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思辨作品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古人对社会、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探寻古代思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丰富精神、提升思考、传承文化、促进发展。
一、古代思辨作品的文化内涵
1.古代社会的生动写照
古代思辨作品全方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也体现在道德层面、教育领域、人际关系、精神层面等方面。
【示例】
世谓人死为鬼,有知,能害人。试以物类验之,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何以验之?验之以物。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
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选自王充《论衡》,有删节)
这两段文字很好地体现了古代思辨作品对社会的生动写照,主要表现在道德和精神层面。王充对“人死为鬼”这一迷信观念进行了批判,强调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生死,破除虚妄之说,这反映了他对人们精神世界中错误观念的纠正和引导,具有一定的道德教化意义。
2.古代文化的生动写照
古代思辨作品展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多样形态,反映社会思想和价值观,体现古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记录古人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示例】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秋水》,有删节)
选段通过河伯从自喜于泾流之大到见识北海的浩瀚后的转变,强调人们要有谦逊的态度,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能盲目自负。同时,也反映出庄子对世间万物相对性的看法,以及对人们应避免局限、不断学习的期望。但庄子对孔孟之道的否定有片面性,需辩证看待。
3.古代思想的生动写照
古代思辨作品直接反映了当时思想家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记录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交流。
【示例】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选自公孙龙《白马论》,有删节)
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的观点,体现了他对“名”(概念)与“实”(具体事物)关系的独特见解。这并非简单地在讨论马的颜色,而是深入到对事物本质和概念定义的哲学思考,反映出对世界认知方式的探究。这种思辨培养了人们严谨的思维和对事物深入分析的能力。
二、古代思辨作品的传统思维方式
常见的古代思辨作品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中庸平衡、直觉体悟、类比推理等方式。
1.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示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选自老子《道德经》,有删节)
老子通过这段话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理解,强调了人、地、天、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道的至高无上和自然的本源性。
2.阴阳辩证的传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以阴阳两种对立又统一的力量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认为事物都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面,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示例】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选自《易经·系辞上》,有删节)
选段通过对道、阴阳以及相关概念的阐述,展示了中国古代阴阳传统思维方式中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即阴阳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这种思维方式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对立统一性。
3.中庸平衡的传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在处理问题时避免极端,追求恰到好处、平衡稳定的状态。
【示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选自《中庸》,有删节)
选段讲君子能安于所处之位,无论富贵、贫贱、夷狄、患难都能恰当应对,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无怨,不怨天尤人,选择居易俟命,与行险徼幸的小人形成对比,展现出君子通过自我修养保持内心平和稳定,遵循不偏不倚、适度和谐的中庸平衡之道。
4.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依靠直觉和内心的感悟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示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选自《论语·先进》,有删节)
选段讲述了孔子与其弟子在一起谈论各自的志向,曾点之志的表层含义是,在春末夏初的温暖时节与五六知己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吟唱着归去。孔子却从中领悟到其所表达的期望人格独立、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这里孔子就是从具体现象出发去领会、体悟深刻的精神实质。
5.类比推理的传统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通过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
【示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节)
孟子将梁惠王治理国家的方式类比为战场上逃跑的士兵,让梁惠王明白,他所谓的“尽心”还远远不够,只是一种自我满足,而没有达到真正的“王道”,从而引出后面“不违农时”等实施仁政的具体建议。孟子强调只有以仁义为本,关注民生,才能使国家真正繁荣昌盛,使民众多于邻国,这才是“王道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