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2005—2022年中国对东盟知识产权出口额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分析,基于引力模型探索影响中国对东盟知识产权出口的影响因素,测算不同国家的出口效率,据此对其市场类型进行划分,并对2022年的贸易潜力以及未来可拓展空间进行了详细测算,最后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提出中国将来与之贸易的相应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东盟;知识产权;出口潜力;引力模型;出口贸易
图分类号:F752.62;F74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1(a)--05
1引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演变和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知识产权贸易已成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提质增速的突破口。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寻找新的市场和贸易伙伴。东盟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不仅在知识产权贸易方面展现出潜力,还存在一些挑战。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与东盟知识产权产品贸易效率和拓展空间,进一步利用国际市场推动双方贸易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深入合作的发力点。
2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中国知识产权出口潜力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王丽丽和张会清(2017)探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效率,发现存在显著非效率性[1]。汤春玲等(2018)对61个沿线国家的出口潜力进行了数值评估,并将这些国家分为三个潜力等级[2]。侯敏(2017)和匡增杰(2019)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潜力,认为潜力巨大[3]。王颖和郜志雄(2021)实证研究了影响美国知识产权出口的因素,包括FDI存量和税收政策[4]。
针对中国与东盟的出口贸易,AnqiZhou(2022)指出机电设备在贸易中占重要比重[5]。HiepXuanTRAN和NhanThanhThiHOANG(2020)通过分析2000—2018年数据,强调了高技术产品贸易的重要性[6]。EvelynS.Devadason和V.G.R.Chandran(2019)通过SFA方法分析越南与中国的农产品贸易,认为出口效率有提升空间[7]。何欢和蓝珊珊(2021)建立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发现双边贸易效率在上升[8]。李奇璘和姚莉(2022)研究显示,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互补性因RCEP而增强[9]。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知识产权出口,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研究则聚焦于工业与农业产品领域。鉴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紧密性及RCEP的生效,中国对东盟的知识产权出口值得更多关注,以促进双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我国知识产权出口贸易现状
本文选取东盟十国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三个类别:发展中经济体(包括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新兴工业经济体(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以及高收入经济体(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研究范围涵盖广义知识产权贸易所包含的产品类别,依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对知识产权产品的分类标准,即研究与开发、矿藏勘探与评估、计算机软件与数据库、娱乐及文学和艺术品原件。鉴于矿藏勘探与评估的专业估价不属于海关体系的职能范畴,故不纳入本文统计范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查指南》,计算机软件与数据库以及娱乐、文学和艺术品被归类为核心版权产品,并依据商品的SITC(rev.3)编码进行统计。研究与开发产品则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2019)》进行分类统计,涵盖信息通信技术制造业、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医药医疗产业以及环保产业五大类别。
从整体上看,2004—2022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额经历了显著的增长轨迹,且呈逐渐递增状态,从最初的684亿美元增长至5039亿美元。从各个经济带的出口额来看,2022年,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出口额达1610亿美元,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额为1633亿美元,而对高收入经济体的出口额维持在1610亿美元。可以看出,中国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到新兴经济工业体国家的贸易额要高于高收入经济体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国家,并且发展中经济体国家的出口总额最少。其中,高收入国家数量少,虽然总体贸易额低于新兴工业国家,但单个国家的出口额高于其他两个经济体国家。因此,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新型工业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存在较大的贸易拓展空间。
同时,我国对东盟十国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领域和市场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程度不同导致对东盟国家知识产权出口贸易结构差异较大。例如,目标市场上存在一定差异,针对东盟国家中的高收入国家,中国通常出口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产品,以满足这些市场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国家的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则较少。
4我国对东盟国家知识产权出口潜力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影响中国对东盟知识产权出口贸易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对东盟的知识产权出口贸易进行剖析,旨在评估贸易潜力,并针对性地提出策略建议以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4.1模型构建
关于贸易潜力及效率研究,本文鉴于BatteseandCoelli(1992)提出一个适用于面板数据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完善SFA分析,该模型被称为时变无效性随机生产前沿模型[10]。基本形式如下:
式(1)~(3)中:Tijt表示中国对东盟十国的实际贸易额,Xijt为影响贸易的因素,包括双方的GDP、人口以及地理距离等因素,α是待估计的参数向量。Vijt表示外界冲击的随机影响因素,服从均值为零的正态分布;Uijt为非负的贸易非效率项,是难以被观测到的人为影响因素,与Vijt互不干扰,通常假设其服从截尾正态分布或半正态分布。
