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探索与建设

2025-01-15 00:00:00马艺玮严冬黄健邹密
高教学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新工科专业课程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型课题,而如何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了有效提升新时期我国高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育质量,研究分析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智能电网技术课程专业知识特性,探索创建包含机制体系、知识体系、实施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四大模块为一体的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方案。实践结果表明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仅有效提升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育质量,还能有效促进一流专业建设和全面推进电气类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新工科;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1-0026-07

Abstract:Curriculumideological-politicalconstructionisanewsubjectinthecurriculumteachingreformofhighereducationinChina,andhowtoorganicallyintegrateideological-politicaleducationintotheteachingconstructionofengineeringcourseshasbecomeanewproblemtobesolvedurgently.InordertoeffectivelyimprovethecultivationqualityofsmartgridinformationengineeringprofessionalsinChina's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ewperiod,thetypicalproblemsarefirstlystudiedandanalyzed,andcomb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professionalknowledgeofsmartgridtechnologycourse,aconstructionschemeofcurriculumideology-politicssystemofsmartgridtechnologyisexploredandcreatedbyintegratingfourmodulesofmechanismsystem,knowledgesystem,implementationsystemandqualityevaluationsystem.Thepracticeresultsshowthattheproposedconstructionschemeofcurriculumideology-politicssystemofsmartgridtechnologynotonlyeffectivelyimprovestheoftheeducationqualityofsmartgridinformationengineeringprofessionalsinthenewengineeringdiscipline,butalsoeffectivelypromotesthecurriculumideological-politicalconstructionlevelintheelectricaldisciplineandtheconstructionofthefirst-classspecialty.

Keywords:newengineering;SmartGridTechnology;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professionalcourse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教学建设改革创新的一项新型课题和重要导向,尤其在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变幻莫测、各种社会思潮观念立场观点纷争的大背景下,能科学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教育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为当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实施要求,给出了充分发挥课程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和完善育人机制等基本任务[2]。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课程育人作用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5]。因此,在工科类等各种专业课程建设中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途径[6-9]。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作为新工科专业中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2010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所修读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10],是在当前世界能源与气候双重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主动应对国家电力产业升级变革与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之急需而开设的,旨在培养电气类专业学生系统学习掌握未来智能化电网的各项关键技术及其理论知识。因此,根据作者多年在微电网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等先进理论技术研究、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要求以及课程思政育人新理念要求,从机制体系建设、知识体系建设、实施体系建设和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四大核心模块出发,探索构建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和谐统一的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提升智能电网技术专业课程的“价值、知识和能力”一体化协同育人功能,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育质量,成为重庆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工科类专业学科教学育人示范课程,促进新工科电气类一流专业建设。

一"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是围绕新工科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统一,完成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11]。因此,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就是要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将思政元素有机融于课程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之中,帮助本专业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式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广泛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但对于包含智能电网技术课程等新工科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仍旧面临许多突出现实困境:①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两张皮”问题,具体表现为专业课程教学习惯于侧重课程专业知识的传授,片面认为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教学才是“正事”,而且现有的专业课程教材中也无相应的思政教育知识元素,从而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不大,进而将专业育才与立德树人分割开来。究其根源,造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机制来引领主导和支撑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开展和改进实施,难以鼓励促进和支持保障广大授课老师切实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次是课程教学老师对课程思政重视不足或存在一些认知误区,难以挖掘相应思政元素来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设定、内容编排和课堂教学策略等一系列教学实施过程。②“思政”制约“专学”问题,具体表现为个人思想政治观上缺乏内在动力,例如,部分老师在专业课程知识教学中生硬添加不恰当的思政元素,仅为敷衍应付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而部分学生则存在混文凭或不知专业技术知识所依附的价值伦理基础,进而导致学习上缺乏专业创新驱动力。③课程思政建设无序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相对单一而不成体系,且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性嵌入和碎片化融入,进而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的无序化状态。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作为主动应对绿色清洁电力产业升级变革挑战与国家智能电网研发建设等重大能源战略需求而开设的一门新兴特色专业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大、新兴前沿技术多和综合性强等典型复杂特征,同时又具有理论和实践联系密切、工程实用性强的显著特点,故要求该专业大学生不仅需学习掌握未来智能化电网的各项关键技术及其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解决智能电网理论研究、技术发展及工程应用等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学习掌握智能电网技术知识蕴含的内在价值伦理观,并能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立场观点比较分析世界各国智能化电网概念及其关键技术的异同与优劣,激发学生科技兴国的使命担当、责任感和科学工匠精神。因此,研究开展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否则很容易陷入片面侧重专业课程知识的教学传授或课程思政教学“两张皮”等突出问题。开展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示范课程成为新工科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主阵地”,以点带面式推动其他课程思政有序高效建设,而且有助于促进提升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教学质量水平,立足新时代专业人才培育需求,不忘教育强国之初心,坚持立德树人为教育中心,着力培育集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正确一致的德才兼备式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二"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方案

