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代复兴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尝试从器物、制度和文化层面寻求复兴之法,但大部分均以失败而告终。近代民族复兴的跌宕曲折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对其自身文化态度的一种规律性的起伏变化,从文化自负到文化自恋,再从文化自疑到文化自卑。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态度现代性的集中体现,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在文化层面涉及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凭借其科学态度、正确方向和深厚根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关键词: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2-0025-04
Reflection on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of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Rejuvenation
Yao Lei
〔Department of CPC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 Party School of Wuh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Wuhu Administrative Institute), Wuhu 241000〕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tried to achieve rejuven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artifacts,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most of which, however, inevitably ended in failure.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modern national rejuvenation reflect the regular rises and fall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attitude toward its own culture: from cultural conceit to cultural narcissism and then from cultural self-doubt to cultural inferiority. As the modernistic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al attitude, cultural confidence scientifically answers the cultural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modern Chinese nation’s rejuvenation ,and escort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its scientific attitude, correct direction, and deep foundation.
Keywords: national rejuven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华民族踏上寻求复兴的艰难探索之路。近代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各种复兴的尝试之后,在文化层面为我们积累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更加彰显出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现代性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价值。
一、近代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中的曲折与尝试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各项指标领先于世界,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两次鸦片战争则以清朝政府战败告终,“天朝上国”的黄粱美梦一夜惊醒,中华民族寻求复兴之路的艰难探索在器物、制度和文化层面艰难开启。
(一)洋务运动:封建官僚阶级在物质层面民族自救的只轮不返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具有危机意识的洋务派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复兴探索的实践,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宗旨的洋务运动就此开始。洋务运动产生了以北洋水师、京师同文馆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但是,洋务运动毕竟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根本和底色的,并没有从制度层面和文化根本上做出过多积极的改变,所以这次救亡图存的实践最终的目的依然是维护清朝政府落后腐朽的统治。殊不知,在工业文明的对比下,清朝政府的落后已经是全方位的,不进行完全和彻底的革命是不可能改变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伴随着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就此宣告破产,中华民族从物质层面的民族自救运动亦宣告失败。
(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于西方资本制度的东施效颦
既然物质层面的洋务运动无法挽救中华民族,这个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提出了“维新”和“变法”的主张,即通过效仿日本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来挽救“中国之弱之亡”。从康有为率千人“公车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纲领开始,再到“戊戌变法”落实旧制改革的政治实践,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上至下为中华民族带来了近代史上第一次的思想启蒙和政治改革运动,并且,中华大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但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将“维新”和“变法”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一个傀儡皇帝身上,加之其自身力量的薄弱以及变法手段的单一,最后的失败也在预料之中。“百日维新”之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变法反对派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归于失败,戊戌变法最终沦为了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一场悲剧式的模仿。
(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中华民族振兴的曲折探索
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想通过发展物质和改良体制去改变现状,基本是无法实现的,唯一出路只能是“扫除数千年种种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役性质……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1]。以保路运动为契机,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革命军以势如破竹之势迅速席卷全国,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可惜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学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颠覆解构
经过民族复兴探索接二连三的失败,国人最终将目光放在改造文化之根本上,1915年9月,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为了重建中国文化,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极力推崇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对以“孔学礼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们认为“儒学”不适应时代的潮流,甚至有人用其来压迫人心、阻碍进步,需要借助西方的“先进文化”来重建中国文化。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中国大地迎来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二、近代复兴历史中民族文化态度的起伏与变化
在近代民族复兴的曲折探索过程中,中华民族对于其自身文化态度表现出了一种规律性的起伏变化,从文化层面映射出了民族复兴的跌宕曲折。
(一)洋务运动:从中体西用到文化自负
洋务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的过度依赖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洋务运动起初就确立了“中体西用”的文化主张,反映出了当时洋务派对于自身文化有一种无法自拔的自负之情,但是从洋务运动学习西学和兴办新式学堂的政策来看,洋务派对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也并非一味地拒绝,所以洋务派在文化层面表现出了一种“眷恋传统文化和艳羡西方文化的矛盾心态”[2]。洋务派将西方器物置于中国文化之中,必然会造成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制约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情况。在中华文明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的背景下,洋务派妄图通过祖宗之法和西方之术这种不伦的组合,来完成中国近代化的想法和做法,就如同痴人说梦一般。
(二)戊戌变法:从托古改制到文化自恋
