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研究了数字经济背景下消费者对饮食数字化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渗透,饮食数字化已成为趋势,其显著改变了消费者的饮食行为和企业的经营策略。因此,消费者应提升对饮食数字化的认知,利用相关工具指导健康饮食;企业应把握数字化趋势,创新产品与服务;政府需强化监管与支持,推动饮食数字化市场的规范与普及。
关键词:饮食数字化;消费者体验;企业营销;数据挖掘
一、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民生保障的基础产业,食品行业正在步入以营养健康为标签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食品消费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数字化饮食,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手段与数字标签,将人们日常饮食生活行为转化为可以衡量评估的可视化数据。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饮食已从简单的数字标签上升到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饮食健康平台也应运而生。“互联网+”模式构建了大数据饮食健康平台,满足了当代社会消费者对饮食与健康的更高要求,并不断改善消费者对数字饮食的认知现状。
二、消费者对饮食数字化的认知现状
1.数据获取
本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线上通过网络平台发放问卷,线下通过多阶段抽样,在武汉地区进行实地走访并发放问卷。同时,深度访谈了食品行业相关企业与创业者,从企业的角度探讨了饮食数字化的认知现状与应用前景。此外,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爬取互联网上关于饮食数字化的消费者评论,了解消费者对于数字化饮食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帮助企业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调查中,一共收回60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95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8.18%。问卷的信度超过0.8,效度为0.704,符合调查标准。
2.问卷结果描述性分析
(1) 消费者基本信息
本次问卷调查的消费者男女比例约为 4∶6。从年龄分布中可以看到,被调查者20岁以下和20~25岁的人数居多,分别占总人数的41.09%和 45.45%;其次 46~55 岁的被调查者占总数的 5.45%,说明青年人是关注饮食数字化的主力军。此外,被调查者中,有 86.18%的人拥有大学文凭,10.54%为高中及以下学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有3.27%。本次调查中各个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阶层都有涵盖,样本具有代表性。
(2) 数字化饮食消费现状
多数调查对象月均饮食支出不高,显示恩格尔系数较低,消费倾向于物美价廉的食品。消费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表明企业可结合消费者特点优化商品与服务以提升购买意愿。超过半数调查者饮食结构不合理、不注重营养搭配和饮食记录,运动频率亦不足,凸显大众在饮食与健康管理方面的不足。仅少数人使用App记录饮食,反映饮食数字化应用普及度不高,且功能需求如身体状况指导、饮食分析准确性有待加强。消费者更依赖网络搜索获取食物热量信息,购买时虽普遍关注食品标签,但数据标签的影响力度尚显不足。调查对象购物偏爱线上平台,尤以购物软件为甚,且年轻女性群体对饮食数字化关注度和购买力较高。大部分人的饮食和营养素摄入未达标准,口味偏好偏向高热量食物,因此需加大健康饮食知识普及力度。从词云图分析可知,“健康”是消费者的核心诉求,同时还关注食品的低热量、低脂、零糖属性以及价格和质量等因素。整体来看,推动饮食数字化发展需强化健康理念传播,优化应用程序功能,提升消费者对数据标签的认知度以及贴合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来提高销售转化率。
三、消费者对饮食数字化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1.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消费者对饮食数字化认知的影响因素。将响应变量Y设置为饮食数字化认知程度,为二元分类变量,在问卷中对应的题目为七级量表题,了解程度为1-3的定义为不了解,用1表示;了解程度为4-7的定义为了解,用0表示。选取“是否会购买低脂/0糖0卡食品”“日常饮食习惯”“饮食数字化对健康生活影响程度”“是否进行饮食数字化规划”“是否用App记录饮食数据”“对自己饮食习惯的态度”“是否会在意配料表成分”“食物标签对购买食物的影响”为自变量进行建模(见表1)。
首先对所有变量建立0-1回归全模型,全模型的似然比检验高度显著(P值lt;0.001),这说明在所有的考虑因素中,至少有一个是对群众饮食认知程度有显著影响的。接着,对全模型进行多轮变量筛选,排除不显著的变量,最终得到表2所示结果。
根据AIC准则和BIC准则,选择更加简洁的模型,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假设检验的结果来看,AIC模型中选的变量在0.05的水平下都显著。相较而言,BIC要严苛一些,BIC准则认为“X2-注意营养,合理搭配”“X3-有影响”“X4-进行饮食数字化规划”“X5-用App记录”这四个变量在0.05的水平下显著。
由表3可知选取的所有自变量中有四个自变量“X2-注意营养,合理搭配”“X3-有影响”“X4-进行饮食数字化规划”“X5-用App记录”对于饮食数字化认知程度都有显著性影响。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在日常饮食中会注意营养,合理搭配的人群对饮食数字化认知程度更高;认为饮食数字化对健康生活有影响甚至是有很大影响的人群对饮食数字化认知程度更高;在日常生活中做饮食规划的人群对饮食数字化认知程度更高;用相关的App记录饮食数据的人群对饮食数字化认知程度更高。
2.促进饮食数字化认知的因素分析
首先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主要是对被试者关于“对于饮食数字化的了解和使用程度”和“促进被试者更加关注饮食数字化因素”两个表进行检验,前两个因子共同解释了总方差的72.865%,这表明这两个因子对于本文研究的变量的解释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60.446%,比第二个因子高出很多,这表明第一个因子对于本文研究的变量的解释更为重要。对于其他的因子,其特征根和方差百分比都比前两个因子低得多,因此可以将它们视为不重要的因子。对于影响因素,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进行研究,提取出2 个主因子,这 2 个主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 72.865%。表4所展示旋转后的主成分矩阵,表中数值为各题项的因素负荷量。结果显示,结果符合原假设,与预期一致。对于影响饮食数字化认知因素,旋转后的成分矩阵结果显示,基本符合原假设。
