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19岁青少年群体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病”。同时,网络上不断涌现的青少年伤害事件表明,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到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可以看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此,四川省广元市东城实验小学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加强顶层设计,软硬结合,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环境
全面的教育是身心共育。广元市东城实验小学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致力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在心育工作方面,学校坚定地依托“生命教育”的办学特色和“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绽放”的办学理念,以“游戏校园,快乐童年”为行动目标,从顶层设计入手,带领师生关注生命成长,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质量观,引导教师与时俱进,升级教育理念。
同时,学校积极筹措资金,打造与之相匹配的校园文化硬环境。学校在校园里开辟了心理咨询室和生命教育体验区,其中,体验区设有“三所两屋一区”(“三所”分别是农业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和水利研究所,“两屋”为“绿荫树屋”和“阳光书吧”,“一区”指的是历奇区),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生命,学会悦纳自己、悦纳他人,增强抗挫能力、培育健康心理。心理咨询室和咨询室外的“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了舒缓情绪、减轻压力、答疑解惑的途径。学校希望,校园环境这部无字的教科书,能够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润泽师生生命。
软硬环境的结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宽松的校园氛围,为学校的心育工作做足了铺垫。
构建“三三三模式”,打造立体心育网络
三全育人制度。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涉及所有学科、所有人员及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为此,学校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制度。首先,在校内成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辅导师队伍,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培训其他学科的教师,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和辅导技能,并能灵活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其次,学校积极链接社会相关专业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工站、川北幼专心理学系、广元市精神卫生指导中心等,邀请专家定期来校开设家长课堂,为家长普及儿童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立体心育网络,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三级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处工作人员和心理学教师及年级组长任组员的学校心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校级管理+部门管理+年级管理”的三级管理制度,各级既各司其职,又分工合作,实现协同育人。
三层预防制度。学校建立了“班级+部门+校级”三个层面互相协助的预防制度。班级层面:由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和心理委员负责,以班为单位,做好学生日常行为观察和心理问题筛查等工作。部门层面:由德育处和心理教师负责,做好班级转介学生的心理档案建立、危机因素排查、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重点学生关注等工作。校级层面:由分管校长做好危机处理与追踪、专业机构的转介与协调、建议与指导等工作。
群体归因,精准对位,因人施策
针对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校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地查找原因,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精准实施。例如:对个别特殊学生采取“一对一”个案辅导,对同一类型的问题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集体辅导,对学生基本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抗压技巧的训练等则采取全员参与的心理大课堂形式。
以多彩心育活动为载体,内外兼修,预防为主
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德育内容,也是有效的育人途径。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进而提升心理品质。面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像大禹治水那般,疏而非堵,用体验感知的形式代替干巴的说教,坚持预防为主。例如: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赛事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收获健康的身体、形成较强的抗挫能力;组织五彩缤纷的艺术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幸福感。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既需要教育者有探索的勇气,也需要教育者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帮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美满的人生。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东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