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析古代垂钓文化对于促进现代中国垂钓文化的繁荣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广一种“健康、绿色、共享”的生活方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古代垂钓文化的四个关键方面:垂钓文化的定义;垂钓文化的历史演变;垂钓的实践方式;垂钓动机。发现垂钓对今天生活具有启发意义:垂钓鼓励现代人追求绿色生活;垂钓工具和技术的推陈出新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创新;垂钓与现代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相契合;垂钓可锻炼人们的耐心和观察力,鼓励人们尊重自然。
关键词:垂钓文化;休闲活动;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8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086-04
An Exploration of Fishing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Zhu Minhao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Abstract: Exploring the fishing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hold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making its modern fishing culture prosperous, and also helps to promote a lifestyle that is “healthy, green, and shared”. With a syst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four key aspects of the fishing 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namely the definition, evolution, techniques, and motives of fishing, this paper finds its following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Fishing encourages modern people to pursue a green lifestyle;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in fishing tools and techniques also inspires people to keep innovating; fishing aligns with the healthy lifestyle advocated in modern times; fishing can cultivate patience and observation skills, and encourages respect for nature.
Keywords: fishing culture; leisure activity; cultural heritage
垂钓,这项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活动,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垂钓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从古代的渔猎生存到现代的休闲放松,垂钓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古人在垂钓中追求的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将这项活动融入生活的?本文将探索中国古代垂钓文化的内涵,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新价值和意义,以及它如何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中国古代的垂钓文化历史悠久,垂钓不只是一种获取食物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和休闲活动。起初,垂钓起源于古代先民的渔猎生活[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它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趣味和智慧的休闲方式。在垂钓活动中,钓竿、钓线和鱼饵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讲述了他们的生活故事,也反映了士族文人的精神追求,展现其对自然和谐共处的理解和尊重。今天,垂钓已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对促进身心健康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垂钓文化。
(二)研究意义
古代垂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通过研究古代垂钓文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化特征。古代垂钓常常与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寄托。古代垂钓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探究中国古代的垂钓文化,从中华民族垂钓发展历程中汲取优秀营养,能够帮助现代人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也为当代垂钓产业赋予文化内涵。
二、垂钓文化的内涵
垂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垂钓活动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原始人类把垂钓作为生存手段。从近些年在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鱼钩和鱼叉可以推测出,原始人类已经普遍会使用工具进行垂钓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垂钓逐渐成为陶冶情操的休闲活动,借垂钓来表达自己的宇宙人生观、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态度。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说苑·指武》中:“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这里的“文化”是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与本文关于“文化”的定义区别较大。在西方,“文化”的定义最早在泰勒的《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3]泰勒强调文化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垂钓文化同样如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著名学者余秋雨在演讲中曾言:“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他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4]本文沿用余秋雨的文化定义,认为垂钓文化是体现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以及垂钓过程所体现的信仰的总和,是从古至今所有垂钓过程中的集体人格和精神境界。垂钓被视为一种对自然和环境的敬畏和热爱,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追求。在垂钓中,人们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与鱼儿斗智斗勇,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和努力的价值。