T*ijt表示中国对东盟十国出口的贸易潜力,即无贸易摩擦下的理想贸易额。TEijt表示贸易效率,即实际贸易额与贸易潜力的比值,取值在0~1,用来衡量双边贸易的发展水平及潜力。当双边贸易不存在贸易非效率项,即Umnt=0时,TEmnt=1,双边实际贸易额等于贸易潜力贸易;当双边贸易存在贸易非效率项,即Umngt;0时,双边实际贸易额小于贸易潜力。由此提出时变模型:
式(4)中:η为待估计参数,表示贸易非效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η=0时,贸易非效率不变;η≠0时,贸易非效率随时间递增或递减。贸易非效率项μ设定为:
式(5)中:zijt表示影响贸易非效率的人为因素,λ为待估参数,εijt为随机扰动项。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全模型:
Tijt=β0+β1PGDPit+β2PGDPjt+β3POPit+β4POPjt+β5DISijt+vijt-uijt(6)
uijt=α0+α1PSjt+α2INTjt+α3IPPjt+α4FTAjt+α5IFDjt(7)
式(6)中:Tij表示t时期i国与j国知识产权出口额,PGDPit和PGDPjt分别表示t年i国和j国人均GDP,反映两国经济规模;POPit和POPjt分别表示第t年i国和j国的人口数量,反映两国的消费需求水平;DISij表示两国间距离,反映两国间的运输成本高低。
式(7)中:μijt表示贸易非效率;PSjt表示t时期j国的政治稳定性;INTjt表示互联网普及率,代表t时期j国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IPPjt表示t时期j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FTAijt为虚拟变量,表示i国是否与j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若已签署,则取1,否则取0;IFDjt表示t时期j国的投资自由度;i代表中国,j代表东盟国家。
4.2变量及数据来源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知识产权出口贸易额(T),单位以美元计,数据来自UNComtrade,时间跨度为2005—2022年;PGDP和人口数据来自WDI数据库,分别采用美元和人作为度量单位;距离数据以千米为单位,数据引自CEPII数据库。
政治稳定性数据来源于WBWGI数据库,互联网普及率数据来源于WBWDI;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数据参考《全球竞争力报告》;自由贸易协定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站;投资自由度数据来源于美国传统基金会官方网站。
4.3模型验证与实证分析
4.3.1适用性检验
本文采用似然比检验(LRT)对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适应性和动态特性进行了评估,旨在确定最为恰当的模型架构。数据显示,假设贸易非效率项恒定不变以及不随时间演进而变的假设均被驳斥,从而进一步印证了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适用性(表1)。
4.3.2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本文运用时变模型与非时变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旨在评估结果的稳健性,详细结果如表2所示。所得估计值的γ系数均接近于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中国与东盟间知识产权产品贸易存在非效率性的假设。
表2数据揭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人均GDP与双方知识产权贸易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表明经济体量的扩张有助于促进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具体而言,中国人均GDP的回归系数为1.213,高于东盟国家的0.821,这一差异表明中国经济规模对双边知识产权贸易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在人口因素方面,东盟国家的人口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正向影响,意味着人口的增长有助于推动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相反,中国的人口系数在相同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负向,这可能归因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增长更多地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同时增加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力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外贸易的需求。此外,两国间地理距离的回归系数为-2.622,表明距离的增加对双边贸易构成了阻碍,这与预期的理论方向相符,即地理距离的增加不利于进行知识产权贸易。
4.3.3贸易非效率模型的回归结果
本文应用Frontier4.1软件对贸易非效率模型进行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估计结果表明,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且数值接近1,这一结果显示出在短期内,可变的人为因素对贸易效率的损失具有重要影响。政治稳定性作为解释变量,其回归系数为负且统计显著,意味着东盟国家较高的政治稳定性有利于增强中国与东盟知识产权产品贸易的效率。互联网普及率的系数为负,表明东盟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助于减少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障碍。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系数为负,表明出口国和进口国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能够降低双边贸易的阻碍,尽管这与预期相悖,但东盟国家较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能够确保进口产品获得适当保护,吸引更多外国供应商,从而导致中国对东盟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的增加。自由贸易协定(FTA)签署状况的回归系数为-2.367,该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签订的FTA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双方农产品贸易的非效率性。另外,投资自由化水平的系数为0.092,此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暗示着投资自由度的提升可能会对双边农产品贸易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投资与贸易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即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开放政策更倾向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非促进贸易往来。
5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效率及潜力分析
贸易效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其潜在贸易利益的能力,即在给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等手段,实现最大化的贸易收益。贸易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贸易表现。图1是利用frontier4.1计算的2008—2022年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知识产权贸易效率。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十国整体的知识产权贸易效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效率一直居于高位,2018年以后,中国与柬埔寨的贸易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中国与老挝、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的贸易效率仍有待提升。
