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对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现实意义、困境及发展路径。现实意义:活跃学校体育氛围、助力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体育赛事体系分散、赛事竞赛水平不高、赛事体系管理不健全、赛事一体化建设滞后。发展路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科学化组织青少年训练与参赛;不断丰富竞赛项目,提高青少年参与兴趣;构建协同化赛事管理体系,推动赛事一体化发展;兼顾普及与提高发展目标,打造一体化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关键词:体教融合" 体育赛事" 学校体育" 青少年体育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5)-01-028-3-ZQ
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将体教融合作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拉开了深化体教融合改革的序幕。体教融合战略明确强调要发挥体育赛事价值,将其作为推动体教融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完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是推动学校体育竞赛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落实体教融合战略的具体实践。全面推进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将青少年竞赛发展置于体育治理现代化的框架下分析,对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及保障,以及推进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研究重点对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1、发展青少年体育赛事的现实意义
1.1、活跃学校体育氛围
诸多实践证明,体育赛事能够有效活跃学校体育氛围,促进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体育赛事能够提高学生体育参与度,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胜,从而不断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每一场比赛都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当运动员在赛场上为了比赛胜利所拼搏,能够有效感染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竞争欲望。目前,在体教育融合战略指引下,我国中小学广泛开展体育赛事,相关赛事活动如火如荼,多样化体育赛事项目不断呈现,中小学生都能够乐于参与其中。目前我国诸多地区已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呈现出项目多元化、赛事规模化等特点。例如,各类U系列赛事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标杆,具有重要影响力。
1.2、助力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
体教融合明确提出,要将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简单来说就是要发挥学校体育在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价值,改变过去单一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学校,其中中小学正处于后备人才选拔关键阶段,能够为竞技体育输送大批适龄学生,参与训练。不断发展青少年体育赛事,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同时又能够通过体育赛事选拔与培养一批具有优异运动天赋的儿童少年,参与更高级别的训练与竞赛。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目前已形成规模化发展,相关多元化赛事不断涌现,赛事水平不断提高,正成为我国当下竞技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重要阵地。在比赛中,运动员优异表现能够展现其自身天赋,通过参与更高级别赛事,提高自身竞技水平。从体教融合视域来看,我国建立系统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其关键就是要不断改变过去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破除以业余体校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1.3、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体育发展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肥胖率、近视率等问题居高不下,尤其在城市中,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当下,随着快节奏生活不断呈现,同时各类不良文化诱导,青少年体育参与显著不足,体质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少年强则国强。体育赛事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参与意识。运动员每一场精彩的比赛,都会激发其不断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在长期循序渐进中形成稳定的体育参与意识。从学校体育发展来看,在“学会、常教、勤赛”引领下,学校体育课不断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体育练习密度显著提高。
