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探索与构建

2025-01-15 00:00:00李道勇韩小菲刘长龙金鑫*
高教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评价

摘"要: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该文分析新时代地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及成因,提出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形式、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为构建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087-04

Abstract:Strengtheninglaboreducationisbeneficialforcollegestudentstobetteradapttotheneedsofsocialdevelopmentandcontributetopersonalgrowthandsocialist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Thisarticleanalyzestheimportance,currentsituation,andcausesofstrengtheninglaboreducationinlocaluniversitiesinthenewera,andproposesfourimplementationpathsforlaboreducation:enrichingtheformsoflaboreducationinthenewera,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laboreducationteachingstaffinthenewera,promotingtheconstructionoflaboreducationcourses,andestablishingascientificlaboreducationevaluationsystem.Thisprovidesreferenceforbuildingalaboreducationtrainingsysteminlocaluniversities.

Keywords:laboreducatio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personneltraining;collegestudents;implementationpath

劳动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凝练与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坚守与继承[1],更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更高水平的人才教育体系,多方位部署了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要求在大中小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其是否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经验非常重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时代使命,地方高校应当加强对劳动教育规律的研究,探究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锻造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新模式,是地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新时代地方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青年大学生身上肩负着“成才”和“成人”的双重任务和使命,对于三观基本形成但还未定型的大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是提升人们适应新时代要求和发展能力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新时代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4]。因此,劳动教育不仅具有普通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具有价值教育的属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5]。地方高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然选择,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第一,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德[6],涵养和塑造社会主义劳动观。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缺乏劳动收益的真实感官体验,在德育上无法产生责任感。第二,劳动教育可以强健体魄、增智开慧。一方面在某些体力劳动或脑体结合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行动与参与,使其具有锻造强健体魄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体脑结合[7]操作的劳动过程中,更利于将所学所知在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并不断地修正、完善,达到“增智”的效果。第三,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育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旨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是自由自在的劳动,劳动才能创造美好未来。加强劳动教育,在劳动过程中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感悟成长,感悟劳动人民的自然美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相契合。

(二)"我国社会现实的迫切需求

人才培养要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契合,要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契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浮躁风气多发,人民群众中普遍存在攀比、焦虑等不良心理;这更要求青年人才要像长征中、战斗中的前辈一样,勇于担当,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促进人生之花绽放。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更需要发扬实干精神,具有良好的个人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立场坚定、实用性强的实践能力。要转变唯分数、唯智育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和踏实品质,必须培养一批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和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并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进入工作岗位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引导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力量。美好生活的实现,只能靠劳动,教育大学生要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杜绝不劳而获、贪图享乐、投机取巧的思想,立足岗位赢得事业成功。因此,劳动教育是“成事”和“成人”并重的教育,是有机融合的教育。

二"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与形式都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部分大学生对劳动的热情不高,缺乏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责任感。有些地方高校仍以低水平劳动、简单的体力劳动为劳动教育的内容,把劳动教育的形式限于捡垃圾、打扫卫生、摆放自行车等体力劳动,缺乏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有的高校劳动教育必修课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缺少场景式互动交流,还存在全校停课一周要求学生轮流打扫卫生的现象。这种简单、机械的劳动教育开展形式实效性较差,从而使劳动实践的效果不佳,忽略了劳动教育对塑造健全人格、磨炼顽强意志、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基础性作用,与达到启发大学生创新劳动目标还存在差距。此外,很多高校没有固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场所,或者多年前建成的基地受条件的局限,不能完全满足现行劳动教育要求;另外有些高校虽然开展了相关的劳动教育活动,但因劳动工具数量不足、场地有限等原因,学生缺乏足够的劳动机会和时间,劳动实践活动受限,导致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特色,影响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薄弱

高校一直都很重视科研工作,在选聘专任教师上投入大量的资源,基本上没有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大部分地方高校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兼任劳动教育教师,也没有明确劳动教育负责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机制,未形成教育合力,重视考试、考编、考公和考研,轻视劳动教育,要提高思想统一认识。同时,任课教师、专业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培训,多数是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平时的积累进行备课与授课,导致专任教师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不足,只有少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且缺少熟悉劳动教育教学一般规律和劳动科学知识技能的专任教师,学科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欠缺科学性与系统性的激励模式和激励制度,削弱了教师对劳动教育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未能解决好“不愿教”的问题。

