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题亮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
材料二: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归田录》
材料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班级打算举办一个以“不负韶光,阅品书香”为主题的讨论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评
书香铸就成功之翼
◎林道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书香铸就成功之翼”。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纵观历史,无数名人的事迹印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读书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读书大有裨益是颠扑不破的事实。因此,我们也应该用书香铸就我们的成功之翼。(引述材料,明确立意角度,亮出中心论点。用语方面,运用了“亘古不变”“无穷无尽”“大有裨益”“颠扑不破”这几个成语,平添了语言的魅力,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用书香铸就成功之翼,首先要培养“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良好习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水师都督,大老粗出身的他非常不喜欢阅读。吴王孙权曾劝其“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却以“军中多务”为由推辞。孙权现身说法,将吕蒙所谓“军中多务”与自己身为国君虽日理万机、仍手不释卷相比较,成功说服吕蒙,使他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了一代名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自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其文章颇负盛名,何尝不是书香铸就了他的成功之翼?(首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引用苏轼的“立志读尽人间书”有鼓舞人心之妙。随后援引“孙权劝学”的典故,言简意赅,体现了作者平时善于积累的品质。末句照应材料,用反问句式暗扣标题,增强了论述效果。)
用书香铸就成功之翼,还要多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见识,更能涤荡我们的思想,净化我们的心灵。阅读《三国演义》,我们能品味到“懵懂而死,与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为永生”的生死观念;阅读《水浒传》,我们能够学习“人无礼而何为,财非义而不取”的人生之道;阅读《红楼梦》,我们能够拥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自信豪迈。只有多读书,多读好书,我们才能克服读书初始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茫然和焦虑,臻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化境。(首句亮出第二个分论点,结构上有递进意味。先运用两个递进复句,恰如其分地说理,继而结合几部古典名著的阅读功效来论述分论点,排比与引用相映生辉!最后一句联系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展开论述,富含文化气息。)
用书香铸就成功之翼,更应该善于读书,不做“书呆子”。西汉刘向曾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大意是说,人如果能够善于读书,那么书籍就可以如同药一般医治愚昧。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两句名言都是在警示我们:倘若忽视动手实践,只知埋头死读,那么纵使书香如陈年佳酿般浓厚馥郁,也只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王国维读书总是带着疑问的眼光,尤其是能够在经过许多人世世代代、反反复复研读的书中找出问题,并能圆满地解决问题。他善于读书,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段首点示第三个分论点。本段运用了引用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并再一次联系王维善于读书、成效卓著的实例,既产生了形象说理的魅力,又充满了逻辑力量。)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博观约取。吾辈青年也应当养成爱读书、读经典名著、善于读书的良好习惯,让那浓厚馥郁、令人如痴如醉的书香铸就我们的成功之翼,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总结全文,并照应上文的三个分论点,顺势“代入”吾辈青年,发出号召,彰显了立意的高度,具有激励人心的效果。)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海南儋州黄冈实验学校高一(2)班】
技法提纯
这篇作文,有如下三个亮点:
1.总分结合,脉络清晰
行文以“书香铸就成功之翼”为中心论点,随后列出三个分论点,分别从培养良好习惯、注重阅读经典名著以及要善于读书、做到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有序展开,总分结合,脉络清晰,内容充实,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2.紧贴材料,强化论证
行文处处紧贴材料要点,体现了缜密的“材料”意识,强化了论证效果。如开头引述材料一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话为提出中心论点张本,正文分论点段的末句都紧密结合了材料,并为论述观点提供了支撑。
3.多管齐下,提升“言值”
本文提升“言值”,一是贴切地使用了大量的成语,如“亘古不变”“大有裨益”“颠扑不破”等;二是运用排比句、反问句,既彰显了句式的灵活、变化,又增强了作文的表达气势。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借鉴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我们走出新路。
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旨在引导我们思考“借鉴”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鉴乎前”指的是从历史、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鉴乎人”则是从他人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经验;“鉴乎镜”则更偏向于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审视来提升自我。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个体成长和进步的重要途径。材料后半部分明确指出了借鉴经验的双重性——一方面,借鉴可以让人避免重蹈覆辙,减少试错成本;另一方面,过度的依赖和模仿也可能束缚人的思维,阻碍新路的探索和创新。基于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平衡借鉴与创新”的角度入手,论述如何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从“反思借鉴的限度”出发,探讨在何种情况下借鉴可能成为创新的障碍,并提出应对策略;还可以分析借鉴与创新如何相互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吴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