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开封兰考)人,清朝著名理学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考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他为官勤廉、恪尽职守,以清廉刚直著称,深受百姓爱戴,被康熙誉为“天下清官第一”。
常怀为民之心——“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张伯行亲民爱民,认为哪怕是一厘或者一毫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能侵占。张伯行赴任山东济宁道时,听说济宁大旱,于是自掏腰包从老家运来粮食和衣物到济宁救灾,到任后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张伯行为民请命,不计个人安危,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当他得知巡抚官邸装饰和布置费用都由百姓分担承办时,立即叫停,下令归还百姓,自己使用前任官员的旧物。康熙五十年(1711),江苏乡试发生舞弊案,清廉与贪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惊心动魄,总督噶礼因收贿银五十万两,害怕事发被查,就恶人先告状,捏造事实诬告巡抚张伯行。扬州百姓听说张伯行被停职配合调查,就集体抗议,哭声震动扬州城。百姓为其送行,赞其“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
常怀担当之心——“一生一世,笃之于行。”张伯行不仅为民造福、清廉刚直,还务实担当。他深入基层一线,摸实情、办实事、出实绩,德才兼备,政绩卓著。他治理黄河水患,招募民工,筑堤修坝,蓄水泄洪,漕运畅通,化解河南仪封之危。他到山东济宁道后,改革财库弊政,废除陈规陋习,把节省出的资金用于治河工程,彻底消除水患,培育沃土肥田。他在福建担任巡抚期间,储粮备荒、平抑粮价,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刻印典籍、倡导耕读,打击贪腐、惩治恶霸,呈现社会安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又毁淫祠数百所,裁减僧尼,不到三年,福建民风淳朴,百姓安居乐业。张伯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社会各界起好表率作用,大家称他“居官若父母,训士如良师”。
常怀清廉之心——“一丝一粒,我之名节。”张伯行担任重要官职二十余年,多在富庶繁华地区。但他生活简朴,严格自律,从不收受属地民众一钱一物,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的官场习俗。张伯行在担任福建巡抚之时,特地撰写《禁止馈送檄》,贴于住处和衙门门口。《禁止馈送檄》共五十六字,表明他心系百姓疾苦、重视清廉自守、反对歪风邪气的坚决态度,强调一丝一粒虽小,却关乎名节。送礼者看到告示措辞严厉、正气凛然,都两股战战、汗颜羞愧。这篇檄文震古烁今、流芳百世,堪称为官从政的“金绳铁矩”。
止饮江南一杯水,身若莲花不染尘。清廉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性光芒,孕育着民族希望,焕发蓬勃力量。张伯行廉洁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躬身践行。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做为民服务、务实担当、清廉自律、高效工作的表率,做到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绝对纯洁、绝对过硬!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纪委监委)