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比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状况百出的孩子,很多父母感到不知所措。作为幼儿园,可以为家长们做些什么呢?
教师要成为家庭教育的“通才”,才能指导家长成为育儿的“行家”。幼儿园教师是孩子一日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最为密切的人员,他们如果成为家庭教育的“通才”,就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家长成为育儿的“行家”,游刃有余地解决育儿过程中的问题。家庭教育是极其专业的领域,教师不仅要掌握教育学的知识,还要掌握医学、营养学、心理学、健康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孩子是如何长大的。为此,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学习《正念养育》《孩子:挑战》《积极心理学》《教出乐观的孩子》《正面管教》《幸福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以提高教师和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例如,面对一些情绪消极的孩子,教师可引导家长通过“提前预设,体验做事成功的自信”“赏识教育,品尝充分认可的甜蜜”“情境演练,收获同伴交往的欢愉”“接纳情绪,感受集体合群的温暖”四步策略,带领孩子走向更积极有爱的世界。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整体情况而言,“说”和“教”太多,而专注地“听”太少。父母、祖辈、教师们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挥着孩子“你可以这样做”“你不可以那样做”,而不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洞察这个大千世界,导致孩子们自主控制自己行为、情绪、意志的能力没有培养起来。这些孩子脑袋里在想什么?他们为什么而兴奋,又为什么而忧伤?他们种种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动机呢?教师和家长需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据此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长远效果。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觉得科学教育理念不如批评、斥责、棍棒来得有效。其实,科学育儿理念的运用是特别讲究的,不是所有的理念都适合某个孩子。运用理念的时间点、情绪点、环境因素,甚至父母说话的语音、语调,都会影响教育效果。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再决定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例如:面对一个叛逆的孩子,站在他的对立面命令式地说“不可以”“不行”是极其不明智的,父母要多咨询他的意见,多给予其肯定;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父母要多鼓励他和老师、同学、邻居接触与拥抱;对于偏食的孩子,父母要鼓励他多尝试不同的食物,并营造愉悦的进食氛围,让进餐成为一种享受;等等。
(作者单位:浙师大幼教集团平湖稚川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