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学散步

2025-01-15 00:00:00张崇琛
读者 2025年2期
关键词:姜先生太炎湘云

1979年9月,杭州大学(后并入浙江大学)举办以姜亮夫先生为导师的楚辞进修班时,姜先生已77岁。所以楚辞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学员们每天晚饭后轮流陪姜先生散步一小时,由杭大到黄龙洞一个来回。这对姜先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的放松,而对学员们来说,又增加了一次受教的机会。因为姜先生是边走边聊的,而所聊的话题,既有对自身经历的回顾,也有对学界掌故的漫谈,更有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点拨。所以每次陪先生散步一小时,学员们都有胜读十年书之感。

我在楚辞班中是年龄较小的,又是班委,所以陪先生散步的次数相对较多,而接闻于先生的言语也就多些。这些谈话历四十余年,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中。

在师辈中,听先生回忆最多的,是王静安与章太炎二位。

先生说,王静安的学问之所以能出乎同侪之上,与他先进的治学方法是分不开的。他曾亲见王先生读过的德文版《资本论》,书上用各种颜色做了许多标记。他说,在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如此认真读过《资本论》的,唯王静安先生一人。

先生还说,王静安虽然不善交际,看起来不好接近,但实际上对学生是很好的。一次他去王先生那里请教,回来晚了,王先生知其近视,遂命家人点上灯笼,一直送到大礼堂后的流水桥,见路好走了才离去。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每周六晚有一个师生“同乐会”,王先生有时也会参加。同乐会上,梁任公表演的是背诵《桃花扇》中的《余韵》一出,赵元任表演的是全国旅行途中各地所闻的方言,王先生表演的则是背诵《二京赋》。那超常的记忆力,令学生们全都为之震惊。至于陈寅恪先生,他虽然在同乐会上没有表演过节目,但平常爱讲笑话,尤喜对对子。姜先生还记得他们刚入学不久,陈寅恪便送给他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既贴切,又幽默。

说到王先生的最后归宿,姜先生仍难以释怀。他说,1927年4月,北伐军攻下长沙,农会杀了叶德辉。作为末代皇帝的老师,且脑后还留着辫子的静安先生便有些紧张。一天,他问姜先生:“亮夫,他们该不会杀我吧?”姜先生说:“叶德辉是激起了民愤的,所以被杀。而您不牵扯这些,所以不会。”但静安先生仍不能宽心,到农历的五月初二见到姜先生时还说:“亮夫,我不想再受辱了。”第二天上午,王先生便投了昆明湖。葬礼上,学生们都行三鞠躬礼,唯有陈寅恪先生赶到后,行了三跪九叩大礼。

章太炎先生被有些人称为“章疯子”,但对学生也是极关爱的。姜先生回忆,一次他去苏州见太炎先生,路上遇雨,进章府后衣服已湿。太炎先生见之,转身就到楼上取了一件马褂令其换上,然后才坐下说话。姜先生说,此事虽已过去几十年,但至今思之,仍感动得要流泪。

先生讲起同门,除不时会讲一些“八个老虎”(即清华国学院八位属虎的研究生)的趣事外,谈得最多的便是鲁迅。鲁迅是太炎先生早期的弟子,与姜先生同门,且二人也有交往。现在回忆起来,先生说的有关鲁迅的几件事我仍记得:

一是某次在内山书店,先生问鲁迅其笔法何以会如此苛刻,鲁迅说:“不这样不行啊,不然中国便没救了。我现在只有一支笔,我要是有一把刀,真可以去捅他们的。”

一是某次“左联”开会,柳亚子跟鲁迅说:“你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指其笔法已超过太炎先生)!”鲁迅说:“太炎先生是骂满人,我是骂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其时姜先生在侧,亲耳听闻。

