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实现了一个个突破,创下了一个个纪录:“00后”郑钦文突破极限、超越自己,拼下网球女单金牌,创造中国网球新的历史;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国队强势逆转夺冠,打破美国游泳队在该项目上长达40年的金牌垄断;自由式小轮车女子公园赛决赛,18岁小将邓雅文拿下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的首金;举重女子59公斤级比赛,罗诗芳一晚连破3项纪录夺金……中国体育健儿用拼搏与汗水、收获与欢笑,向全世界的观众诠释着奥运精神。
纵深剖析
1.扎实的运动技能
夺冠永远靠的是扎实的运动技能。例如:巴黎奥运会夺冠后,全红婵说:“我不是你们说的天才少女,这些都是练的,一遍一遍地去练。这三年里,有自己的辛苦、泪水,也有开心的时候,拿到这枚金牌很不容易。”
2.强大的心理素质
心理大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例如:奥运夺冠后,郑钦文表示此次比赛,让我学会冷静地处理赛场上的情绪,享受比赛。此前在法网的失利,正是因为自己无法放下压力,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在奥运会上,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心态,是冷静与耐心让我在最艰难的时刻实现了逆转。
3.相信一切终有回甘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妨以宁折不弯的信念,送走风雨,迎接黎明。例如:东京奥运会拳击比赛中,常园无缘四强。但她却说:“我会擦干眼泪,继续出发在征战的路上。”终于,巴黎奥运会上她战胜对手,夺得冠军。面对挫折,她令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失败者的挽歌与悲叹,而是无畏者的进取,是震撼人心的力量。
任务驱动
素材积累1:勇于和自己较劲
巴黎奥运会举行前,18岁的中国攀岩运动员骆知鹭,拿到了两项全能项目(包括攀石和难度)的奥运参赛资格,引人关注。她能拿到奥运“入场券”,着实不易。经历过比赛失手,遇到过状态起伏,骆知鹭却始终没有放弃,而是坚持步履不停、目光向前,在训练时经常“和自己较劲”,这才换来了参赛机会。一句“和自己较劲”,道出了许多运动员的心声,也蕴含着朴素却不失深刻的人生道理。
解读:
“和自己较劲”,并不意味着蛮干盲干,而是在日积月累的沉淀、精益求精的努力中,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思路和办法,最终实现突破。“和自己较劲”,既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方法;既是一种决心,也是一种智慧。
素材积累2:持西班牙徽章领奖致敬对手
中国羽毛球选手何冰娇获得女子单打银牌,登台领奖时,她手持一枚西班牙奥委会的徽章。此前,在半决赛中,何冰娇的对手西班牙选手马林因伤势严重无奈退赛。何冰娇说:“马林是非常优秀的选手,我希望她能看到这一幕,也祝她早日康复。”之后,马林发文致谢何冰娇,国际奥委会、西班牙奥委会和体育界人士也纷纷赞赏何冰娇的行为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诠释。
解读:
奥运会是团结和友谊的象征,是文明互鉴的结晶。奥运会就像一座桥梁,让友谊的种子跨越国界在各国运动员和观众之间生根发芽。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格外宝贵。
多方观点
超越奖牌,“永不言弃”的精神重千钧
◎之 心
北京时间8月9日凌晨,在巴黎奥运会举重男子73公斤级决赛中,“三朝元老”石智勇尽管在抓举中取得较大优势,但在挺举中,三次试举191kg都未成功,最终无缘奖牌,遗憾离场。
赛后,石智勇流下了遗憾的泪水,表示“对不起大家”。但他超越自我的勇气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关心、关注着他的人。很多网友纷纷在石智勇社交平台的评论区留下安慰、鼓励、支持和祝福:“站在奥运会赛场上,已经很棒了!”“千万不要自责,养好身体”“在人生的颁奖台你就是冠军!”……网友们的话语朴素又暖心。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冠军只有一个,奖牌只颁给前三名,但在奖牌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对顽强拼搏、挑战自我、越挫越勇的精神的赞许,对运动员努力与付出的敬重与爱护。我们向往得奖,但并不“唯奖牌论”。我们为那些获奖的运动员献上鲜花和掌声,也从不吝惜向暂时的失意者表达安慰和鼓励。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与奥运精神建立连接、产生共鸣的一种方式。
鲁迅先生曾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就在这场没有获得奖牌的竞赛中,运动员和观众共同收获了我们对体育精神的信仰。这份信仰,超越奖牌,重达千钧。
(摘编自“央广网”2024年8月10日)
奥运精神永不落幕
◎韩亚栋
历时19天,2024年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本届奥运会,潘展乐、郑钦文、常园等中国健儿直面艰难困苦,敢于迎难而上,在各自项目上创造了历史;黄雨婷、盛李豪续写中国射击队“首金传统”,“梦之队”包揽跳水全部八金,国乒斩获乒乓球项目全部五金,中国健儿捍卫荣耀,优势项目再创辉煌……运动员们顽强拼搏、愈战愈勇,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健儿的奋进精神与亮丽风采。
除了赛场上的竞技之美,奥林匹克精神的魅力,还包括超越胜负、永不放弃的精神。以35岁高龄第四次征战奥运,老将马龙拿到了自己的第6枚奥运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首位“六金王”。极强的自律意识,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顽强的意志品质,让他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用行动诠释了“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先后两次退役、历经职业生涯的起起伏伏,伦敦奥运会金牌得主叶诗文已不再是巅峰状态,因为热爱,她通过艰苦训练重返奥运赛场,尽管最终无缘奖牌,却依然赢得了对手的尊重和掌声。以拼搏应对状态的起伏,用坚持诠释对项目的热爱,这些“逆行而上”的老将,书写了荡气回肠的奥运故事,让奥林匹克精神代代相传。
巴黎奥运会已然成为历史,但奥运精神永不落幕。走下赛场的中国健儿,会一如既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理想,同时也将激励更多年轻人为梦想而奋斗,去拼一个荡气回肠的胜利。
(摘编自“中工网”202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