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馆校共建阅读推广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5-01-01 00:00:00季鸿玮
参花(上) 2025年1期
关键词:馆校如东县青少年

一、引言

2024年4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2%,较202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4.7%,较2022年的73.4%提高了1.3个百分点。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虽然学生有了更多课余时间,但他们更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或娱乐消遣,而非主动阅读纸质书籍。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深度阅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课后育人”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丰富的美育资源和展览资源;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拥有庞大的学生群体和系统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是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深化馆校合作推进阅读推广,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时代需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肩负的社会教育职能。

二、馆校共建阅读推广模式

(一)优势

公共图书馆是地区的信息中心,肩负文化传承、社会教育、信息传递的重要使命。公众对图书馆的定位与认知也从原来的借阅、归还书籍的场所,发展为推动教育、文化、服务多方面发展的新生力量。“馆校共建”模式让更多未成年人走进图书馆,有利于健全青少年人格,培养其阅读习惯,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尤其对于乡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利用自身阵地优势、资源优势、服务优势,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1]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共图书馆从“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逐步转型。在技术、需求、创新的多重驱动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服务、线上资源库建设等迈上了新台阶。公共图书馆整合国家、各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线上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优质、免费的教育资源。基于“馆校共建”模式,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为读者带来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通过情景化的内容资源、多样化的技术手段和立体化的互动形式,为读者服务赋能,进一步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边界,赋予其新时代内涵。

(二)劣势

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然而,在馆校共建推进“家—校—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多个层面的协调与合作。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与学校的合作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要想将馆校共建作为一项常态化、持续性的项目来推进,就需要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只有这样,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才能展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有效减轻家庭在教育消费方面的压力,如教材支出、兴趣活动费用以及数字资源费用等,同时弥补学校在义务教育之外图书资源的不足,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家—校—社”三方共赢的局面。[2]

三、南通市如东县图书馆“馆校共建”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的实践

本文以“双减”政策试点地区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南通市如东县图书馆为例,探索“馆校共建”创新服务模式的实践。自2021年起,南通市如东县图书馆负责人与学校负责人率先发起“馆校共建”活动,多部门积极探索、创新作为,践行“共同育人、互惠双赢”的实践育人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目前已开展164场次阅读体验活动,吸引了全县17900余人次的师生家长走进图书馆。[3]

(一)设施升级,拓宽“阅读空间”

南通市如东县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进行场馆升级,先后成立了“丁杰捐赠图书室”和“刘季平少年儿童图书馆”;新增了“党建听书墙”等新设施,“文化墙多媒体互动屏”“趣拍云打印一体机”“裸眼3D VR一体机”等新设备;打造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服务场景,如“伟大的旗帜”沉浸式阅读体验馆,设计阅读点位18个、导学点20个;二楼为参演区域,三楼为参与区域,四楼为参观区域,打造全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智慧阅读新空间。馆舍阵地的打造升级为“馆校共建,助力双减”提供了一流的阅读环境。

(二)资源升级,优化“亲子共读”

南通市如东县图书馆服务资源升级,提供“你选书我买单”等订单式服务,面向师生家长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图书、期刊、报纸,打造阅读专架;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打造网络阅读的新空间;设置“瀑布流电子屏”“朗读亭”“云图书有声读物”“数字欢动投影”等,与南通市当地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专业数据库29个;通过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应用程序等方式推送线上数字资源;开展“穿越火线”“重返侏罗纪”“3D立体拼图”数字资源线下体验活动。[4]

(三)活动升级,优化“分享平台”

南通市如东县图书馆活动服务升级,在“馆校共建”系列活动中定期开展经典诵读、人文讲座、科普展览、读书沙龙、小蜜蜂志愿者等活动;优化升级阅读分享平台,鼓励亲子家庭一同参与阅读体验活动,化“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通过歌舞、朗诵、情景演绎、乐器演奏等形式,以书为媒介,以亲子阅读为纽带,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广大青少年在阅读中收获精神的成长,得到美的浸润;坚持阅读推广服务“走出去”,搭建共建共享平台,积极推进“流动绘本校园行”“科普展览进校园”等工作。

(四)服务升级,开发“特色课程”

南通市如东县图书馆以图书馆为阅读服务主阵地,创新开发1+N服务品牌。“趣味绘本舞”创设性开展“绘本导舞”教学法,以经典绘本为载体,通过肢体语言引导青少年表达内心的情感。“魔术小揭秘”邀请专业魔术师进行魔幻科学表演,让师生家长零距离体验魔术、科学与阅读相互融合的奥秘。“曲艺小课堂”根据学校的艺术基础、特色项目,开展双簧、相声、二人转等传统曲艺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学校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5]此外,还有普法小讲坛、急救科普行、小小朗读者等实践课程,“科学实验科普秀”进学校等活动,让所有学生群体共享阅读盛宴。

四、“双减”背景下馆校共建阅读推广服务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南通市如东县图书馆积极探索与学校的阅读合作实践,寻求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与学校基础教育融合发展,从设施、资源、活动、服务等方面入手,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做出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推广力度不够大、合作范围不够广和专业程度不够高等问题,需持续探索优化,以期将“馆校共建”项目打造成为一项受欢迎、可持续、有影响力的阅读品牌。[6]

