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叙事探究

2024-12-31 00:00:00胡珂裴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20期
关键词:沉浸式传统文化

【摘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作为传播和弘扬本土文化的重要媒介,面临着如何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时吸引现代观众的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叙事策略和创新方法,探讨了文化类节目如何在沉浸式叙事中实现与观众的深度互动,进而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旨在为文化节目的叙事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期在促进文化传承的同时,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期待。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沉浸式

中图分类号:G241"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34

1. 文化类节目的叙事发展概述

文化类节目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和展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文化类节目在内容、形式和叙事技巧上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文化类节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视媒体的早期,那时节目主要以《探索发现》和《国家地理》为代表的纪录片形式存在,以教育和知识科普为主要目的,这些早期节目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叙事学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节目制作者开始探索更丰富的叙事技巧来吸引观众。叙事技巧的融入标志着文化类节目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舌尖上的中国》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巧妙地将食物与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感相结合,通过食物这一叙事媒介,展现了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深层次的社会联系。随着叙事技巧的不断创新,文化类节目开始采用更多样化的叙事模式,以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如《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竞赛形式相结合,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也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为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和观众需求的过程。通过叙事技巧和理念的创新,文化类节目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促进文化的交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文化类节目有望在叙事方式和内容上实现更多的突破,以满足观众对多元文化内容的渴望。

2. 文化类节目中沉浸式叙事的具体实践

2.1 以真人演绎为核心的叙事主体分析

在文化类节目中,沉浸式叙事通过真人演绎,不仅传递历史文化,更构建了情感共鸣的桥梁。根据心流理论,个体在沉浸活动中会体验到专注和满足感。《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通过演员的深情演绎,将观众情感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这与詹姆斯·凯瑞的仪式传播模式相契合,强调传播是一种仪式,通过仪式化的表演,观众得以进入沉浸的文化空间。

沉浸式叙事的成功在于演员的深度参与和情感表达。优秀的演员通过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演技,使得历史人物“复活”,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1]。这种表演方式的有效性得到了观众反馈和节目收视率的验证。

此外,《中国诗词大会》和《国家宝藏》等节目也采用了沉浸式叙事手法,通过场景、服装、道具以及音乐等元素,共同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观众调查显示,这些元素的真实性是影响沉浸感的重要因素,音乐和声音效果在情感层面上与观众产生共鸣,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观众的沉浸感。

真人演绎的核心在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情感的展现,构建起一个既真实又富有代入感的叙事空间。演员的表演风格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演员的表演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再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诠释和传递,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沉浸式叙事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机制,通过高质量的人物表现和精心设计的视听效果,有效地传达历史文化信息,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这种叙事方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文化体验。真人演绎在沉浸式叙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递文化与情感的重要媒介。

2.2 时空交互的叙事空间设计

在探讨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叙事实践中,时空交互的叙事空间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空间,节目创作者不仅连接了历史与现代,也促进了观众与节目内容之间的深度互动,从而增强了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和传播[2]。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以及全息影像等,节目制作得以突破传统的物理限制,创造出一种既虚幻又真实的叙事空间。《典籍里的中国》便是通过这样的技术应用,将观众带入一个可以直观感受古代典籍世界的环境之中。例如在讲述《诗经》时,舞台被柔和的光影笼罩,伴随着古风音乐,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田野之中。在这种设置下,古典文本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通过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的全方位刺激,变得生动且易被理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看体验。

多维舞台的设计也是实现时空交互叙事的关键。通过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舞台空间,节目能够在不同的叙事层级之间自由切换,打造出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流。《诗画中国》便是采用类似的方法,通过融合歌曲、朗诵、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配合空间的变化,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富有诗意的古典中国。节目中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宋代名画的演绎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舞台设计和数字投影技术,观众得以看到画作中的场景在舞台上生动再现。演员们身着宋代服饰,在“画中”行走,与画中人物互动,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观感。

时空交互的叙事空间设计,作为沉浸式叙事和文化认同传播的重要策略,日益受到重视。通过技术创新与艺术创造的巧妙融合,节目制作者不仅成功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体验,更在视听艺术的盛宴中,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深邃魅力。

2.3 舞台“戏剧化”的叙事语言运用

在当代文化节目的创作与制作中,舞台的“戏剧化”叙事手法已成为一种创新策略。这种策略通过舞台效果与叙事技巧的结合,成功地将传统文化故事转化为视觉盛宴,并带给观众深刻的文化认同感。

《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化的典籍故事呈现,巧妙地运用多维舞台设计,如光影和布景变化,再现《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这种叙事方式串联了典籍中的完整故事,并通过复调式叙事手法,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历史与现代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叙事结构中被赋予新生命,展示历史的深度与现代创新的活力。

《诗画中国》通过数字戏剧化的主题演绎,实现了共情传播,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认同。节目中,《清明上河图》的数字再现,结合人物动态和声音效果,让画作中的每个细节都鲜活起来;古典名画与古典诗词的结合,节目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山水画相结合,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也是对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再发现。增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文化与美学的艺术盛宴。