(三)"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有些地方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这门课,但是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很多都是流于形式。一是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在开展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课程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设计开发,偏向于技能和实践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内在劳动素养习惯和幸福感的塑造,未能将劳动观念很好地融入其中。二是劳动教育理论课的课时较短,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协调,学生在认知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脱节问题,不能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四)"地方高校劳动教育检测评价机制不健全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学习质量的判断需要通过检测与评价来进行。由于部分地方高校监督部门职责不清、监督手段滞后,没有形成确定、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关于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估机制。一是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在实施过程中就缺少标准的、可操作的检测评价机制。没有评价指标依据,就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情况,导致教师的主观意愿占比偏大,阻碍了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二是有些地方高校未将学生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具有针对性的作业不多,测验也很少。例如,有的高校仅仅通过学生的在校劳动实践课就给一个简单的评价分数,有的仅以学生提交的一份社会劳动实践报告作为社会劳动实践评价的依据,最终沦为形式主义。而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奖励、评优评先以及各类成绩评定所占比重很小,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新时代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不断更新和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既要保留传统劳动形式,让学生出出力、流流汗,也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拓展劳动教学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宣扬劳动价值观[8]。刘向兵等[9]指出,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丰富案例,最终形成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多元统一的高校劳动教育模式。特别是在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要有时代的前瞻性,要基于劳动形态的变迁及其对人的劳动素养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主动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10]。第一,利用社会的多渠道性,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特点、专业需求及职业规划,将社会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工作岗位、适应工作环境,提高业务实践技能和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胜任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公益性志愿劳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劳动场景,让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和体会农村现状和农民生活,激发他们献身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受到劳动的独特魅力,增强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从中也学会感恩,孝敬长辈。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第二,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长要充分挖掘家务劳动的教育意义,做到思想创新,行动在前,主动做家务,快乐做家务,努力为子女做好榜样。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做一些与其年龄相对应的家务活,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子女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使其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创造美好的快乐,培养其自主生活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经验。

(二)"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运用科学的人事管理方法,管活管好多元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实际需要,为学校配备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专任教师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组织学生开展妙趣横生的劳动体验活动,发挥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一是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将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纳入现有教师培训计划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二是以校企合作为纽带,聘请技能大师、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实践课兼职导师。邀请各行业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开展培训和专题讲座。劳动教育实践兼职导师要充分发挥经验优势和职业优势,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职业规划等。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最真实的产业环境和工作内容,让学生感知热爱劳动事业、置身劳动生活是受人推崇的。通过优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水平。三是将劳动教育课时纳入工作量,在绩效考核、年度考核等教师工作量量化等方面给予体现,包括教师在劳动月、劳动周的课时量,以及教师组织开展劳动实践的活动课时等方面,在教师聘评、工资待遇、培养考核、评选先进和专业发展方面给予支持,解决好“不愿教”的问题。

(三)"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劳动教育课程既是劳动教育展开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保障。第一,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和学时。此类课程应包括劳动认知、法律以及安全保障等相关内容,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系统梳理劳动教育内容,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第二,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形成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理论授课中,教师可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创设典型劳动场景,邀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深入劳动教育的思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邀请劳动模范走进大学课堂,开展“学劳模、做工匠”楷模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学先进、学劳模、学榜样,将榜样的力量化作前行的动力。让劳动教育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有效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第三,以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实施路径为切入点,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提高动手动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和善于总结的能力,塑造优秀的劳动品质。强化专业劳动精神,丰富专业劳动知识,完善专业劳育教学体系,让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让同学们在劳动中提升自我价值感。

(四)"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建立起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高校要将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第一,建立可量化、多元化的劳动评价机制,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和劳动小组成员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劳动教育的效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找出劳动中的不足,也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第二,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评价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劳动教育实践情况、劳动品质等作为定量评价如实记录,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同时把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充实自我;劳动教育定性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体验,而不是只关注学生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以书面方式考核劳动课程相关内容掌握情况,还要通过劳动实践考察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如劳动成果汇报、展示等方式,可以及时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等变化,更加全面系统地进行劳动教育的评估。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地方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加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引导作用,努力打造新时代多元化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地方高校也应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经验,根据学校特色与学生需求,探寻出一条体现地方高校特色的劳动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昕路,陈云奔.马克思实践哲学视域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应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6):20-2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3-27(1).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2020.

[4]张世豪,罗建文.论劳动教育与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24-28.

[5]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6]张策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进路[J].江苏社会科学,2022:(3):166-173.

[7]钱怡.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劳动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7):27-32.

[8]王春霞.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应用[J].高教学刊,2022(18):37-40.

[9]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10):54-59.

[10]班建武.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特征及其实践要求[J].中小学校长,2021(4):6-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221006625114202);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专项“山东省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2022005);2021年临沂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K2021SZ183);2019年临沂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一氧化氮在乙烯诱导不定根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关系”(LYDX2019BS035)

第一作者简介:李道勇(1978-),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纳米薄膜的制备与磁光特性。

*通信作者:金鑫(1988-),女,回族,山东济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生长发育调控。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评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HANDS OFF THE WHEEL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