古代垂钓活动中的主体,如钓者、鱼儿或渔翁(渔父),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例如,钓者隐喻士人的独立精神,鱼儿的隐喻则与士人的政治参与和物质追求相关联,而渔父隐喻则生动呈现了中国古代士人的困境、心态及出路。垂钓与王道、士人文化精神紧密相关。垂钓不仅是君王治国的一种象征,也是士人阶层表达自己政治立场和精神追求的方式。
三、垂钓的发展脉络
垂钓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经把鱼、贝类作为食物来源。到了新石器时代,捕鱼技术和能力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多种捕鱼方法。据考古资料显示,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产生了举世瞩目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这些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鱼钩和鱼叉,也就是在距今6 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可能就存在垂钓活动[5]。有具体文字记载的垂钓活动是在《诗经·卫风》中记载:“籊籊竹竿,以钓于淇”[6]9,这表明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使用竹竿在江河湖泊边进行垂钓了。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人喜欢依水而居[7],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居住便于垂钓来提供生活所需。进入魏晋时期后,垂钓又被蒙上一层蒙胧的面纱,不仅是食物来源,也是魏晋隐士们听琴声悦耳享垂钓之乐的“众眇之门”。
有文字记载进行垂钓的第一人是姜太公,唐朝诗人白居易专门作了一首诗《渭上偶钓》,对姜太公垂钓之事进行了一番感慨,可见姜太公成为后世有志之士期待被君主赏识的典范。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钓鱼技术有了巨大进步。青铜鱼钩的问世标志着钓鱼的历史进入了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鱼钩制作更为精巧,如河南安阳战国墓出土的铜鱼钩,钩柄部已残,残长1.8厘米,是圆形鱼钩的典型。宋朝时期,垂钓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鱼竿的制作技术相当精湛,多采用竹子、木材等天然材料,经过精细的加工,使其既轻便又牢固。
宋朝时期,垂钓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鱼竿的制作技术相当精湛,多采用竹子、木材等天然材料,精细的加工使其既轻便又牢固。宋朝还出现了专门的鱼竿制作工坊,生产的鱼竿质量优良,深受广大垂钓爱好者的喜爱。文人墨客对垂钓情有独钟,认为垂钓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因此垂钓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活动,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喜爱。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也加入垂钓的行列中来,抛竿成为宋朝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四、垂钓的实践方式
垂钓活动离不开垂钓工具,春秋战国时期垂钓工具的制作已经炉火纯青了,特别是钓竿、钓钩的制作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制作钓竿的材料先后选用过荆条和竹子,由于荆条的柔韧性不够慢慢被淘汰,而竹子经过曝晒干燥后柔韧性强、硬度高。钓线最早是用兽筋或者是动物的肠子制成。我国的丝织业是进入商周时期才发展起来的,到了商代末期,开始使用骨制鱼钩和麻或野蚕丝制成的钓丝。在《诗经·小雅》中就有“之子于钓,言纶之绳”[6]10,意思使用蚕丝或者丝线去钓鱼。进入唐宋以来,用丝线钓鱼就非常普遍了,如杜牧诗《赠渔父》中“芦花深泽静垂纶”。从清代画作《月夜渔隐图》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已经发明了可以省力的轮竿,不仅可以自由调整钓线的长短,还可以避免钓线杂乱。垂钓也离不开鱼饵,姜太公直钩垂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普通人若是选择这种方式进行垂钓就很可能变成一场空。宋玉在《钓赋》中记载:“饵以蛆蟋”[8],可见古人是以软体动物或者昆虫作为鱼饵,与现今相差不大。
五、垂钓的动机
垂钓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多重功能。它既是文人雅士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方式,也是普通百姓休闲娱乐的活动。宋代的垂钓文化尤为兴盛,钓鱼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活动,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喜爱。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详细记载了皇帝宋仁宗和宋真宗经常邀请大臣们在宫中举行钓鱼比赛[9]。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南宋开金明池、琼林苑为钓鱼场,官府特地设立“池苑所”来监督买票才能垂钓[10]。这些记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社会生活的一瞥,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垂钓的态度和垂钓文化氛围。
首先,鱼肉是生存补给,是一种高蛋白来源。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原始人类乘舟在东海—杭州湾一带捕鱼果腹,进入封建社会后,鱼肉也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提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鱼肉的获取相比于其他的生禽猛兽而言,是更为便捷、安全的高品质食物来源,只要手持钓竿在江河湖泊边等待即可,而且鱼肉由于蛋白质结构松散,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
其次,垂钓者往往把垂钓结果作为实现人生追求的象征。我国古代大部分士人饱读诗书,在儒家文化的氛围中耳濡目染,通过为统治阶层服务,为他们出谋划策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姜太公垂钓没有用鱼饵,而是直钩垂钓,显然姜太公本意不在于垂钓过程,而在于垂钓的结果,他想要借助周武王的赏识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见地,对于姜尚而言,得到周武王的赏识就是他的人生追求。1 600多年后,孟浩然泛舟于洞庭湖之上,望着烟波渺渺的湖面,忽然想起姜尚在渭水之上钓鱼受到君王的赏识,他便挥笔写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是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干谒之作,他借姜尚钓鱼的典故隐晦地表达了自己想要施展政治抱负的意愿,可见后代的文人雅士已经把“姜太公钓鱼”当作想要施展政治抱负的代名词了。
