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只讲好的中国故事”

2025-01-15 00:00:00刘正曦
环球人物 2025年1期
关键词:讲述者多维度人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然而,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只讲中国的“好话”,过度美化发展与成就。表面上看,这是为了塑造正面形象,但我们不得不反思:“只讲好的中国故事”真的好吗?

只讲“好话”容易引起受众不适。当我们一味强调美好,而忽略现实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内容难免“失真”。这种“不真实感”不仅削弱了说服力,还可能引发受众对整体内容的质疑和反感,让传播效果适得其反。

只讲“好话”还容易让讲述者陷入一种单向的表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讲述者被动地迎合受众的期待,所呈现的内容越来越刻板。这种单一视角会使中国故事失去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很难打动人心。

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绝不是“只讲好的中国故事”。那么,我们该如何避免落入“只讲好的中国故事”的陷阱?

首先,讲述者应注重多维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充满活力的国家,其成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荆棘与挑战。科技进步、扶贫成就、文化繁荣的背后,一直有中国人民的奋斗。讲述这些复杂性,展现一个更立体鲜活的中国,正是有效消除偏见、让中国故事更有感染力的关键。

其次,讲述者应注重细节。比如,中国一座小村庄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我们应呈现的是:公路越修越多,医疗越来越方便,教育越来越普及,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这些生动细节,能让受众更直接地看到乡村的发展,了解中国的扶贫政策。

最后,讲述者应融入个人视角。相比单一的宏大叙事,普通人的故事更容易触动人心。比如,我来自埃及,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曾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震撼,但也曾因为语言障碍感到无助。这些“独家视角”让故事有了态度,促使受众真正去感受、思考。

文化传播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深思熟虑的内容和方法。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不是一味赞美,而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多元表达。我们要通过多维度、重细节、有态度的讲述,让全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社会变迁以及全球使命。

编辑毛予菲/美编潘大鹏/编审张培

猜你喜欢
讲述者多维度人心
上篇 庆国之盛世
中国火炬(2022年10期)2022-10-17 06:58:18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愿得一人心
青年歌声(2020年3期)2020-04-24 09:28:32
讲述者
湖南文学(2019年7期)2019-07-30 18:03:58
党建共建引领新时代的“讲述者”
多维度市南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2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9:04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7
打动人心的琐碎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2
渭南市博物馆:华夏文明的“讲述者”
中国报道(2015年12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