共识。

D.由于自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权威解释地位降低,传统媒体如果一味呈“训导”姿态,可能无法适应集体记忆多元化的趋势。

3.根据材料二和下面图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多元化的“自下而上”的民间自主议程设置,正影响着媒介浅层记忆。

B.像李子柒这样的自媒体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可以通过影响媒介浅层记忆来塑造集体记忆。

C.媒介框架限制了个体吸收集体记忆的角度和内容,会影响媒体浅层记忆。

D.年纪相仿、价值观相同、兴趣爱好一致的群体构建的媒介浅层记忆和媒介深层记忆,会积淀为多元化的集体记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__________

5.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人应该如何认识媒介记忆,参与书写集体记忆?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

答:__________

文本导读

这是两则与媒介记忆有关的材料。材料一主要论述了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区别与联系。从目的、遵循标准、建构模式等方面,阐述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特征,指出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材料二主要论述了“集体记忆”的概念,以及媒介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关系。从记忆主体多元化、媒介记忆弱化等角度,指出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记录个体记忆的方式发生巨变,影响了集体记忆的建构。

试题精讲

1.[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等能力。

B项,“主要是出于对传播效果的考量”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新闻媒介采集与编撰社会信息的直接目的,就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并从中获益”,可知新闻媒介主动采集与编撰社会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并从中获益,而非“出于对传播效果的考量”。

2.[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分析、评价信息,根据获取的信息进行推断等能力。

C项,“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但并不影响社会共识”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集体记忆’的概念: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以及“集体记忆具有凝聚社会的功能,对内促进认同与融合”等内容,可知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共识。此外,从材料二末段中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集体记忆便不复存在”,也可看出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共识产生的影响。

3.[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对比图文信息,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推断等能力。

B项,“像李子柒这样的自媒体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影响媒介浅层记忆……”对图文的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的“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表达渠道,数十亿人创建了社交账号…,…全民皆成为集体记忆的书写者”“李子柒等自媒体博主借助社交媒体走红……成为‘构建国家形象’集体记忆的重要转折点”等内容,可知在社交媒体时代,通过社交账号发声的李子柒等自媒体博主,即试题图片中的“媒介记忆的书写者”。根据图片,可知“媒介记忆的书写者”影响的是“媒介深层记忆”,而非“媒介浅层记忆”。

4.[参考答案]①首先,指出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关系,再引用蔡元培与李大钊的话印证这种关系。②然后,分别从目的、遵循标准、建构模式等方面,论述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异同。③最后,以比喻论证作结,强调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联系和差异。(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论证思路、论证结构等能力。

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很清晰,属于“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指出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关系;第二、三、四段分别从目的、遵循标准、建构模式等方面,论述媒介记忆与历史记忆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最后一段为比喻论证,总结全文,阐明论点。

5.[参考答案]①认识到媒介记忆以获益为目的,追求时效性和趣味性,具有个性化、碎片化等特点,不一定逻辑严谨、表达精确。②认识到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的普遍参与,会使集体记忆呈现出社区化、个性化、圈层化的趋势:个人应全面看待信息,理性发声。③利用社交媒体这一发声渠道,帮助集体记忆发挥凝聚社会的功能,并参与构建积极的国家形象。(言之成理即可。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结合获取的信息解决问题等能力。

答题时,应综观两则材料,从“认识媒介记忆”和“参与书写集体记忆”两方面作答。“认识媒介记忆”的相关内容,两则材料中均有涉及。“参与书写集体记忆”的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此外,要注意题干中“在社交媒体时代”这个限定条件。根据材料二,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声渠道,全民都成为集体记忆的书写者。

针对“认识媒介记忆”,材料一从目的、遵循标准、建构模式等方面,论述了媒介记忆的特征;材料二从媒体与用户的地位转换等角度,论述了在社交媒体时代,媒介记忆弱化。针对“参与书写集体记忆”,材料二从集体记忆书写者等角度,突出了在社交媒体时代,个体在建构集体记忆时的作用。最后,筛选、梳理相关信息,并进行阐述即可。

猜你喜欢
集体媒介建构
我为集体献一计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42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警犬集体过生日
建构游戏玩不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