再次,垂钓结果是鱼,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古代社会由于医疗条件低下,人口出生率不高,人们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寻求一个精神寄托,表达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恰好,鱼腹是多子的,繁殖能力强,生存率高,象征着多子多福、多产丰收。浙江余杭县反山墓葬出土的白玉鱼,经过考古证明即含有这种象征意义。垂钓活动蕴含着对生活深刻的哲学思考,《庄子·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11],庄子以一种奇异夸张的方式表现了鱼超乎寻常的神化色彩。在道教中,认为鱼是可以沟通两岸三界的祥瑞之兆,被称为“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其中间部分也有鱼的形状,被称作“阴阳鱼”,可见鱼不仅有寄予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也有祈祷长生不老、生死转化的心灵慰藉。
最后,垂钓在古代文学中常常与隐逸、超脱、智慧意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文人墨客中有不少向往着渔翁的生活,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都曾以垂钓为题材创作诗歌,他们通过垂钓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提到渔翁,不少人会想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再配上南宋绘画大师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构成一位清高、豁达的渔翁形象。而柳宗元正是这渔翁形象的典型代表,《江雪》写于柳宗元被贬柳州期间,诗中的渔翁在白雪皑皑、人迹罕至的山野中垂钓,表达了诗人清高而又痛苦的心情。柳宗元被贬柳州十年有余,在这期间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除此之外,在文学领域也佳作频出,把自己置身于旷野,写诗写游记,表达了自己对于豁达人生的追求,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唐朝另一位诗人,因不满官场黑暗常在太湖边垂钓,他就是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他垂钓时有一个特点就是直钩垂钓,并不用鱼饵,他并不在乎垂钓结果是什么,而是享受垂钓过程,这就是他寄情山水、怡然自乐情趣的体现。
六、古代垂钓文化对现代的启示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开始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相处模式,希望通过参与垂钓来缓解压力。李佳慧针对长沙地区做的一项调查显示,77%以上的长沙市民对垂钓有强烈的参与意愿,并且研究生学历人群在总体上参与意愿最为强烈[12]。同时,目前中国的垂钓群体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黄敏的调查显示25—44岁的中青年是垂钓的主力军,占调查总人数的46%[13]。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垂钓活动,欣赏垂钓文化,把垂钓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生活,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垂钓代表了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鼓励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减少物质追求,提升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垂钓活动可以单独进行以享受高质量的独处时光,也可以和三五好友一同垂钓来享受相互陪伴的温暖。
其次,垂钓工具和技术的推陈出新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创新。如今的垂钓装备结合了现代智能信息技术,钓竿、鱼钩等可以和手机APP结合,可以探测水下环境、追踪鱼群位置等。
再次,垂钓是一项户外运动,鼓励人们走出室内,这与现代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相契合。古代垂钓文化中蕴含着对自然资源的尊重和保护,现代人在享受垂钓乐趣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垂钓是一种静心的教育活动,它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耐心和观察力,还能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在垂钓过程中,人们会意识到每一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培养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七、结束语
垂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保护和传承对于教育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垂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通过深入分析垂钓的历史演变、实践方式和动机,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垂钓不仅是一项休闲体育活动,也是一门有着文化内涵的学问,更是精神寄托。从流传下来的古诗词中,不难发现,文人墨客通过垂钓抒发自己的爱恨情仇、政见抱负。正如现今社会所推崇“健康、绿色、共享”的生活理念,垂钓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活动,既是在帮助人们舒展身心,同时也是宣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定荣.谷仓罐概述[J].农业考古,1987(2):279-285.
[2]田永衍.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论[C]//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2010:309-313.
[3]陈立旭.关于文化的理论研究述评[J].资料通讯,2002(6):9-12.
[4]张涛.传统文化" 滋养童年:“国学”走进“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版,2018(2):10-12.
[5]魏文晶.赫哲族鱼皮服饰工艺图案与传承[J].艺术品鉴,2023(11):43-46.
[6]包凌云.漫话垂钓[M].北京:长征出版社,1988.
[7]江亿.建筑 多学科的艺术[J].知识就是力量,2024(2):3.
[8]邓国均.“钓术”,“治术”与“道术”:“作赋以讽”与宋玉《钓赋》的创作[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2):1-12.
[9]司马光.涑水记闻[M].邓广铭,张希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11.
[10]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下[M].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05.
[11]王进,徐兵.经典作品背诵300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47.
[12]李佳慧.长沙市民乡村休闲垂钓参与动机与意愿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
[13]黄敏.“钓鱼翁”年轻化的背后[N].桂林日报,2023-11-14(3).
作者简介:朱敏豪(1999—),女,汉族,浙江湖州人,单位为中国计量大学,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