戊戌变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态度,深刻体现在了康有为所提出“托古改制”的思想当中。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是通过运用当时在中国文化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为西化的改革变法寻找合法性基础。这一主张一方面反映出在当时中国社会“好古”的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为西方制度文化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合法性基础的手段,让中华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康有为所主张的“托古改制”本质上是完全脱离实际的一种理论层面的牵强附会,甚至为了刻意与变法寻求关联,不惜对传统进行错误的解读,损害历史的客观性。虽然维新派开始引入西方的文化,但对于传统文化的执着固守与迷之自恋在中国思想先行者心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三)辛亥革命:从中西调和到文化自疑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之久的君主帝制,用一场伟大的政治实践开启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革命”[3]。伴随着中华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解构。但是革命派并不排斥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与发扬。例如,孙中山先生“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是一种儒教文化、民生主义和西方民主的结合。中西方文化处于一种调和的过程之中,对于中华文化的批判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民族文化自疑的态度慢慢显现出来。
(四)新文化运动:从批儒判孔到文化自卑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对于孔子儒学的激烈批判,中华民族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急转直下。当时就连陈独秀都认为,虽然儒家伦理中有部分积极的内容,但是和西方科学和民主的价值观相比,还是有根本性上的区别,所以不得不“打倒孔家店”。受陈独秀的影响,当时很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批判儒家伦理,整个社会流行起了一股批判儒学和孔子的风潮。这种风潮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逐步走入了极端,出现了一种全盘西化的思潮。例如,胡适得出“五千年的精神文明……都是无济于事的银样镴枪头”[4]的结论,展现了一种文化自弃与自戕的态度。全盘西化的思潮将中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和抛弃,体现出一种极端自卑的文化心态。
三、近代民族复兴的历史揭示文化自信的现代性价值蕴含
文化态度的状况不仅能够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起伏,而且能够转化为实践的力量来促进历史的前行。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之上,从文化层面来回看中华民族近代的复兴历史,可以为中华民族当下的文化建设工作和未来文化发展规划提供难能可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的科学态度予以支撑
从中华民族近代的复兴历史来看,如何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核心的问题。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态度现代性的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支撑。
首先,文化自信拥有科学的理论源泉。文化自信源起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中国共产党文化观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其次,文化自信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文化自信深耕于五千年从未中断过的中华文明,以及由此产生的中华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精神和自立品格之中。再次,文化自信拥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文化自信依托于中华民族从近代到现代近两个世纪复兴探索过程中的实践成就,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十余载的开拓突进,极大提升了文化自信的效用基础。此外,文化自信拥有着鲜明的目标导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文化自信是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6]所服务的。最后,文化自信拥有深刻的世界意义。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文明”新形态的集中体现,给全世界各民族展现出了一种具有蓬勃生机却又不同于传统以“文明冲突”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全新文明形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范式,为各国文明的交流打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的正确方向提供保障
从中华民族近代的复兴历史来看,如何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历史告诫我们,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方向绝非单纯的西方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保障。
从内容构成的角度来分析,作为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文化自信,坚定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明确“党的文化领导权”和筑牢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明确了“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的概念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派的创始人葛兰西首先提出来的,突出强调的是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特定的文化总是由特定的阶级所掌控,它反映阶级的意志,服务阶级的利益,为实现阶级的目标而服务,所以文化的领导权问题是一个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一刻都没有放松过文化领导权的构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筑牢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领域的内在规定性、外在独立性和发展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标识。“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7]在近代中国发展历史中,西方列强之所以能够欺负我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缺失,造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层面上的不团结。虽然,社会的各阶级都尝试过构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但构建的结果最终都陷入了“古今中外”之争的怪圈当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冲破了“古今中外”之争的怪圈,探索出了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方式。
(三)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抵御风险
从中华民族近代的复兴历史来看,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给出了许多的答案,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再到“全盘西化”,但从历史发展的结果来判断,这些答案依然不尽人意。
历史前行到当下,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伴随着全球化和智能化的浪潮,这个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与棘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我们认为在保持民族文化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同文明之间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吸收采纳各方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的文化因素“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8]。但在借鉴西方文化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依然要警惕西方在文化领域对于我们的攻击和渗透。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调节中西方文化关系的工作一直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斗争的最前线,而我们直接面对的敌人就是西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轮番攻击和解构。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来帮助我们抵御来自西方的各种风险挑战。文化自信凭借其科学的理论源泉、深厚的历史根基、坚实的现实基础、鲜明的目标导向和深刻的世界意义成为抵御来自西方社会文化风险的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华文化在其中担当起的是一种“举旗冲锋”的角色。从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尝试中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对于自身文化正确态度的支撑,民族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文化自信作为现代中华民族文化态度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筑牢了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赋予了民族复兴的文化力量,指明了民族复兴的文化方向。
参考文献:
[1]陈天华,邹容.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M].郅志,选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179.
[2]王亚明.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再审视:基于文化和制度的多维空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100.
[3]龚书铎.辛亥革命与文化[J].历史研究,1989(5):100-112.
[4]胡适.中国文化的反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6]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30(2).
[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9.
[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作者简介:姚磊(1991—),男,汉族,安徽芜湖人,中共芜湖市委党校(芜湖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责任编辑: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