(一)强化顶层设计,共建长效机制

“双减”背景下推进馆校共建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工作。为推动馆校共建工作常态、长效发展,让青少年切实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离不开相关部门牵头协调文化、教育等多个部门,进行顶层设计,打破壁垒。统一的布局有利于提高馆校合作质量和服务效能,达到公共图书馆资源与学生阅读需要的最佳配置。一是将文化场馆设为青少年文化活动基地,设定专属活动空间和固定服务时段,制订学校轮流参观时间表。二是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推进落实“馆校共建”中的具体问题。三是扩大合作范围。馆校合作并非仅限于特定学校与图书馆,当图书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达到一定程度,积累了经验和建立了信任关系后,便可以通过制度化或规范化的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合作模式,并逐步推广至其他图书馆及中小学校,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合作网络。

(二)孵化专业团队,形成推广品牌

专业化的阅读推广团队是馆校共建工作的践行者,是阅读文化品牌的打造者,是保障全民阅读质量的重要推动者。专业团队的培育,一是基于现有阅读推广群体的特征及其所提供服务的特征,将阅读推广群体分为专业阅读推广人和一般阅读推广人两类。馆校共建团队组建不应局限于专业阅读推广人,如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书店等机构的馆员和店员,还要积极吸纳一般阅读推广人,即致力于组织、策划阅读推广活动的社会人士,如作家、学校老师、高校学生等。二是壮大公共文化场馆工作人员队伍的力量,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三是充分挖掘阅读推广人的专业潜力,丰富馆校共建活动的多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师生家长走进图书馆不仅仅只为阅读,[7]来自各行各业的阅读推广人的积极参与,能够为青少年读者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分享能力的提升等多样化的需求提供助力。

(三)凝聚多方力量,整合馆校资源

馆校共建模式的推广基于充分挖掘馆校现有的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是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优势互补。中小学本身配备图书馆,但调查显示很多中小学图书馆近几年才投入使用,其图书资料的数量、馆舍的规模、空间的利用率尚显不足。公共图书馆能够提供体系化的馆藏资源、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和较为先进的阅读服务,学校能够提供情境式和体验式的学习场景。公共图书馆应主动对接学校,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资源、空间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同时,馆校共建能促进双方图书馆学习交流,促进图书采购、编目、排架等业务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二是馆校共建活动中应发挥家长在阅读推广中的引导作用,注重指导家长通过家庭教育、亲子共读等形式引导青少年爱上阅读。三是公共图书馆应在争取专项经费支持的同时,根据中小学生的教育需求调整、优化预算结构,使经费投入更具有针对性,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效能,为青少年参加馆校共建提供场地、设备、资源、活动、师资等方面的支持。[8]

(四)分级阅读指导,强化服务保障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馆校共建的服务对象是各年龄层次的未成年人。一是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阅读行为、学校的课程定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馆藏资源进行分级和阅读指导。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针对4~6岁儿童开展绘本故事会等“少儿系列”活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面向12~17岁青少年开展“旅游体验”类阅读活动。二是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馆员、教师等参与制订分级阅读推荐书目,建立阅读档案,以激发未成年人的阅读兴趣。三是加大对分级阅读的宣传力度,将分级阅读理念贯穿于馆校共建项目设计全过程,如课程设计、资源建设、空间打造、服务活动等,创设性建立特色阅读推广品牌。

五、结语

“双减”背景下“馆校共建”阅读推广模式对提升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满足青少年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化和推广。馆校共建阅读推广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公共图书馆、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未来,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应继续深化合作、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拓展领域、强化服务,共同推动青少年儿童阅读推广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中主题分馆的探索实践——以浦城县图书馆为例[J].福建轻纺,2024(09):41-44.

[2]刘国敏,吴军委.县级以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中山市镇、村的调研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4(05):16-24.

[3]杜华.欠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合作路径探析——以广元市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4(05):25-30.

[4]朱穆君.“双减”背景下中学图书馆建设新启示——基于台湾地区高中图书馆的调查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4(05):31-40.

[5]肖兰.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的应对策略及思考——以四川省达州市图书馆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4(05):75-81.

[6]杨海江.“双减”背景下馆校家协同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研究[J].极目,2023(02):30-35.

[7]沈芳.“双减”政策下未成年人阅读推广之馆校合作模式探索——以嘉兴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2023,53(01):83-89.

[8]谢洁华.“双减”背景下馆校合作开展青少年阅读服务实践探索——以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2,44(11):65-69.

(作者简介:季鸿玮,女,本科,如东县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阅读推广、数字人文)

(责任编辑 王木)

猜你喜欢
馆校如东县青少年
A Cool Journey
The First Lessons
青少年发明家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图书馆学刊(2020年8期)2020-09-11 08:12:48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7:18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7:16
一把荷叶伞
小布老虎(2017年2期)2017-07-31 17:14:34
对如东县“续春蚕布局”生产的再调查
江苏蚕业(2015年2期)2015-02-05 22:26:12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