一是鲁迅告诉他,当年章太炎在日本讲学时,开始听讲者有数十人,后来都走了,只有鲁迅与朱希祖坚持到最后。朱的听讲笔记后归钱玄同,现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鲁迅的笔记则下落不明。姜先生说,他曾在20世纪30年代见一家杂志用鲁迅笔记的手稿影印件做过封面。

至于朋辈中,姜先生常提起的是闻一多。他们两人都研究楚辞,但有些观点并不一致,见面时也会辩论,有时还辩论到昆明的茶馆里。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各自著书或写成文章。姜先生说闻先生是性情中人,两人辩论时往往会情绪激昂,但过后又迅即和好如初。

关于治学方法,那更是散步中常谈到的。先生说,做学问首先要打好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的人,不管哪一行,有些书是一定要先读的。如《诗经》《论语》《史记》《说文解字》《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红楼梦》以及李白与杜甫的诗等,都要先读。这就好比演员,无论以后演哪一行,学哪一派,都离不了吊嗓子等基本功。先生说,做学问应从文字、音韵入手,文字尤其重要。对其他如民俗学、历史地理学、心理学、逻辑学、考古学乃至一些自然科学,也应有所涉猎。至于写文章,一是要选取一些有生机的题目来写,即写一篇可以引出好多篇。二是不要与人斗嘴,即不写批判文章。你嫌别人的东西不好,你写一个好的东西放在那里就行了。这是陈寅恪先生教他的,他也以此教我们。

散步中,先生还罕见地谈到了《红楼梦》的版本问题,尤令我难忘。那是1980年的5月21日,我与殷光熹师兄陪侍先生时听说的。先生说当年他在清华读书时,曾读过一个《红楼梦》的本子,其故事的结局与高鹗的续书完全不一样。大致情节是:荣国府被抄后,贾宝玉出外为更夫,史湘云为渔妇。一夜,宝玉在一座桥上休息,将手提的一盏小灯笼放在桥边,此时湘云的小船恰巧从此经过,见桥上的灯笼,认出那是荣国府的夜行灯,遂问桥上的人是不是宝二哥。宝玉反问她是谁,回答说是湘云,于是彼此相认,并互诉别后情景。湘云说:“你当更夫,我为渔妇,荣国府的人都星散了,没有一个不在受苦的。”于是湘云便请宝玉到船上,原来她早已无家可归,只有一个丫头还陪着她。随后宝玉便坐湘云的船一起走了,最终成就了“金玉良缘”(湘云身上也有一块金麒麟)的结局。姜先生说,这个本子后来再未见过,蔡义江先生还为此专门访问过他。

姜先生的这番话后来由蔡义江先生披露,又被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看到。

周先生在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二十周年的文章中写道:“杭州大学的姜亮夫教授传述了一则极其引人入胜的宝贵线索……我读后简直高兴极了。因为和我推考的主旨全然吻合,而其具体情节又如此动人,则是谁也想象、编造不出来的!”这番话足以说明姜先生所读到的这一版本在红学史上所具有的意义。

以上是我陪姜先生散步时的一些记忆碎片。如今他已离开我们近30年了,但先生当年的音容笑貌,还时时鲜活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赏音摘自《散文》2024年第11期,张伯陶图)

猜你喜欢
姜先生太炎湘云
硬笔小作
湘云金鳙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特性
当代水产(2019年4期)2019-05-16 03:05:06
竹两枝
三倍体湘云鲫2号线粒体DNA含量与其不育的相关性研究
姜妙香不生气
爱你(2017年14期)2017-11-14 17:47:46
“戏说”学术辈分与正说太炎先生
——先父宇苍公事略之一
苏州杂志(2017年3期)2017-07-03 14:10:20
湘云为何疏黛玉、亲宝钗
百家讲坛(2016年11期)2016-09-01 12:04:49
奇特的婚礼
故事林(2010年10期)2010-05-14 17:29:36
太炎先生二三事
国学(2009年7期)2009-09-10 04:43:32
谁该为体内钢钉断裂埋单
检察风云(2005年23期)2005-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