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潼战俘营的运动会

2025-01-15 00:00:00荣华
莫愁·时代人物 2025年1期
关键词:战俘营战俘俘虏

朝鲜战争,一场惊心动魄的国际较量。志愿军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奋勇作战,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和平与正义。而在战争的大后方,碧潼战俘营犹如一座特殊的灯塔,在战火纷飞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战火中的特殊营地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正式入朝参战,在第一次战役中,就俘虏了大批联军战俘。面对突然增加的俘虏数量,彭德怀向北京请示,建议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和优待战俘的原则,对敌方战俘采取前线释放和组建战俘营的方法予以处置,这一建议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

于是,1950年12月,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在朝鲜平安北道的碧潼郡选取了一批残存民房,安置重伤的美军俘虏。碧潼郡三面环水,环境幽雅,成为相对安全的后方。志愿军对原有的房舍进行修缮改建,逐步建设成一座颇具规模的战俘营。1951年4月24日,志愿军政治部碧潼战俘管理处正式成立,一批精通外语的翻译人才纷纷来到这里,整个战俘营开始有序运转。

与传统的战俘营不同,碧潼战俘营没有冰冷的铁丝网和森严的岗楼。志愿军始终秉持着优待俘虏的政策,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每个战俘管理中队都有自己的食堂,俘虏们可以自己选出炊事员并管理伙食。志愿军还特地为他们配备了面包烤箱,以照顾他们的饮食习惯。

尽管当时医疗条件艰苦,药品匮乏,但志愿军依然尽最大努力,甚至将仅有的珍贵药品用于救治战俘。有一名年轻的英军战俘彼得,高烧不退,生命垂危,而能治疗他的青霉素对于志愿军来说也极为稀缺。但团长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把青霉素让给彼得。负责照顾彼得的志愿军医生黄远,与他同吃同住、朝夕相处,在精心照料下,彼得最终康复,两人因此成为好朋友。

筹办战俘运动会

志愿军经常组织各种娱乐活动,让战俘们在战争的阴影下也能享受到片刻的欢乐。战俘们可以参加歌舞表演、戏曲欣赏、球赛等活动,还可以在图书馆阅读外文书籍和报纸,定期举办的读书会、座谈会也让他们有机会交流思想、增长见识。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战俘们的精神生活,也增进了他们对志愿军的了解和信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俘营里的文体活动愈发丰富多样。战俘们自发成立了“运动娱乐委员会”,他们对体育的热情高涨。1952"年年初,战俘们向志愿军俘管处提议举办一场大规模的运动会。俘管处领导经过深思熟虑,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够有力地回击美方散布的虐俘谣言,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维护人道的真实形象,于是欣然同意了这一请求。

随后,筹备委员会迅速成立。筹委会以俘管干部为主,还特意选取了一些对体育运动比赛事项有经验的战俘参与其中。美军黑人战俘普雷斯顿?E?里奇激动地说:“这次运动会将有十多个国家的战俘运动员代表参加,就像一个大型国际盛会,不如就叫‘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吧!”"与会者一致赞成。

俘管处从1.3万余名战俘中精心选拔出500余名优秀选手,这些选手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体育特长。为了让选手们能够更好地训练和比赛,战俘营还专门修建了运动场地,购置了大量的体育器材,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项目所需的器材一应俱全。

战俘们自己动手编纂了运动会的宣传手册,详细介绍了比赛项目、参赛选手、比赛规则等内容。此外,为了增加运动会的观赏性和互动性,还组织了战俘啦啦队。

和平礼赞

1952"年11月15日,碧潼中学的操场上人声鼎沸。比赛正式开始,第一项便是备受瞩目的百米赛跑。发令枪响,20岁的美国黑人战俘约翰·L·托马斯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他的爆发力极强,步伐轻盈而迅速,很快就将其他选手甩在了身后。最终,他以10.6秒的惊人成绩冲过终点线,夺得冠军。这一成绩仅比当时的世界纪录10.2秒慢了0.4秒,在场的观众无不惊叹。当托马斯冲过终点线时,他兴奋地挥舞着双臂,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在这场特殊的奥运会中,有一个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美联社记者弗兰克·诺尔。诺尔原本是美军第24师的随军上尉摄影记者,在战争中被志愿军俘虏。志愿军特别批准他在战俘营中继续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并对这次运动会进行报道。诺尔带着相机,穿梭在赛场的各个角落,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从运动员们紧张的表情到胜利后的欢呼雀跃,从观众热烈的反应到赛场内外的感人场景,从冲刺瞬间到领奖台上的喜悦笑容,他都一一记录下来。这些照片通过板门店停战谈判渠道,转发给了美、英及其他国家。

照片中的战俘们在赛场上尽情地挥洒汗水,享受着体育带来的快乐,他们的脸上没有丝毫被虐待的痕迹,反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些照片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影响力丝毫不逊于一场真正的奥运会。西方媒体此前鼓噪抹黑我军虐杀俘虏的谣言,在这些真实的照片面前,不攻自破。

运动会期间,战俘们沉浸在体育竞技的乐趣中,感受到了尊重和关怀,对志愿军的敌意逐渐消散。许多原本对抗情绪强烈的战俘,开始主动与志愿军交流互动。此后,战俘营的管理更加顺畅,战俘们积极配合志愿军的各项安排,整个战俘营呈现出和谐有序的氛围。

在国际舆论方面,运动会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诺尔拍摄的照片和报道,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在西方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各国战俘们纷纷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他们在战俘营中的所见所闻。他们联名写信给美、英等国的社会团体和新闻媒体,呼吁和平,制止战争。

这场运动会还在一些战俘心中种下了对中国的向往和敬意的种子。战后,有不少美英战俘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同生活和工作。它向世人证明,即使在战争的阴霾下,和平、友谊、人道和团结的精神依然能够熠熠生辉。时光流转,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编辑 王冬艳 437408345@qq.com

猜你喜欢
战俘营战俘俘虏
战俘营里的『圣诞老人』
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 02:13:34
永恒的历史
拯救战俘的“大富翁”
俘虏了一“位”自行车
也门交战方两天内交换224名战俘
人民周刊(2016年13期)2016-07-25 09:45:02
狄斯雷利“俘虏”将军
一句话俘虏一位将军
山海经(2016年7期)2016-03-20 15:15:22
日军关押盟军高级战俘营在中国揭秘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7:21:40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军事历史(2002年2期)2002-08-21 02:06:20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俘政策
军事历史(2001年6期)2001-08-21 06: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