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对脓毒症患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及预后的影响

2024-12-31 00:00:00彭菁菁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21期
关键词:完成率感染性脓毒症

【摘要】 目的 探究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对脓毒症患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寻乌县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9月收治的58例均行集束化治疗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参照组(2019年8月—2020年12月,28例)和研究组(2021年1月—2022年9月,30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感染性休克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和护理前后的氧合指数(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PaO2/FiO2)、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心率(heart rate,HR)、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评分。结果 研究组感染性休克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6 h后,研究组PaO2/FiO2、PaO2、CVP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HR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6 h后,研究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脓毒症患者集束化治疗完成率,恢复氧合功能和循环功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预后改善。

【关键词】 6 h复苏目标理论;脓毒症;集束化治疗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21-0112-03"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5

脓毒症是因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而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者死亡,病死率提高。目前,脓毒症以血管活性药物、液体复苏、抗感染等集束化治疗手段为主,是早期抗感染性休克的首选方法。但相关指南[1]指出,护士必须负责脓毒症患者检查标本采集、生理指标检测、疾病治疗实施、身心照护,在复苏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若护理不到位,可降低集束化治疗完成率,影响疗效。采取有效的护理模式可改善该疾病患者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常规护理对该疾病患者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盲目性,较为被动,护理效率较低,且不能及时掌握病情变化[2-3]。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模式具有导向性,它将各项指标作为护理目标,根据目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各项指标得到控制和改善,该护理模式在急救护理干预中应用广泛。本研究将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应用于脓毒症患者集束化治疗中,护理效果较理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寻乌县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9月收治的58例均行集束化治疗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参照组(2019年8月—2020年12月,28例)和研究组(2021年1月—2022年9月,30例)。参照组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30~91岁,平均(65.96±6.11)岁;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58.2~63.6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60.25±1.82)mmHg。研究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1~93岁,平均(65.85±6.32)岁;MAP 58.7~64.1 mmHg,平均(60.55±1.71)mmHg。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4]中脓毒症诊断标准;临床资料齐全;年龄>18岁;血乳酸>1.2 mmol/L;CVP<8 cmH2O(1 cmH2O=0.098 kPa)。

排除标准:急性肝肾功能衰竭;颅脑外伤;重度营养不良;急性心肌梗死;意识模糊;精神障碍;免疫功能、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早期集束化治疗措施包括检测早期血清乳酸水平,采集病原学标本且在1 h内开始广谱抗生素治疗,监测血流动力学,建立静脉通路监测静脉压和血氧饱和度,控制血糖,机械通气等。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给予面罩吸氧,每隔3 h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对于MAP、CVP降低者,给予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针对存在基础疾病者,给予相应的处理,比如降血压、降血糖、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平衡。每隔2 h帮助患者翻身1次,使用减压工具,预防出现压力性损伤。同时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6~8 h/次,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使用热毛巾擦拭和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1次/d。监测患者体温,如果出现发热的情况,采用冰帽或冰毯进行物理降温。

研究组实施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6 h复苏目标评价标准。CVP 8~

12 cmH2O;男性患者肌酐53~106 μmoI/L,女性患者肌酐44.2~88.4 μmoI/L;MAP 65~75 mmHg;红细胞压积>30%;血小板计数(100~300)×109/L;C-反应蛋白800 μg/L;PaO2 85~110 mmHg;血乳酸0.5~1.7 mmol/L;血糖8~10 mmol/L;PaO2/FiO2 400~

500 mmHg。根据不同复苏目标等级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2)复苏目标急救护理措施。快速液体复苏护理[5],在1 h内完成首次液体复苏,立即为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静脉补液,速度在第1小时内达到1 500~1 800 mL/h,采用输液泵提高补液速度。时刻留意患者心肺功能和液体出入量,针对性调节补液方案。当患者出现双肺湿啰音时,减慢输液速度并上报医师。如果患者出现突发性急性左心衰竭,应减慢输液速度,并给予乙酰毛花苷注射液静脉推注。CVP监测,正确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压力转能器,使压力转能器与右心房处于同一水平,测压前先通大气压,调至零点。监测CVP时,排除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腹腔压力增加、胸腔压力增加等影响因素,并避开患者吸痰、咳嗽、烦躁、抽搐时测量。MAP监测,采用有创血压测量法,行动脉穿刺置管,连接测压管道。测压时排除零点调定不准确、测压装置连接管道有气泡、导管抖动、漏液、血凝块堵塞等因素,避免出现MAP读数误差。PaO2/FiO2监测,若PaO2升高,而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较前增快,提示心功能不耐受,需降低输液速度;若PaO2/FiO2降低,患者心率明显增快,呼吸急促,肺部湿啰音,提示可能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应停止输液,立即告知医师。血糖监测,针对血糖波动明显者,护士遵医嘱采用微量泵泵入量化后胰岛素,监测血糖水平。在强化治疗期间,每隔30 min或1 h监测1次血糖。患者病情稳定后,每隔2~4 h测量1次血糖。监测血糖时,排除药物、静脉输液的干扰。尿量监测,在复苏期间,护士采用整点记录法或半点记录法准确监测患者每小时尿量,若出现漏尿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更换导尿管。管道护理,针对烦躁者,遵医嘱给予镇静治疗或使用约束带。在协助患者翻身或擦浴时,按照集束化固定流程进行二次固定,预防非计划拔管,保持管路通畅。