贸易效率的量化指标被设定在0~1的区间,这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揭示了中国与东盟在知识产权产品交易领域的效率未达到最佳水平。本文借鉴赵金鑫与田志宏(2019)的方法,对市场类型进行划分,将其细分为冰山型(0~0.3)、发展型(0.3~0.6)、扩张型(0.6~0.9)以及饱和型(0.9~1)四个类别[11]。结果显示,2008年,高收入经济体的贸易效率整体上居于领先地位,而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贸易效率相对较低,且两者之间差异较为显著。然而,截至2022年,发展中经济体中的柬埔寨和缅甸两国的市场类型已从2008年的冰山型转变为扩张型,表明贸易市场逐步走向成熟,贸易潜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中国与文莱、越南、缅甸等发展中经济体国家以及所有新兴工业经济体国家的贸易效率仍处于冰山型阶段;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贸易市场类型保持不变。
本文对2022年的贸易潜力以及可拓展空间进行了详细测算。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中国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的贸易效率较高,但贸易潜力较小,说明双方已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贸易流程和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和高效。这意味着在现有的贸易框架下,双方能够高效地进行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因此,双方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增长点以实现贸易关系的持续发展和贸易潜力的进一步挖掘。中国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的贸易效率较低,但是贸易潜力巨大,这得益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贸易便利化以及基础建设的和物流的不断发展。中国与文莱、老挝这两个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中国与越南的贸易额巨大,但是贸易效率较低,揭示了两国可能在供应链管理、产业结构、贸易政策、市场准入、投资合作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两国贸易效率的提升。通过持续的政策优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贸易效率,实现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经贸合作。
6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结合我国对东盟知识产权的出口现状进行了规模分析与结构分析,并搜集2005—202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出各国的贸易潜力。通过实证可以看出,我国和东盟十国的GDP、人口、地理距离等五个变量均与我国对东盟的知识产权出口显著相关,其中地理距离和我国的人口数量为负相关,其他变量均为正相关。另外,通过贸易潜力测算得出,我国对东盟十国出口知识产权的贸易可拓展空间整体较大,个别国家潜力有待发掘。
6.2对策建议
综上,本文提出建议: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我国应在出口产品中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企业和创新者的意识。积极与东盟国家政府合作,推动制定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提高侵权惩罚力度。二是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我国需要拓展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合作,建立更紧密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关系。在知识产权方面,促进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建立专业的合作平台,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合作。三是结合本地化需求开拓各国市场,为提升中国知识产权产品在东盟市场的占有率,应依据各国市场特性制定适应性策略。从贸易潜力的角度出发,一方面,中国应维持并进一步扩展对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知识产权产品出口规模;另一方面,应积极开拓文莱、老挝等市场份额较小的国家市场。同时,持续巩固并提高对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等贸易效率较高的国家的出口力度,以实现对中国与东盟十国间知识产权出口贸易潜力的最大化挖掘。
参考文献
王丽丽.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2):51-59.
汤春玲,邵敬岚,李若昕,等.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出口贸易潜力[J].经济地理,2018,38(9):30-37.
匡增杰,高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潜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35(13):122-124.
王颖,郜志雄.世界知识产权贸易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美国的面板数据[J].2021(3):72-67.
ZhouA.CurrentSituationandPotentialofTradeCooperationBetweenChinaand10ASEANCountries[C]//.FrancisAcademicPress,2022.
TRANXH,HOANGTTN,NGUYENTA,etal.China-ASEANTradeRelations:AStudyofDeterminantsandPotentials[J].TheJournalofAsianFinance,EconomicsandBusiness(JAFEB),2020,7(9).
DevadasonSE,ChandranV.UnlockingtheTradePotentialinChina-ASEANRelations:TheChina-VietnamContext[J].JournalofSoutheastAsianEconomies(JSEAE),2019,36(3).
何欢,蓝珊珊,陈国辉.基于贸易效率视角的中国与东盟贸易潜力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5):122-128.
李奇璘,姚莉.RCEP背景下中国-东盟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J].国际贸易,2022(2):89-96.
Battese,G.E.andCoelli,T.J.(1992)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TechnicalEfficiencyandPanelData:WithApplicationtoPaddyFarmersinIndia.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3,153-169.https://doi.org/10.1
赵金鑫,田志宏.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效率[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111-1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