(一)"机制体系建设

机制体系建设是保障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种长效机制措施,因此提出构建如图1所示的包含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体系、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体系、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体系和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四大核心模块的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体系,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及其“三全育人”“八个相统一”等要求,切实实现我国高校新工科专业中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所需德才兼修型高级工科人才培育目标。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机制体系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①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体系,包含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委员会、电气工程系专业负责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共四个层面的课程思政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有效保障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方案的正常实施与人才培育质量。②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体系,主要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内容,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原则要求。③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体系,由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产出等模块内容构成。④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别从授课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产出效果两个维度重新设计建立一种新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管理体系架构中各级的主要职责如下:

1)学院级课程思政教学委员会。负责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价等标准的制定,并围绕课程思政育人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检查、抽查、督导与评估。

2)电气工程系专业负责人。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分析本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国内高校同类专业的建设状况;制定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评价体系,教学过程的实施监督及质量评价体系。

3)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编制与修订相关教学资源,即编制与修订凸显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大纲、具有课程思政特点的电子课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讲义与教材等,制定所授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收集相关数据并依据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评价。

4)课程思政教学督导组。由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教学能力突出的高级以上职称教师组成,督促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及课程思政育人的持续改进。

(二)"知识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是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教学输入,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要求而构建一种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和谐统一”的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知识体系。

1"教学目标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以新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我校大学生毕业要求为指导,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设计建立包含“知识传递、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授课计划等课程文件中清晰阐明。图3给出了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立的流程示意图,表1是按照智能电网技术课程知识体系的分拆、重构而建立的四个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是一种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式方法,如图4所示,首先是深入研究该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及其机理逻辑关系,其次将课程教材专业知识划分为五大模块内容,并借助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工程伦理道德等理论知识,挖掘提炼与各专业知识模块同向匹配的思政教育元素,最后形成本课程的教案讲义和教学课件等具体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在智能电网概述内容模块中,重点讲述电网技术的系统构成、发展路线历程及其各阶段的重要特征等专业知识,然后以电网技术发展的动机、益处和目标等要素,自然嵌入相应的能源安全、低碳环保、节能高效等思政教育,以培养电气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格局、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唯物辩证分析方法等。

2)在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技术内容模块中,重点讲解发展风光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能源危机起因、该技术发电原理及特性等专业理论知识,并通过国内外实际典型项目应用案例的对比分析,激发和培育学生的科技强国、科技富民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踏实肯干的工匠精神等。

3)在智能输电网技术内容模块中,重点讲解先进输电技术、智能变电站技术和智能调度优化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通过众多突出的中国特高压输电工程、智能变电站工程及其一系列的“中国标准”等实际案例分析,融入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科技报国和“四个自信”等思政元素,扭转学生心里固有的“中国科技相对落后”的错误认知,培育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科技报国等工匠精神以及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电力调度全局观意识和使命担当等。

4)在智能配电网技术内容模块中,重点讲解智能配电网的自动化、风险监管与规划设计等关键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并在知识点上赋予一些典型电力事故等案例,引导培育学生科学严谨、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培育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程技术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等方面的工程伦理道德价值观。

5)在智能用电技术内容模块中,重点讲解用电信息采集技术、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和需求响应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并适当增添国外电力网络安全攻击事件、《“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相关国家政策与文件解读、国内外典型智能用电示范工程项目等事例,培育提升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在节能减碳和绿色消费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和生态意识等。

3"教学资源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两方面,如图5所示。

1)专业课程资源文件库包括:教材/参考书、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知识点体系、学习资源、导学方案、习题集和试题集等。

2)专业课程资源素材库包括:工程案例集、示范工程图像集、工程技术动画集、专业技术微视频集、电力行业仿真软件库、编程标准库、实验仿真素材和工程实物展示集等。

3)思政教育资源库包括: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工程伦理教育素材、科技兴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素材等。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切实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和谐统一的育人成才效果。任课教师负责跟踪挖掘智能电网技术课程相关的理论技术研究趋势、科研成果以及实践工程案例中显现的价值伦理观等内容,实时更新相关素材库及文件库,且保障所有教学资源在教务在线平台的课程中心网站上可访问学习。