舞台“戏剧化”的叙事语言,使舞台成为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故事空间。节目制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视觉效果和声音效果,以及舞蹈、音乐、戏剧的结合,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叙事世界。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开辟了新路径。

舞台“戏剧化”在文化类节目中展现了潜力和魅力,深化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实践,节目成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新媒体时代展现出创新力和影响力。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吸引了观众,更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途径。

3. 文化类节目叙事创新的探索

3.1 多维度人物叙述的创新策略

在探讨文化类节目叙事创新的探索中,多维度人物叙述的创新策略显得尤为关键。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和《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以及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利用技术赋能,突破了传统晚会节目的叙事逻辑,带给受众沉浸式体验。这些文化类节目通过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效融合,实现跨平台多媒体传播,打造了文化节目新样态。并深挖文化内涵,在技术辅助下以技传意,引发情感共振,建构起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3]。

《典籍里的中国》从小场景切入,通过仪式传播理论,将文化内涵隐喻在仪式符号中。节目通过文本分析和调查问卷,研究仪式传播效果,探讨节目仪式传播的意义、问题及优化策略。多维度的人物叙述策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诗画中国》通过数字戏剧化的主题演绎,实现共情传播,引发文化认同。利用现代科技和多元化艺术形式,改善观看体验,将传统诗画文化与现代价值观念相融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多维度人物叙述的创新策略在文化类节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和观赏性,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未来的文化类节目制作中,应继续探索和运用这种策略,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创造“新鲜感”的叙事方式

在文化节目的叙事创新中,采用新颖的叙事技巧创造“新鲜感”对于吸引观众和加深他们对节目内容的理解至关重要。这不仅促进了文化价值的传递,还增强了观众的认同感。通过现有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叙事创新的多种实现途径。

技术手段的运用是加强叙事深度和创造新鲜感的有效策略。例如,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利用AR技术将传统舞龙舞狮的场景转化为生动的3D视觉效果,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节日庆典之中。《典籍里的中国》则运用仪式传播理论,通过演员的深情演绎和舞台的精心布置,如重现古代书院的教学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庄重与韵味。

构建多维叙事空间也是提升叙事新鲜感的一个关键点。《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复调式结构,结合感染力话语与视听表达,成功地重现了历史现场感。例如,节目通过舞台布景和光影效果的变化,展现了《诗经》中的风土人情,使观众仿佛穿越回古代,身临其境。节目还注重场景的多元化设计,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实体场景,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现代观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4]。

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整合,是实现叙事新鲜感的另一重要方面。《诗画中国》通过数字戏剧化的主题演绎,结合歌曲、朗诵、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AR、VR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汇聚文化魅力的艺术盛宴。节目中通过AR技术将古代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山水景象呈现在现代舞台之上,观众可以看到画中的山水在现实中流动,这种跨媒介的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结而言,构造“新鲜感”叙事方式要求我们在技术应用、叙事结构、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情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这样的创新不仅提升了节目的观赏价值,更提高了文化类节目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加深了公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3.3 呈现在场“仪式感”的视听应用

在探讨文化节目叙事创新的路径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通过视听手段有效展现仪式感。随着科技进步和观众期待的提高,传统的叙事策略已不足以满足现代人对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的渴望。因此,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化类节目如何通过创新的视听应用增强节目的仪式感,进而促进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5]。

(1)捕捉文化的精髓:文化节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能够如何捕捉并表达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深层含义。视听技术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通过高质量的视觉制作和精心设计的音效,节目能够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在场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发生的历史时空中。《典籍里的中国》便是一个通过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元素相融合,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与古代服饰、音乐与舞蹈相融合,成功打造视听化景观的例证。这种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视觉盛宴,更在心理和情感层面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化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2)内容叙述的创新:节目内容的叙述方式同样是塑造仪式感的关键。通过构建具有内在逻辑和情感引导的叙事框架,节目能够更有效地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文化空间和情感状态。《诗画中国》便是通过数字戏剧化的主题演绎,利用古典诗词与绘画作为叙述主线,融合歌曲、朗诵、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需要,更是文化传达的策略,旨在通过多层次的艺术碰撞和深度融合,激发观众的文化共情和情感共鸣。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文化类节目的沉浸式叙事策略进行全面分析,旨在探讨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节目既能传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真人演绎、时空交互、舞台戏剧化等手段,节目能够创造出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此外,我们呼吁,为了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传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新的叙事方式,使文化类节目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媒介。通过这些创新,文化节目也能够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姜鸿,邓桂英.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新呈现与认同建构——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记者摇篮,2023(07):135-137.

[2]黄良奇,朱凯乐.场景建构、共情传播与文化认同: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探赜[J].东南传播,2023(07):149-152.

[3]李梦雅.《典籍里的中国》仪式传播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23.

[4]李亚萱.活化历史与形塑认同: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媒介景观建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3.

[5]刘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共情与场景融合——以《诗画中国》为例[J].视听,2024(05):46-49.

猜你喜欢
沉浸式传统文化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演艺科技(2017年2期)2017-03-30 09:32:35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