由模型得出,成分1可以被描述为“对饮食数字化的了解程度和饮食记录行为的关注度”,即被试者在饮食数字化方面的知识水平和使用程度。成分2可以被描述为“对饮食数字化因素的影响因素的关注度”,即被试者在饮食数字化方面的关注点和影响因素。综合以上两个成分得出结论:被试者在饮食数字化方面的知识水平和使用程度以及关注饮食数字化的因素对于促进其更加关注饮食数字化因素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消费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饮食数字化产品或营销活动,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消费者对于饮食数字化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
四、企业对饮食数字化的认知及应用
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到,企业和食品创业者认同健康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并在操作中予以执行。企业看好健康营养食品的市场前景,将其融入生产流程,展现出企业对市场趋势的前瞻性和深刻理解。相比之下,创业者虽重视产品本身的营养配比,但对行业大环境的关注不足,可能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建议创业者加强对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以开发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饮食数字化方面,企业展现出系统性认知,将数字化应用于生产规范与营销策略中,收获显著效果。创业者对此也有一定认识,但在实际应用上,更多局限于生产中的简单计量,营销层面的数字化利用不够充分。尽管如此,双方均预期食品行业将日益数字化,企业持积极态度,创业者则倾向于探索数字化在日常营销中的具体实施路径,显示双方对饮食数字化未来发展融合的开放态度与实践意愿。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受访者对饮食数字化的认识参差不齐,对营养标签和健康应用程序相对熟悉,认知度受多种个人特征影响,其中年轻、高BMI个体及健康食品消费者对饮食数字化表现出更高兴趣。品牌营销是提高认知的有力手段,同时个人消费行为、健康追求及社会环境亦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提升整体认知,企业需强化数字化产品的市场推广,调整营销策略,并营造利于接受的营销氛围。饮食数字化的主要受众聚焦于20~25岁、受过高等教育、收入中低水平的年轻女性,她们在有限的饮食预算下偏好线上购物,尽管如此,多数用户在饮食搭配上意识不足,凸显了数字饮食应用在提供丰富健康食品选择和优化功能上的必要性。当前,饮食数字化主要服务于健康管理与体重调节,特别是热量计算功能被广泛重视,而用户对核心营养成分关注度高,微量元素则被相对忽视。随着与运动减重场景的紧密结合,未来应用有望向微量元素的精细化管理迈进,特别是在体育竞技和健美领域,对饮食数字化的高需求正推动行业创新,帮助用户精确选择饮食,同时提升企业服务品质。
2.建议
(1) 对消费者的建议
①提高饮食数字化认知,关注食品营养信息
提升饮食数字化意识,关注食品营养信息对于维护个人健康至关重要。消费者应积极学习数字化饮食知识及其健康效益,利用文章阅读、专业咨询等手段丰富信息来源并深化理解。关注食品营养标签是关键一环,不仅助力消费者洞察食品成分及热量,还促进了消费者对食品生产和质量的深入了解,引导更健康的饮食决策。
②购买低糖低卡等健康食品,选择正规可靠的食品品牌
选购低糖低卡健康食品,顺应数字化饮食追求,但选择时需基于个人健康状况,并仔细核查营养成分表,确保食品既符合健康标准又适合自身。优先选择正规品牌,借助其良好信誉规避食品安全风险,同时警惕营销陷阱,通过社交媒体反馈、权威评测等多元化信息源,甄别真伪,精准选择符合数字化健康管理理念的产品。
③注重个人健康状况,合理运用饮食数字化
结合个人健康状态,科学实践饮食数字化,利用饮食日记、营养分析App等工具监测饮食平衡,辅助适时调整。坚持营养均衡原则,多样化食物摄取,避免单一依赖,确保数字化手段服务于健康饮食目标,促进全面健康管理。
(2) 对企业的建议
①强化品牌营销与数据透明度
品牌应聚焦饮食数字化特色,通过营销活动展示食品的健康数据与营养价值,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提升公众认知。创新营销内容,如健康菜单推荐、营养指导,结合用户反馈持续优化产品,培育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与忠诚。
②产品创新与个性化服务
推出低糖低卡等健康食品,附加数字化信息如二维码,便于消费者获取营养详情,提升数字化饮食体验。实施个性化战略,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设计产品与营销策略,如面向年轻人推出趣味互动,对中老年人强调健康教育。
③社交媒体与标准建设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饮食数字化价值,分析消费者数据以精准定位市场,开展互动活动增强参与感。与行业组织合作,共建数字饮食标准,提高产品信息透明度,同时拓展跨界合作,整合资源推动行业创新,提升企业行业地位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金鑫.数字化饮食离我们有多远[J].乳品与人类, 2003(2):54.
[2]何叶紫.社交媒体时代的数据化生活与自我管理——基于健康饮食APP中“饮食打卡热”现象的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5):71-74.
[3]石岩.餐饮业“数据化”变革加剧[N].中国企业报,2015-07-28.
[4]宫国君.预包装食品标签与引导健康饮食[J].食品工业,2022(9):213-217.
[5]付剑茹,陈妍,叶猛华.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绩效:数字营销与数字生产[J].商学研究,2022(2):71-83.
[6]王子清.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2.
[7]马金梦,戴家芳,尚玉梅.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现状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2(5):33-38.
[8]闵淑慧,胡依,郭芮绮,等.以营养素养为中介的自我图式对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22(6):86-91.
作者简介:詹研(2001— ),男,汉族,湖北孝感人,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品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