(三)"教学实施体系建设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体系是一种集“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师传授输入、学生学用产出和多维学习平台”五大模块内容,落实贯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要素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手段,如图6所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教学活动会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等因素而灵活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输入和学用产出,完成“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前预习教学阶段,学生会根据老师预先布置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其问题,讨论交流和资料研学等活动,以激发提升对该节课程学习的科技创新动机和科学理念价值等;而在课堂研讨教学阶段,会灵活运用“教师主导式的课程思政知识传递、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问题研讨”两种方式以及基于目标导向型的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9],深入贯彻落实了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讲授输入和学生学用输出的协同效应,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水平。

(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和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水平的必要措施,主要从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三个维度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输入和产出两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如图7所示。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目标相一致,故主要建立了包含德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四个指标的教学输入,包含知识效果、情感效果、能力效果和价值效果四个指标的教学输出,两大层面共八项教学质量考核指标,具体内容见表2。评价主体主要为学生、督导和教师,但为了确保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应规定:①督导须具备课程教学质量优秀、为人道德品质良好且做事客观公正负责、正确理解与切实贯彻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要求等基本素质。②学生若有经常性无故旷课或迟到早退行为且测验考试成绩较差等情况,则其评价结果不计入正常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成绩,而应特殊处理。此外,评价方法除了在不同主体之间、不同评价准则和指标之间采用基于专家系统的层次分析法与加权求和方法外,最好还需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阶段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等统计核算出学生评价合理性和公平性,避免任何主观色彩因素影响,真实客观反映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效果。

三"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践效果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表现出明显优于以往传统单一化专业知识教学方式的新气象和新面貌,它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智能电网技术专业课程的“价值、知识和能力”三方面实现一体化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育目标,而且能够有效推动授课教师进一步提升育人育才和谐统一的科学意识和能力。总的来说,我校的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已取得初步的良好实践效果,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课程思政建设分工协作机制科学有效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新工科专业课程育人体系工作,因此其机制体系建设成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组织,通过设立专项经费等奖惩机制措施推动和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统筹决策和评估督导,树立了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科学分工有效协作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了课程思政建设“两张皮”问题,构建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思政特色育人体系,提高了专业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育质量的满意度。

(二)"集成化课程思政知识体系落实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的高校人才培育目标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知识体系是以本专业资深教师为主导的专业课程教师团队深入系统地梳理本专业课的知识内容与理论特性,挖掘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完成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于一体的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知识体系,切实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全面化人才培育目标。

(三)"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体系协同提升教学成果水平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是采用结果导向教育等理念方法建立的一种集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教师传授输入、学生研学输出和多维学习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协同教学实施体系,贯彻落实师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学活动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四)"多维课程思政质量评测协同促进科研育人质量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将思政教育元素用于改进评价指标来客观评判老师授课输入和学生学习输出两大环节的质量水平,以及通过改进不同评价主体的评分权重和评价模型来获取更为客观真实的教学质量水平,降低或弱化片面性主观评分,正向激励师生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促进提升协同育人育才高质量水平。

四"结束语

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对于提升新工科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育质量具有重要的高效育人效用。为此,探索创建了集机制体系、知识体系、实施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四大模块为一体的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方案,能为我国高校工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目前,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已在重庆邮电大学取得初步的良好实践效果,其中课程思政建设分工协作机制科学有效;集成化课程思政知识体系落实贯彻人才培育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有机融合;立体化协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体系协同提升教学成果水平;多维课程思政质量评测协同促进科研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

h_2017n/xwfb_20171206/mtbd/201712/t20171207_320825.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

517606.htm.

[4]张慧,石路.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15):19-23.

[5]徐昕,杨蕾,陈东,等.新工科背景下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6):188-191,196.

[6]朱郑州,姜淼,王肖群.“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刍论[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1,8(6):48-52.

[7]李玉双,刘伟,魏东.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特性解析与实践策略[J].教学研究,2023,46(2):72-77.

[8]贾启君.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逻辑[J].中国大学教学,2021,42(5):50-53.

[9]张莉.OBE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探索——以中职PLC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39):212-213.

[10]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11]吴岩.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38(11):4-12.

基金项目: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智能电网技术”(20232045);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OBE理念下《智能电网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探索与实践”(SZJP2202);重庆邮电大学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智能电网技术”(XKCSZ2204);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智能电网技术”课程教学团队(202203)

第一作者简介:马艺玮(1980-),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微电网、V2G、智能电网技术等。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新工科专业课程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青年与社会(2019年7期)2019-04-05 14:19:54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7年8期)2017-09-01 15:00:02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科技视界(2017年10期)2017-08-21 07:51:35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