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本来是营销技巧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在近年来,这种模式被冠以了新的名称——饥饿营销。实际上,饥饿营销不过是扩大了数量规模的限量版营销手段。
每一种营销技巧所涉及的领域都包含心理学知识,而这正是营销和销售最大的不同点,销售是直接变现,营销是通过对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入侵带来更多变现的可能。
一般来说,限量版的商品包含两重意义,一是对身份地位的象征,二是“不买就买不到了”概念的打造。
终极的限量版产品是私人订制,订制化的产品不仅限量,而且独享。消费者为什么要花费更多的钱来选择私人订制呢?除了更贴近自己的使用习惯之外,实际上更多的是想拥有独一无二的专属感。
比如消费者对组装电脑和品牌电脑的选择,相比同样的配置来说,组装电脑总要便宜一些,发烧友选择自己买配件来组装电脑,并不是为了炫富,除了根据用途量身打造之外,也是要体现自己在电脑技术领域高人一筹的能力。这种订制化的选择更多地满足了人们自我心理上的需求,对于那些花大价钱买了很多功能都没有用过的品牌电脑的消费者也一样,是对自我的一种追求。
普遍意义上的限量版总是要和奢侈品概念挂钩的,实际上商家是在用限量版的产品来体现限量版的人的价值。
至于不买就买不到了,则证明了限量版其实是一种营销策略,而并非生产制造模式。前些年,楼盘的价格一直上涨,实际上就是限量版概念的一种体现。影响消费者思维和逻辑的,先是“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这一理念,这从根本上设定了“限量”的基础,而接下来就是房价上涨的“现实存在”——在人口超密集的大型城市,因为购买需求的存在,房价上涨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在空置房屋已经很多的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上涨只能说是营销的结果,人们被大城市的楼市价格所影响,认为如果不在当前的价位购买,那么以后想要购买同等条件的房屋只能花更高的代价。一些品牌的手机也采用了饥饿营销的模型,实际上先公布一个小的生产量,然后再视市场需求而考虑是否增加产量是很正常的生产流程。但是披上了饥饿营销的外衣,让消费者觉得“错过了机会就不会再有了”,说明这种营销模式是成功的。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的经济学教授给我们展示过一个极端的经济学模型——当市场提出明确的需求,对某款产品订货达到1000万数量级的时候,厂家还会坚持“限量”吗?
观察一下那些以限量版为话题点的奢侈品品牌,我们可以发现限量版在吸引关注方面是有很大能量的,但是厂家想要真正赚钱,却绝不是依靠“每款三个”“限量五个”这些极高端的产品,限量版只是标出了品牌的价值,而买不起限量版却又被打动心灵的消费者则会成为该品牌的忠实拥趸。
如果说限量版在营销方面也有不足之处的话,那就是限量本身会给竞争对手,特别是后来的替代品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当无法得到正品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因为渴望获得而选择替代品。
商家的限量销售套路无处不在,但随着对它们的了解,消费者可以更加明智地购物。一切的营销手段都有其背后的原因。购物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文化和心理活动的角逐,冷静下来是唯一的诀窍。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