2、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2.1、体育赛事体系分散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主要包括学校教育部门举办的赛事以及体育部门举办的赛事体系。例如,体育部门举办的U系列赛事、青年锦标赛等。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两套赛事体系虽都共同促进我国赛事发展,但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两套赛事体系发展不在一套管理体系下。体育部门举办的赛事居多,着眼于发掘体育后备人才,从竞技体育层面着手,对于学校领域的相关价值追求显著不足。从根本上来看,学校赛事体系更多地是追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活跃校园体育氛围,改善不良体质健康问题,推动学生健康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基于此,两套赛事体系在各自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存在利益关系,赛事之间运动等级认证、赛事报名等较为繁琐,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参赛,同时不利于体育赛事长远可持续发展。从当下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制来看,长期而言,此类问题尚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体教融合所指向的赛事发展理念今后仍需要诸多努力。
2.2、赛事竞赛水平不高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赛事的重要价值归宿在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助力后备人才培养。然而,目前青少年体育赛事整体竞赛水平不高,尤其对于基础性大球类项目而言,竞赛水平落后于同年龄段国外青少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青少年训练不科学、不合理。实践中,诸多学校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对青少年训练缺乏科学认识,训练中盲目加大训练强度,违背训练规律,造成青少年体能素质无法得到长远可持续发展。例如,在田径类项目中,教练员盲目开展大负荷训练,训练量较大,学生易产生大量伤病,对于其自身发展而言极为不利。尽管部分学生在青少年早期阶段能够取得优异成绩,但后期显著后劲不足。第二,训练体系不健全。实践中,对于球类等技战术类项目,教练员更多基于自身主观经验开展训练,训练体系不健全,未建立长远性的训练计划。例如,技能类项目应更多着眼于技术类训练,青少年阶段打好技能基础,后期加大训练量,发展体能素质。尽管部分青少年体能素质较好,但技术较为粗糙,战术意识薄弱,尤其在高强度比赛对抗中,无法有效把握赛场状态,单纯依靠体能状态将无法取得胜利。
2.3、赛事体系管理不健全
青少年体育赛事管理不同于职业体育赛事,同时在大型体育赛事中亦存在一定差距。青少年体育赛事管理要重点关注于提高赛事服务保障。目前来看,青少年体育赛事管理不健全,服务保障落后。第一,后勤服务保障滞后。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在参赛过程中对其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然而部分赛事管理者在比赛中未充分对各项服务进行保障,造成青少年在比赛中无法有效投入比赛。一方面,由于比赛资金保障不充分,赛事组委会无法提供更为全面的后勤保障,造成服务滞后,另一方面赛事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第二,赛事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赛事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未形成共建共享的办赛机制,各项工作之间缺乏有效协商,造成赛事发展落后。例如,由于存在利益关联,诸多赛事管理主体不作为,未充分协同参与赛事发展。从已有赛事服务来看,未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互动机制,各项赛事工作缺乏有效联动。
2.4、赛事一体化建设滞后
青少年赛事发展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赛事发掘具有运动天赋的儿童少年,同时能够通过体育健全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赛事发展目标来看,立足于推动学生长远发展。体育赛事一体化是指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体育赛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协调、高效的赛事体系。这种一体化不仅涉及赛事的组织和管理,还包括资源共享、信息流通、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目前青少年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存在资源配置不充分、多元主体协同不足、政策措施保障不力等问题。在实际开展赛事时,目标定位存在较大差异。大型青少年体育赛事主要以积极回应体育部门关于人才选拔为主的理念,尤其在各类U系列赛事中,赛事资源保障不充分,运动员后勤服务管理滞后,与当下体教融合所倡导的理念背道而行。然而各类小型体育赛事,未深入落实办赛理念,在赛事组织、报名等方面较为滞后。各地区以及不同类型体育赛事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沟通,赛事资源与信息流动不通畅。
3、青少年体育赛事可持续发展路径
3.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科学化组织青少年训练与参赛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关键意义。对于青少年训练而言,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贯彻立德树人以及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推动学生长远可持续发展。第一,明确训练理念。训练理念的确立是实施科学化训练的重要前提。随着当下科学化训练理念不断深入推进,当前青少年训练应以科学化为主。所谓科学化训练,就是要遵循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发育特点以及心理发展特点,不违背其身心特点规律,实施更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在青少年不可承受过大强度训练,以免影响骨骼以及肌肉发育。第二,掌握合理的训练方法。青少年运动训练要掌握合理的训练方法,尤其在体能训练中要重点关注重复训练法,对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等要较为慎重,否则会造成青少年运动训练负荷过大,超出身体承受极限,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重复训练法两组训练之间间歇较为充分,适合于爆发力训练以及技术动作训练,训练强度控制合理,间歇时间能够让学生得到充分恢复,有利于完成后续训练任务。第三,适当参赛。尽管参赛能够有效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竞技能力,但要控制合理的参赛量。长期参赛,运动员身体较为疲劳,比赛强度大,不利于有效组织常规训练。
