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喜欢猫,在我给她买了猫咪挂件、猫咪玩偶、猫形书包以及猫咪图案的睡衣后,她又提出一个愿望:“妈妈,我们养一只猫吧?”我们实在没多余的精力照顾宠物,但为了避免女儿使出皱眉撇嘴加跺脚三连招,我咽下了到嘴边的大道理,用“你的猫咪玩偶要睡觉啦,快去给它盖被子”转移了女儿的注意力。
周末,女儿去同学家做客。同学家养了一只小奶猫,一声轻柔的“喵”,让一向沉静的女儿瞬间活跃。女儿又是拿逗猫棒跟它玩,又是给它穿衣服,喂它吃猫条,逗它上猫爬架,时不时摸摸它的小脑袋,挠挠它的小脖颈。她全程嘴角上扬,忙个不停。女儿再次感叹:“我也好想养一只啊!”
回家路上,女儿发现头上的艾莎公主发卡不见了,原路返回找了一圈后无果,她难过得抽泣起来。我们出电梯,结果迎面撞上一只布偶猫。它原本在走廊里踱步,而后嗅到女儿身上的猫味,便凑过来迟迟没有离开。女儿的表情瞬间“阴转晴”,兴奋地征求我的意见:“妈妈,我们能把它带回家吗?”我回答:“宝贝你看,它很干净,挂着铃铛,穿着衣服,可能是不小心跑丢的,我们得物归原主。”女儿不说话,目光锁定猫身。我敲了住在这一层楼邻居的门询问,都说不是自家的猫。我在业主群里发了消息。在等待回复期间,暂时收留了小猫。
小猫跟我们回家,女儿欢呼雀跃,可一进门小猫就叫个不停。女儿猜测道:“妈妈,它是不是饿了?”“那我们给它喂点吃的试试。”过了半小时,我在网上订的猫粮和猫砂到了,女儿自告奋勇照顾猫,又是铺猫砂,又是倒猫粮,还找个鞋盒给小猫当床。忙完这一切,她才恋恋不舍地和我进卧室,并再次提出想留住这只猫:“妈妈,这么久都没人来认领,它的主人肯定不要它了。它多可怜啊,我们来养吧?”我答道:“宝贝,你丢了发卡会难过,小猫的主人丢了宠物也会难过。主人可能没看见群里的消息。明天一早,说不定就有人来接它了。”女儿的委屈收不住了,她边哭边说:“可是我喜欢,我想要!”“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要就可以拥有。况且,这只猫本来就不属于我们,你再哭也没用啊。”我将道理摊开,使出“劝阻策略”,音量也不自觉抬高。但女儿固执己见,哭得愈发伤心。
我深呼吸三秒钟,反思了一下。我们始终在要求孩子别哭闹,有事好商量。可所谓的“商量”,其实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思路和观念做事。大人眼里的“不能做,不该做”,在孩子的认知里却“合情合理”。面对孩子的需求,我们一味地否认和制止,只会点燃孩子的消极情绪,以哭对抗。
想到这里,我把女儿抱在怀里,说:“妈妈理解你的伤心难过。妈妈跟你道歉,对你喊叫是妈妈不对。我们擦干眼泪,听一个睡前故事好吗?”女儿懂事地说:“妈妈,主人找不到宠物,也会伤心地哭吧。”听到这话,我知道,这场小插曲可以谢幕了。
第二天,女儿早早起了床,给猫咪换水、倒粮,蹲在一边陪它吃饭。群里也终于有了消息,小猫的主人昨晚不在家,小猫是从没关严的门缝里溜出去的。女儿虽然不舍,但还是第一时间抱起猫还给人家。猫主人坚持送给女儿一盒乐高积木作为谢礼,还欢迎女儿随时去她家和猫玩。女儿高兴地和我分享她的喜悦:“妈妈,猫猫和主人团聚一定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因为我交到了两个好朋友!”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