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横亘于浙江绍兴城南的会稽山,因禹得名,以文兴盛,滥觞于此的古越文化,在岁月的沉淀里,建构了绍兴人坚忍、低调、勤劳的意志品质。千百年来,会稽山巍然耸立于越州之南,看朝起云落,望世事变迁,润泽一方风土,护佑古城安宁。而就在这层峦耸峙的群山之中,香炉峰,无疑是当地百姓心中特殊的存在。
香炉峰是会稽山诸峰之一,位于绍兴城东南方向4千米处,高354米,是古城海拔最高处,峭壁高耸,巨石环拱,旋折如螺,直立如柱,状若炉鼎,故名香炉峰。唐代诗人白居易登炉峰曾赞曰:“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每逢云雨天气,山顶雨雾迷蒙,烟霭缭绕,故南宋状元王十朋又有“香炉自烟”的名句传世。以李白为代表的唐代诗人集体东游越中,谒大禹陵、游若耶溪,后亦数登炉峰揽胜。
处暑后,江南地区副热带高压赶跑了持续数日的高温天,白云镶嵌在天边,时而缱绻、时而疏离,风从窗棂边吹来,吹在脸上轻轻的、柔柔的,空气里到处都是初秋的气息。我与几个朋友一拍即合,趁天光恰好,到香炉峰登高秋游去。
自阳明北路一路向南,街道两侧的香樟遮天蔽日,被夜雨打落的樟树叶飘落一地,空气里溢满了樟树的清香,伴着柔柔晨风扑向脸颊,惬意极了!过了人民路,之前视野中轮廓模糊的山脊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抬眼远望,山与天的交接处是松柏,苍劲挺拔,山腰间大抵是香樟,翠绿欲滴,而在满眼绿意中,偶见几处如神来之笔般点缀的红,定是那夹竹桃了。这水乡之山特有的秋韵气息迎面扑来,似乎伸手可触,与耳边的微风煦日、山间的闲云流水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秀美斑斓的初秋山水画。
弯过二环南路,就望见大禹陵和香炉峰牌坊了,大禹陵往左,香炉峰向右,仰头向左边眺望,只见山巅之上有一巨大铜像,手持叉戟,面东而立,衣襟飞扬,颇为潇洒倜傥,气宇轩昂,这即是华夏先祖、治水英雄大禹了。岔路口往右是直通香炉峰的山路,相传在炉峰之巅,有“金简玉字之书”,夏禹发之,得“知山河体势”终治平洪水。因此,在绍兴百姓心里,城南的大禹陵与香炉峰,无疑是古城两座高高耸峙的精神丰碑,泽被了千年时光。
沿着山路再往前转几个路口,便到了香炉峰下,停好车,走几步路即是南山门。山脚共有三个上山口,分别是禹陵南有轿路、峰北螺狮旋和口山路,我们决定从先前未登过的螺狮旋启程,一路经过一号亭、二号亭、三号亭、青翠亭等数亭,拾阶1508级,随着山体走势,石阶时而陡峭如壁,时而蜿蜒曲折,颇具挑战。向左右两侧望去,青山壁立,石径如挂;重岩迭嶂,曲径盘纡;山涧清澈见底,山谷里时而传来布谷鸟和麻雀嬉闹的回响,头顶是苍郁的樟树,遮天蔽日。真似古人所云:“登炉峰,一路郁郁苍苍、岩岩嵬嵬,磅礴蜿蜒。”行走其间,鸟鸣、溪流声与山谷风吹动树叶哗啦哗啦的声响相互交织,这专属香炉峰的秋日舞曲便渐渐有了模样。
过了西岗上的三号亭,坡度虽有减缓,而险情陡增,但见峰顶巉岩突兀,形似鲫鱼背,最窄处不过三四米,而两旁则是悬崖峭壁,深不见底。先前还有说有笑的一伙人,此刻个个如履薄冰、颤颤巍巍,虽已汗流浃背,但丝毫不敢掉以轻心,仔细瞧着脚下的窄道,挪步前行。过了鲫鱼背回眸俯瞰,削壁千仞,伟岸屹立。周遭是丹崖苍松,云雾缭绕。往更远处眺望,已可隐约瞧见古城轮廓,近处是星罗棋布的宅院,远处是阡陌交织的河网,阳光透过树叶投射在数以千计的河网上,亮堂堂、明晃晃,温柔了秋日里的江南水乡。
一路上,上山下山人流如织,但大多都在讲绍兴方言,这与绍兴其他景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鲁迅故里、兰亭、沈园、仓桥直街等知名景点,大多是外地游客,而香炉峰则几乎是本地人的“后花园”,鲜见外地游客身影。作为“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绍兴,水是灵魂,而山则是骨骼。山,孕育出了绍兴人刚劲不阿、从容不迫的地域性格,故绍兴人对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尤其是耸峙在古城之南的香炉峰。
香炉峰以石闻名,山脊有半月岩、一片石、云门石、飞来石等奇峰异石,山顶有巨石,仅数十米见方,形似带盖香炉。据考证,香炉峰奇石峰多是受断层破碎带填充物抗风化所致,与远近闻名的东湖、柯岩等地质构造一样,均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安山岩构成,具有典型的髻状构造。在山脊石壁,还有摩崖石刻多处,如“云门”“海上飞来”“门对浙江潮”“慈云垂福”等书法拓帖。漫步炉峰,观大自然鬼斧神工,品书法极致飘逸,又在自然与人文的相恰相合中感受和合之美。我不禁慨叹,这香炉峰让人神往之处,不仅是造物神奇,更在于其天人合一啊!
过了鲫鱼背,坡就和缓多了,身上涔涔溢出的汗被风拂落,再走了约十分钟,便直达峰顶了。山巅开阔,石砌雕刻的栏杆将四面围挡,倚栏凭吊,目极远处,南有稽山回峦,群峰数百,由近及远一层一层漫过去,由翠绿到丹青,终消失于天际尽头。北有鉴水碧波,水光潋滟,云气氤氲,如烟升腾,不禁想起贺知章所作“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绝非偶得。西是绿野平畴,阡陌农田与棋布村落相互交织,风里飘来了丰收的喜悦。东北麓、大禹陵、宛委山阳明洞天、若耶溪古迹胜景,各呈气象,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站在香炉峰之巅,远望长空万里,峰顶摩天,高风琅琅,让我遥襟甫畅,逸兴遄飞。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回望脚下这片热土,原来先民早就彻悟了,从先祖大禹到越王勾践、从书圣羲之到大儒阳明、从辛亥三杰到脊梁鲁迅,历史烟尘里走来的绍兴人,其低调智慧、通透贤达的人生哲学;其为民请命、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其不顾小我、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均是在历尽千难万阻,登至人生高处后,置身于历史、社会、黎民中,领悟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从而高高擎起火把,穷尽毕生之力把前路照亮!那“三千越甲可吞吴”的雄浑气势,那“东山再起”的不屈斗志,那“我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坦荡胸襟,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满腔热血等,响彻云霄、乘风万里,以炉峰耸峙入云的姿态,尽显水乡柔情下的铮铮风骨。
每次的攀援都是一次成长蜕变的过程,而每次站立于峰顶的怀想都是灵魂彻骨的洗礼。这次,我站在了水乡的香炉峰之上,脚下就是我的精神故园,亦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