3.2、不断丰富竞赛项目,提高青少年参与兴趣
目前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存在显著的失衡问题,突出表现在竞赛项目设置不合理,项目单一。一般而言,青少年体育竞赛主要集中于奥运项目,对于部分冷门项目重视度不够,学生参与途径单一,因此今后应重点拓展项目纬度。首先,各地赛事组委会应科学考量体育项目设置。在重点发展基础性项目的同时,关注于部分发展弱势项目,鼓励青少年积极报名参与,促进赛事全面发展。例如,近些年来轮滑、跳绳类项目发展较好,青少年普遍较为热爱,尤其在学校体育赛事体系中,此类项目亦应高度关注,有助于提高项目影响力,促进更多人参与。其次,提高项目竞赛水平。部分赛事项目发展较为滞后,尤其对于冷门项目,此类赛事受关注度较低,运动员竞赛水平较高,长远来看不利于赛事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应重点提高此类项目竞赛水平,通过邀请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协同参与训练任务,实施科学化训练,分析竞赛项目特点,对项目制胜因素、训练特点、训练理念等方面进行探讨,科学化实施训练任务。例如,相关学校可适应协同化、集体化训练,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促进资源流动,鼓励学校之间开展合作互动,提高竞赛水平。
3.3、实行协同化赛事管理体系,推动赛事一体化发展
第一,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在赛事开展中存在相关利益冲突,例如目标定位、赛事等级认证等。因此,今后应该重点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破除相关隔阂,推动其全面发展。体教融合战略为今后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尤其在赛事协同管理、制度化创新等方面,有助于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例如,针对赛事运动员等级认证,可统一管理,对于不同赛事之间的认证实行共建共商,对于存在的突出矛盾可通过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协商解决,由此来不断破除双方之间的利益壁垒。例如,北京市某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部门与当地教育部门协同办赛,在赛事诸多方面进行集中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办赛效率,尤其能够显著提高比赛质量。第二,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战略。新时期,在我国党和政府引领下,体教融合战略不断深入推进,成为促进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体育部门以及教育部门而言,应高度关注体教融合战略,不断领会其精神理念,在自身工作中对其积极践行,以促进青少年群体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开展依据,推动青少年赛事长期可持续发展。
3.4、兼顾普及与提高发展目标,打造一体化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首先,应大力推广基础普及赛事,如校内比赛、社区联赛等。这些赛事应设计简单、参与门槛低,旨在激发青少年的运动兴趣,培养体育习惯。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体育项目选择,确保每个青少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从而实现体育活动的广泛参与。同时,应注重培育高水平竞技赛事,如区域性选拔赛、国家级青少年锦标赛等。这些赛事应具备专业的组织管理、高水平的裁判团队、先进的竞赛设施,以及强大的媒体宣传,以吸引有潜力的青少年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和丰富比赛经验。为实现普及与提高的双重目标,需要建立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联盟,实现不同级别赛事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教练员、裁判员、医疗保障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跨区域、跨学校的合作,整合各方优势,共同推动青少年体育赛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晋腾,张淏,康红梅,等.体教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学校体育的价值、困境和路径[J].体育教育学刊,2023,39(03).
[2]张然,李庆波,刘卫军,等.体教融合视角下学校体育竞赛赋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23(10).
[3]赵晓东,刘振,柯勇.基于补短板视角下学校体育赛事发展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1(08).
[4]吴建喜,陈海鹏.体教融合背景下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进校园的问题审视和优化策略[J].体育学刊,2022,29(04).
[5]贾志强,董国民,贾必成.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与发展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03).
[6]牛群,张瑞林.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校社合作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J].体育学研究,2023,37(01).
[7]齐鸣,方千华,王涛.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退役运动员转型体育教师困境与纾解[J].体育文化导刊,2022(07).
[8]叶雷雷.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及策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2,21(09).
[9]郭振,王松,钟玉娇,等.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概念、价值与实践路径探析[J].体育科学,2022(2).
[10]李克良,张瑶,申育全,等.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经验、困境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