1.3 观察指标

(1)感染性休克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评价标准:6 h内对于初始乳酸浓度增高者重复检测乳酸;6 h内液体复苏后血压≤65 mmHg者给予升压药物进行复苏;6 h内乳酸浓度≥4 mmol/L容量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者重复检测CVP。(2)氧合功能、循环功能指标。记录2组患者护理前、护理6 h后的PaO2/FiO2、PaO2、HR、CVP水平。(3)APACHEⅡ评分系统。其中包含急性生理学、年龄、慢性健康状况3个项目,总分71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病情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感染性休克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比较

研究组感染性休克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氧合功能和循环功能指标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PaO2/FiO2、PaO2、CVP、H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 h后,2组患者的PaO2/FiO2、PaO2、CVP水平均高于护理前,HR均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PaO2/FiO2、PaO2、CVP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HR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APACHEⅡ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 h后,2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脓毒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危重症,患者多表现出发热、心率增加、寒战、呼吸急促等症状。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患者可增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水肿、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危及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对脓毒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临床提出集束化治疗策略,但集束化治疗步骤较复杂,通常需要临床护理的积极配合才能确保治疗顺利完成,而常规护理比较被动,若对早期集束化治疗相关内容和技能掌握不足,则不利于临床治疗有效开展。

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是目前护理理念、方法较先进的干预模式,强调早期复苏的重要性,弥补常规护理较为被动的缺陷,有助于增强护理效果。针对具有脓毒性休克趋势的患者,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通过观察患者机体微循环、血氧饱和度、PaO2/FiO2,前瞻性掌握血氧饱和度降低、耗氧量增加等隐蔽性休克状态,及时在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早期阶段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在6 h内完成复苏,以阻止多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感染性休克6 h集束化治疗完成率高于参照组(P<0.05)。分析原因,感染性休克6 h集束化治疗是一个联合治疗模式,需同时实施指标动态监测和治疗,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常规护理缺乏对脓毒症治疗的认知,容易出现指标监测不到位的情况[6]。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可将集束化治疗措施融入护理干预中,围绕临床各项指标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而全面检测各项指标,保证治疗效果,使相关指标得到有效改善,最大限度避免患者病情恶化而增加病死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6 h后,研究组的PaO2、CVP、PaO2/FiO2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HR低于参照组(P<0.05),与赖化莲[7]研究报道相一致。由此表明,实施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的器官组织缺血缺氧情况,逆转器官功能衰竭,进而促进病情缓解。分析原因,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通过设定复苏目标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实施液体复苏、各指标监测等护理措施,可以清除患者体内病原菌和毒素,确保血液循环恢复,改善缺氧情况,增加血氧浓度,进而逐渐恢复各器官功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8]。本研究中,护理6 h后,研究组APACHEⅡ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这是因为该护理模式可以实现改善各临床指标的目标,高效完成集束化治疗,促进疗效的提升,使患者病情逐渐减轻。

综上所述,在脓毒症患者集束化治疗的过程中,实施以6 h复苏目标理论为基础的护理,可以恢复患者的氧合指数和微循环功能,提高治疗完成率,促进病情改善。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业委员会.中国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急诊治疗指南(2018)[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9):741-756.

[2] 伍丽霞,陆小蒟,付祖芬,等.质控小组管理下的床旁连续性血液滤过联合全程护理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9):79-82.

[3] 陈玲,黄素芳,熊杰,等.脓毒症相关性贫血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2022,3(3):280-283.

[4] 郑瑞强,张艺芬,荣子琪,等.《拯救脓毒症运动: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2021版》解读与展望[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1,33(10):1159-1164.

[5] 侯丹丹,田娇娇,张倩倩.以6小时复苏目标理论为导向的急救护理对急诊ICU严重脓毒血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18):2828-2831.

[6] 赵丽,吴瑶,田姗.目标导向护理对脓毒症患者循环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7):2704-2708.

[7] 赖化莲.基于6 h复苏目标理论的护理模式对脓毒血症患者氧合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4(21):174-176.

[8] 王艳,吴德全,贾雪丽.模块化护理在ICU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5):1130-1133.

(编辑:肖宇琦)

猜你喜欢
完成率感染性脓毒症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传染病信息(2022年6期)2023-01-12 08:59:04
国有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吗?——基于跨境并购完成率的分析
中国西部(2022年2期)2022-05-23 13:28:06
多措并举:洪雅联社提前完成6项指标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感染性肺炎如何选药治疗
小儿咳嗽也要提防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眼睛也会感染性病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农村小学生数学家庭作业完成率低下的原因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